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论甲骨文甲骨文“……”字字形

最后更新时间:2024-02-1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3572 浏览:58188
论文导读:进行具体的阐述。一、甲骨文“”字形不是“上帝”合文李圃先生把“”字形看作是“上帝”合文,“”字形最上方的“—”是“上”字省形的观点,我们认为并不正确。卜辞中称“上帝”的例子主要有以下三个:(1)……卜争……上……降……(《甲骨文合集》10166片①,以下简称《合集》)武丁卜辞(2)……祝……上……
摘 要:甲骨文“帝(禘)”字有多种字形,“”字形并不十分常见,对于该字形,各家学者有不同的见解:李圃先生认为是“上帝”的合文,字形上的“—”是“上”的省形;徐中舒先生认为“—”代表祭天;刘钊先生则认为字形上的“—”是饰笔。本文分三部分讨论分析三种主要的观点,得出“”字形不是“上帝”合文,“祭天”已表现在“帝”的常见字形中的结论,从而论证了刘氏观点的正确性。
关键词:甲骨文 帝 字形 饰笔
在甲骨文中,“帝(禘)”字主要有“”(合10172)、“”(合34147)、“”(合15956)、“”(14312)等多种字形,其中“”比较常见,其他几种字形的数量较少,《殷墟甲骨刻辞类纂》共收录了571条与“帝(禘)”相关的卜辞,“”形仅有26例,占的比例相当少。对于“”的字形各家的观点也不尽相同,主要有以下三种:
李圃先生认为,“”字是甲骨文“”(上帝)的合文,即“”(上)与“”(帝)共用笔画而构成合文“”,“”字形最上方的“—”被看做是“上”字的省形。
徐中舒先生说:“”字形“象架木或束木以燔,并于其上加横画‘—’或‘=’以表示祭天”。
刘钊先生指出,“古文字中许多形体的一部分,都是在演变中添加上去的饰笔”,而“”字形中最上方的“—”就属于“—”饰笔。
笔者认为刘钊先生的看法比较妥当,即甲骨文“帝(禘)”字形最上方的“—”为饰笔。徐中舒先生认为“”字形“象架木或束木以燔”是正确的,但对于“—”的看法并不完全正确。下文将对上述看法及相关问题进行具体的阐述。

一、甲骨文“”字形不是“上帝”合文

李圃先生把“”字形看作是“上帝”合文,“”字形最上方的“—”是“上”字省形的观点,我们认为并不正确。
卜辞中称“上帝”的例子主要有以下三个:
(1)……卜争……上……降……(《甲骨文合集》10166片①,以下简称《合集》)武丁卜辞
(2)……祝……上……出……(《合集》24979片)庚甲卜辞②
(3)惟五鼓……上若王……有佑(《合集》30388片)廪辛卜辞③
通过观察不难发现,在仅有的这三条用例当中,“上帝”的“帝”字形只有一个是“”,其余两个均是“”。如果当真像李圃先生所说的,“”是“上帝”合文的话,那么在这三个用例中就只能释为“上上帝”,其义不可解。因此,“”形不是“上帝”的合文。

二、甲骨文“帝”本义

徐中舒先生认为“”字形“象架木或束木以燔,并于其上加横画‘—’或‘=’以表示祭天”,我们以为并不完全正确。徐氏将字形与字义相联系来解释字形是非常有道理的,因为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其本义与字形总是相关联的。因此为了弄清“”字形我们首先来探讨下“帝”字的本义。
许慎《说文解字·说文一上》:“帝,谛也。王天下之号也。”把“帝”解释成“帝王”义。但是自从甲骨文陆续出土之后,人们对于许慎的这种说法产生了怀疑,他们根据甲骨文中“帝”的字形分析,都认为许慎是依据小篆讹变之形进行说解,把引申义当作了本义。
冯娟的《试释“帝”》、鲁刚的《“帝”字解》、陈发喜的《帝——女性先祖的文字表征——“帝”字本义的综合考释》等文章都曾对前人“帝”字探源的情况做过总结,主要有以下五种看法:
第一种,象花蒂之形。吴大徵、商承祚、郭沫若、王国维等学者赞同该说法。
第二种,象燎柴祭天之形。持这种看法的学者主要有徐中舒、叶玉森、严一萍、王辉、朱芳圃、罗振玉等。
第三种,象草创偶像之形。康殷认为:“帝是象上装人形的假头,下又系结艸把以代人身的偶像,即艸制的模拟人形。”
第四种,用于称呼死去的父王。高明、裘锡圭从该说。
第五种,从外国文字中探求“帝”字的来源。胡适从“帝”字与梵文、希腊文、拉丁文读音的关联上证明“帝”的本义为“天帝”;刘复认为“帝”字可能源自巴比伦的“天”字,义为“天帝”或“人王”,郭沫若在《青铜时代》一书中也赞同这一观点。
经过研究,我们认为第二种说法,即“帝”象燎柴祭天之形,更具有说服力。王辉在《殷人火祭说》中分析“帝”(禘)字形道:“帝字由头上的一与中间的和三部分组成。和之二乃一之繁化,正如甲骨文之或体作,之或体作,金文之或体作一样。……帝字主要由上面的一,中间的□(一)及木三部分组成。我们认为中间的一都是□的讹变。在古文字中,□没可写作一……而与一□亦可通用……所以再简单一点,我们可以把帝字当做是由头上的一和下部的(或)二部分论文导读:李圃.甲骨文选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刘钊.古文字构形学.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王辉.古文字研究论文集.成都:四川大学学报丛刊第十辑:269~276.陈筱芳.帝字新解与帝之原型和演变.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2):344~34

7.(金洋重庆西南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400715)上一页12

所组成。……祭是柴祭。乃是束祭,也是柴祭的一种,所以从字形上看,禘必然是火祭的一种。”严一萍《美国纳尔森艺术馆藏甲骨卜辞考释》④:“按帝与柴为一系,柴为束薪摘自:毕业论文范文www.7ctime.com
焚于示前,为交互植薪而焚,帝者以架插薪而祭天也。”因此,“帝”(禘)字形是“架木或束木燔”,本义为“祭天”,即“”字形上方的“—”,而“”形有表示祭天的“—”,最上方的“一”则是饰笔(见分析三)。

三、“”字形最上方的“—”是饰笔

前文我们已经指出,“”形中已经具备了指事“天”的“—”,那其最上方的“—”究竟代表什么意思呢?我们认为“”形最上面的“—”是饰笔。刘钊先生在《古文字构形学》中说道:“直到目前为止,还有一些考释古文字的人认为古文字的所有笔划都是有来历的,都是与字音字义有关并解说的部分,这实在是一大误解。古文字中许多形体的一部分,都是在演变中添加上去的饰笔……”而“”字形中最上方的“—”就属于“—”饰笔。
“帝”字形演变的过程大致如下:
由上面的字形演变表可以看出,在武丁初期,“帝”字均写为形,到了武丁后期的午组卜辞,“帝”字形开始出现“—”饰笔,变为“”形,其后的庚甲卜辞、廪康卜辞、武乙卜辞、乙辛卜辞,以至周原卜辞都延续了这一写法,所以“”形中最上方的“—”是在演变中添加上去的“—”饰笔。其实,不仅“帝”字在演变中存在这样的饰笔,其他字也有。如:
(《合集》12704)——(《合集》36981);(《合集》27561)——(《合集》23102);
(《合集》14912)——(《合集》16943);(《合集》4337)——(《合集》27300);
(《合集》22073)——(《合集》21921);(《合集》14841)——(《合集》14840);
(《合集》13837)—— (《合集》14825)⑤。
综上所述,甲骨文“”字不是“上帝”合文,“帝”字本义是“祭天”,武丁初期的“帝”字形为“”,其中已经包含了表示祭天的“—”,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帝”字形发生了演变,最上方添加了“—”饰笔,这种饰笔从武丁后期开始出现,一直延续至周原时期。
注 释:
①郭沫若《甲骨文合集》,中华书局,1999年12月版,第1489页。
②郭沫若《甲骨文合集》,中华书局,1999年12月版,第3156页。
③郭沫若《甲骨文合集》,中华书局,1999年12月版,第3713页。
④《中国文字》第六卷,第2584页。
⑤刘钊《古文字构形学》,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1月版。
参考文献:
陈发喜.帝——女性先祖的文字表征——“帝”字本义的综合考释[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4,(24,4):59.
冯娟.试释“帝”[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2,1):92~93.
[3]鲁刚.“帝”字解[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6,5):72~73.
[4]陆忠发.现代训诂学探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
[5]徐中舒.甲骨文字典[M].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2006.
[6]姚孝遂主编.殷墟甲骨刻辞类纂[M].北京:中华书局,2011.
[7]李圃.甲骨文选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8]刘钊.古文字构形学[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
[9]王辉.古文字研究论文集[M].成都:四川大学学报丛刊第十辑: 269~276.
[10]陈筱芳.帝字新解与帝之原型和演变[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人文社科版),2004,(2):344~347.
(金洋 重庆 西南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 40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