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谈述互动任务型教学中英语互动式教学网

最后更新时间:2024-01-2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1665 浏览:95890
论文导读:
《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倡导任务型的教学思想,并主张把对学生综合语言能力的培养落实在教学过程中。人们使用语言,在某种程度上是为了完成各种各样的任务。任务型的教学活动,是让学习者通过运用语言来完成各种各样的交际活动。学习者通过表达、沟通、交涉、解释、询问等各种语言活动形式来学习和掌握语言。《新目标英语》中的具体语言目标是通过完成各种任务来实现的,学生需要运用具体而特定的行动来完成一定的交际任务。整个教学过程中,各种语言结构与语言功能与不同的学习任务有机地结合。
任务型学习(Task?鄄based learning)是20世纪80年代外语教学法研究者和第二语言习得研究者在大量研究和实践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有重要影响的学习理论。他把语言应用的基本理念转化为具有实践的课堂教学模式。其理论基础是“输入与互动假设”。(input and interactionist hypothesis)(Ellis,1999)
任务活动所谋求的效果不是一种机械的语言训练,而是侧重在执行任务中学生自我完成任务的能力和策略的培养,重视学习者在完成任务过程中的参与和在交流活动中所获得的经验。

一、任务型教学的结构和组成部分

任务型课堂教学设计中的任务(task)具有结构性,并由教学目标、输入、活动形式、教师与学生角色和环境五部分组成。(1)教学目标(goals):任务型教学的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这不仅是指语法正确的说写的能力,还包括社会语言能力(sociolinguistic competence)、语篇能力(discourse competence) 和策略能力(strategic competence)。(2)输入(input):是指“设计任务的资料”,输入的来源多种多样,包括报刊、小说、学生的作品、电视作品、课本、歌曲等。(3)活动(activity):是指任务而不是指练习。(4)师生角色(teacher/student role):学生是交际者,其主要任务是沟通信息,具有学习的自主性,并经常进行两人或小组活动。为使学生成为交际者,教师应扮演促进者(facilitator)、组织者(organizer)和监控者(monitor),有时也可加入到学生中担任学生的伙伴(partner)。(5)环境(setting):指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包括任务完成的方式(个人操作还是两人或小组合作)和任务时间的分配,也包括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等。(Nunan,D.1989)
动态语言能力(language dynamics)和群体语言能力(group dynamics)的训练是任务型学习的一个比较显著的特征。较大任务(例如,主任务、扩展性任务和课题任务等)的完成常常需要群体的合作行为,即使是较小任务中的语言活动也常常是双向的、互动的或交互的。交互是言语交际的核心。

二、互动式英语教学

所谓“互动式教学”,则是指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指导下,包含有学生与课程资源间的互动、学生与教师间的互动、学生间的互动和学生与教学环境间的互动等要素构成的,且具有相对稳定的教学结构和教学流程。与传统的单向传输知识的教学模式不同,它强调师生之间双向沟通与交流,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大胆创新。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引导者、支持者、合作者和参与者。
英语教学中的互动,是当前最具生命力、最具科学性的一种教学方法,是中学生学好英语、用好英语的最高效、最活泼、源于:论文集www.7ctime.com
最实用的教学模式。英语教学中,通过师生之间教与学的互动,讲与练的互动、读与听的互动,营造出一个鲜活、生动、创新、个性的全新学习环境。
互动式教学有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个体与群体的互动。
(一)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包括创设问题情境,鼓励质疑问难;开放教学,诱发问题意识;指导培养,主动探究,发展创新思维能力。
1.创设问题情境
在“互动式”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选择适当的媒体设置问题情景,有目的地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究,在精心组织教学的过程中,增强其问题意识。在此基础上,再采取引导、点拨、释疑、评价等多种教学手段,促使其在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过程中发展思维能力,特别是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学生的认知只有通过模仿、观察、实验、类比、联想、想象、求异思维、聚合思维等形式论文导读:例如,在复习“D上一页1234下一页
才能实现,因此,教师要帮助学生逐步学会质疑,进而引导他们主动地参与概念形成过程的探究,以及结论的证明、推导、归纳和概括。
2.诱发问题意识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创造能力的源头活水。教师应根据学生认知和思维活动方式的信息反馈,进行恰当的诱导、控制、深化和总结提炼。通过教学问题、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开放,为学生提供更多交流与合作的机会,促进其问题意识的形成并不断得到深化。
只有当学生怀着浓厚的兴趣去探究有价值的问题之时,他们的思维才会活跃起来。学生的这一认知的过程就是经主动探究而独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教师应创设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促使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勇于去尝试解决问题,由此充分展现个性。当学生受到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的局限,提出的问题质量不高之时,教师应有针对性地加以点拨,变换质疑问难思维的角度,逐步掌握提出问题的方法,并要鼓励学生敢于发表不同的观点和独自的见解,从中培养他们在复杂的条件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激发创造性思维
扎实的知识基础是形成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必要条件,但有了知识并不等于就有了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需要多种思维形式的综合运用。直觉思维、想象思维、求异思维、发散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等,都是其中重要的思维形式。任何发明创造总是建立在“求异思维”基础之上的,倘若没有“求异”,也就无所谓“创新”。然而,良好的知识结构能够吸纳新的知识,由此不断丰富个体原有的认知结构。知识结构越合理,就越有利于知识的迁移和运用。顾名远教授曾指出:“创新并非异想天开,而是在扎实的基础之上掌握学科的前沿知识,运用创造思维,举一反三,发现和创造新的知识。”注重基础是培养问题思维的基石。法国科学家巴斯德也曾说过:“偶然的机会对素有准备的人有利。”这说明知识的广博性与创新性思维“顿悟”性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因此,设法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并加强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能力的训练,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途径。4.提高教学效率
在教学中要促使学生将客观的认识转化为主观的认识,进而通过知识间的多种联系而形成知识网络,就必须废除注入式,运用启发式。无论是课堂上师生间的问答,还是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将矛盾蕴含在问题之中,其目的都是为了唤起学生的探究兴趣,激发其求知的,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引发其创造性思维的活力。因此,我们既要善于启发学生对熟悉的情境做出反应,更要善于创造新的问题情境,促使他们认识问题的本质属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启发指导,让学生主动参与解决问题的探究,其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Pair work和Group work是生生互动。生生互动教学模式,包括出示探究问题、小组合作探究、小组间互相交流和总结规律。
小组合作学习是“生生互动”的重要形式之一,它不仅有利于所有学生的参与,并充分展示各自的个性,而且也有助于培养相互合作的精神,在互探、互学、互帮、互促的过程中,将个人的发现转化为共同的财富。因此,我们可建构如下“生生互动”的教学模式,其操作步骤为:
1.出示探究问题
所出示的探究问题应具有一定的难度和挑战性,这样才有利于激发学生探究的主动性和小组活动的,从而充分发挥学习共同体的创造性。例如,在教学了“Do you he a soccer ball?”的表达方式后,我就和学生共同设计了如下一个探究性问题:“周日用半小时的时间,参考网上和体育杂志上的相关信息,找到你最喜欢的运动和运动员。”由于问题贴近学生的爱好,所以大家很感兴趣,随即课堂上便进入了热烈的讨论中。
2.小组合作探究
小组讨论要分一定的步骤展开。可建立4至6人的异质小组进行,并给予时间上的充分保证,促使学生在活动中相互切磋、取长补短。老师在黑板上可以写出一些水果和食物的名词。讨论时教师可巡视或参与某个小组的讨论,了解情况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例如,在复习“D论文导读:
o you like…”时,有的小组就选用“记者采访”的形式练习句型的运用,每个同学都有充当“记者”的机会,其他人则当作被采访者,介绍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喜欢的水果和食物等。
教师板书的内容:
hamburgers, salad, eggs, chicken, fruit, vegetable, strawberry, French fries …
记者:What would you like?
Do you like hamburgers?
被采访人:Yes, I do./No, I don?蒺t.
I like French fries.
I don?蒺t like tomatoes.
记者:How about salad? Do you like salad?
被采访人:Yes, I do. It?蒺s great!
……
实践证明,不同水平的学生组成的异质小组的活动不仅可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且生生间的互教互学可收到教师讲解难以达到的效果,从而促使学生认知、情感和语言表达技能的均衡发展。
3.组际间互相交流
即在组长带领下,经过畅所欲言,共同探究,相互启发,互相补充,得出较完整的答案之后,由每个小组各派一名代表阐述各自的意见,进行全班交流。发言中如出现错误或遗漏,可由本组其他成员纠正或补充。如有疑问,其他组则可提出质疑并进一步展开讨论。在交流时,也可采取小组集体表演的方式汇报讨论的结果。总之,教师应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表达出自己独立的见解,并展示各自独特的表达方式。
4.总结规律
在组际交流之后,教师应及时做出公正的评价,并引导学生将各组的观点、答案进行整理、分析、归纳和概括,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由此形成共识。例如,在讨论“Do you want to go to a movie?”这个话题时,全班就归纳出以下“谈论喜好和制定计划”的常用句式:
“Do yo源于:硕士毕业论文www.7ctime.com
u want to go to a movie?” “Yes, I do. I want to go to an action movie.”
“What kind of movies do you like?” “I like action movies and thrillers, but I don?蒺t like romances.”
“Do you want to go to a movie,…?” “Yes, that sounds good.”
“What kind of movies do you like?” “Well, I like…because they?蒺re funny. And I think…are great.”
How about…?
No,…are boring. How about you? I don?蒺t like …, either.
“So what kind of movies do you like?” “Well, I like action movies.”
总结时,教师应有意识地渗透学法指导,要引导学生回顾过程和方法,使他们有所感悟。当然在生生互动过程中,教师既不能“主宰”学生学习活动的全过程,也不能推卸指导的责任,而应将有效的指导、平等的参与、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并主动探究有机地结合起来。

(三)采用“互动式教学模式”施教的几条原则。

1.普遍性原则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要面向全体学生,体现其普遍性原则。创新潜能不是少数尖子生独具的。发展心理学认为,每个学生都具有创新的潜能,关键在于教育的开发。因此,教师应善于发掘蕴藏在学生身上的创造潜能,并将期待的目光投向每个学生。2.差异性原则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必须充分考虑到个体间发展的差论文导读:
异,应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具体情况,不同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和方法。学生的创新与成年人的创新活动是有区别的,其创造的价值更多地表现在学习过程中,主要是促使他们通过自主探究去获得成功的体验。因此,教师在组织学生开展创新实践活动时,一定要从他们思维的实际发展水平、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出发,目标不要过高,内容不要太难。
3.活动性原则
即要注重通过开展各种活动,如动手操作、实验探索、调查研究等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基础知识和间接经验的学习是十分必要的,但问题探究的过程远比直接获得结论更重要。
4.激励性原则
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过程中,教师应注重运用激励性评价的策略激发学生的兴趣、好奇心、求知欲和想象力,并要全力支持他们质疑问难绝不能置之不理,横加干涉,甚至一味地指责。要使激励性评价真正成为“培养创造精神的力量”。
5.纠错原则
活动期间,教师一般不要纠错,但活动之后,教师必须对学生在活动中出现的典型错误进行讲解,也可将典型错误写在黑板上让学生纠正,提高学生使用英语的准确度。但要注意,纠错尽量不要涉及到具体学生,以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综上所述,“互动式”教学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是任务型教学途径的明显特征。在任务型教学理念的指导下,精心地设计课堂教学,促进有效互动,以提高教学效率。
人们在互动中使用语言,在互动中掌握语言。因此,如果我们的课堂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为学生创设生动的、真实的语言环境,全面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使课堂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养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使学生真正投入到课堂之中,那么我们的课堂教学效率将得到大大的提高。
在互动式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教师与课程、学生与课程、教师与环境、学生与环境之间都存在信息交流和相互作用,因而使整个课堂教学呈现出组织性、非确定性,成为一个复杂的、非线性的开放系统。课堂互动的这一特点对英语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源于:论文格式要求www.7ctime.com
和挑战,要想在课堂上真正做到游刃有余,教师要完成好角色的转变,其认知水平、教学能力必须得与时俱进。教师只有具有高尚的情操、令人崇敬的人格魅力、缜密的理性思维、丰富的人文素养和不断的创新精神,才能征服学生,使师生在新课程的平台共同成长。
参考文献:
《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2001年第1版
Nunan, D Designing Task for the Communicative classroo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s,1989
[3]Skehan, Peter: A Cognetive Approach to Language Teaching, Oxford:OUP,1998
[4]Willis, J. A Framework for Task?鄄based Learning, Addison Wesley Longman Limited,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