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试析套种自走式多功能麦田花生套播机研制学位

最后更新时间:2024-02-2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5021 浏览:159908
论文导读:
摘要:山东省东部地区由于热量资源的制约,加之农民长期以来形成的种植习惯,花生仍采取麦行套播。花生播种时,小麦已达到抽穗灌浆程度,麦行宽度较窄,要生播种机机动灵活,体型小巧,减少对小麦的损害。为此,在现有人畜力小型花生播种机的基础上,设计开发了自走式多功能麦田花生播种作业机,花生套播和施肥可一次完成。自走式多功能麦田花生播种作业机,主要由汽油机、排肥器、排种器、行走轮、传动系统等组成。整机的动力由2.2kW1E43-F汽油机提供,排种器和排肥器通过链轮链条、变速器、离合器由汽油机驱动。排种轮为组合窝孔式,一次播种一行花生。种子箱和肥料箱合二为一,中间由隔板隔开。主要特点与革新点:(1)多功能自走式麦田花生播种机,以小型汽油机为动力,地轮通过链传动、变速箱、离合器与动力机连接;仿形轮机构通过连接件固联在开沟器上;采取低高度投种机构,实现精确投种,株距误差小。(2)自走式多功能麦田花生播种机的实现了花生套种播种、施肥联合作业,满足了花生套播机械化作业农艺要求。(3)通过转变播种器轴上的链轮,转变传动比可以进行玉米的播种,实现一机多用,节省了人力、物力。(4)该机体积小,单人操作,特别适合较小的地块内播种作业。试验表明,样机的结构合理,操作方便,各项技术指标均符合设计要求,能够满足花生套种作业的需要。自走式多功能麦田花生播种作业机的开发,可进一步缓解农村劳动力的紧张程度,提升花生套播作业质量,提升田间作业机械化水平。关键词:自走式论文多功能论文花生套种论文播种机论文试验论文
本论文由www.7ctime.com,需要论文可以联系人员哦。中文摘要7-8
Abstract8-9
1 绪论9-13

1.1 探讨目的和作用9-10

1.2 花生播种机械进展近况10-12

1.3 课题的探讨内容12-13

2 自走式多功能麦田花生播种机的研制13-29

2.1 麦田花生的农艺要求13-14

2.2 整机结构及特点14-15

2.1 工作原理14-15

2.2 主要技术参数15

2.3 排种器设计及排肥器选型15-24

2.3.1 排种器的结构设计15-16

2.3.2 窝眼轮排种器参数的确定16-19

2.3.3 刮种轮设计19-20

2.3.4 排肥器的设计20-21

2.3.5 外槽轮式排肥器参数确定21-24

2.3.6 排种器与排肥器的组合24

2.4 种肥箱结构的设计24-26

2.4.1 种肥箱的结构25

2.4.2 种肥箱参数的确定25-26

2.5 开沟器的设计26-28

2.5.1 锄铲式开沟器的结构26-27

2.5.2 开沟器的工作原理27-28

2.6 花生集穴装置的设计28-29

3 动力与传动系统的设计29-49

3.1 汽油机的选型29

3.2 离合器的设计29-35

3.

2.1 离心式离合器的介绍29-31

3.

2.2 离合器的工作性能31-32

3.

2.3 离合器的参数确定32-35

3.3 减速器的设计35-41

3.1 蜗轮蜗杆减速箱的设计36-37

3.2 齿轮材料的选择37-38

3.3 齿轮参数的确定38-41

3.4 轴承的选用及轴的校核41-42

3.4.1 轴承参数的选择41

3.4.2 关健轴的校核41-42

3.5 减速箱箱体的设计42-43

3.5.1 结构的设计42

3.5.2 材料的选择42-43

3.6 链传动的设计43-49

3.6.1 运动浅析43-44

3.6.2 受力浅析44-45

3.6.3 滚子链的传动45

3.6.4 尺寸的确定45-49

4 自走式多功能麦田花生播种机整机建模及虚拟装配设计49-52

4.1 三维设计基础与SOLIDWORKS概述49

4.2 基于SOLIDWORKS的零件建模49-50

4.

2.1 零件建模步骤49-50

4.

2.2 零件建模历程实例50

4.3 基于SOLIDWORKS的虚拟装配设计50-52
5 样机试制与性能试验52-55

5.1 样机试制52

5.2 性能试验52-54

5.

2.1 成穴机构对播种质量的影响52-53

5.

2.2 排种轮线速度对排种质量的影响53-54

5.

2.3 仿形(压紧弹簧弹力)对播种质量的影响54

5.3 试验结果浅析54-55
6 结论与展望55-5论文导读:6

6.1结论552主要革新点553展望55-56参考文献56-59致谢59上一页12

6

6.1 结论55

6.2 主要革新点55

6.3 展望55-56

参考文献56-59
致谢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