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生活美学与写作教学-

最后更新时间:2024-01-1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9939 浏览:92016
论文导读:
各位获奖代表,你们好!在今天的作文颁奖大会上,我想和大家说说写作教学的问题。说到写作教学,现今我们谈得最多的关键词,恐怕就是体验啊,真实啊,生活啊,个体啊这些词语了,这些关键词呢,大概也反映了一个唯理性精神是瞻的作文教学时代正在悄悄过去,而当下我们最迫切需要的,是尊重感性,是让文学研习与写作教学都回归于生活世界,持守生活本真,建构生活美学。第十三届新世纪杯中学生作文大赛闭幕之际呢,我也很想趁此机会,谈谈我对本届作文大赛中可喜的作文成果的一点感受,也谈谈我对生活美学与写作教学的一点理解。
生活美学,从本质上来讲呢,就是感性美学。关于美,我们谈得很多,但很多时候,美学更像是哲学理论,它理性地指导着我们去判断,去评价,甚至还会左右我们的感性体验。但是,我们知道,美首先是来自情感本身的感性价值规定,而美的品格和本性更是感性的,也是“根本不需要任何复杂而难以捉摸的形而上学的理论来解释”的。我们要把作文写出一点生动的美来,大概还是要讲究一点生活美学,也就是说,不是从理论哲学的视角来审视生活,而是从真实的感性经验出发,回归到生活本身。这就意味着尊重生活的本真状态,要着力表现生活本真的、原发的、生动的内容。“美是生活”,这就是生活美学的内核,换言之,美必须是以生活为本质的,美也必定是拒绝被抽象化、概念化的,而是要具体、生动地存在。
真正的美也是必须要回归到现实生活中来的,真正好的写作也必须要是回归到生活本身的,而不是首先便以理性进入写作,并使理论凌驾于现象之上,用理性思考来操控感性体验。回归生活的写作,是以真实的现实生活为依托的,而非以理性的逻辑世界为依托。在作文教学中,若要尽可能全面、丰富、深入地接近生活本质,突破理性视角和理论逻辑所带来的局限,首先要把握的,就是以感性体验进入。“理论是灰色的,生命之树长青”,唯有感性体验才是最鲜活的,也是最灵动的,而以感性体验进入写作,也是真实、丰富的个体性能得到尊重的最佳路径。
以陈洁同学的《送饭》为例。
“我”送饭的经过,让人读来啼笑皆非。一个懵懂的女孩子,不谙父亲的溺爱与母亲的辛劳,跟随母亲一起为住院的父亲送饭,却又因为馋嘴和饥饿把饭吃掉,引得母亲再次为父亲送饭,而“我”在悄悄尾随和观察中,“我”的懵懂也悄悄消褪而去。
情节非常简单,但也非常真实。常态的生活中,小孩子就是这样天真、自然、无心地做了许多让聪明、成熟、机巧的成人感到可爱又可笑的事情,但小孩子的傻,并不会令我们感到不适,而是让我们看到一个真实、纯净而且随时都会发生变化的童真世界。这种傻是朴真的、自然的,而当一个小小的傻问题“老妈也真是的,这会又去给谁送饭呢”进入头脑时,孩子的心灵成长就有了一个转折的契机。这是不是也是常态中少儿心理发展的一个过程呢?答案是肯定的。孩子心理发展、心灵成长的重要契机,往往不是来自道理说教和成人思维的灌输,而是来自本能的好奇!这就是以感性体验进入,而对真实的感性体验无加矫饰或扭曲的写作,因此,最天真、可爱的形象与最真实、纯净的情感,才得到了最自然的呈现。源于:7彩论文网毕业论文致谢信www.7ctime.com
以马超同学的《喜欢多嘴的人》为例。
这篇文章语言简洁,情节简单。上课老师点“我”回答问题,同桌多嘴抢答;街边魔术师玩把戏,有人多嘴揭秘,这些事情实在太寻常了,但如果以理性思维来叙述这两个故事,势必是索然无味的。但是,为什么如此寻常甚至不值一提的小事情,马超同学写来却能令人读出兴味,读出性情,读出气息来呢?我们今天常常会听到一个词语,叫“初体验”。我们每个人的生命中会有无数种“初体验”,每个人对“初体验”都会有特别深刻的记忆,而初体验和再体验的最大差异,就在于体验的敏锐度、强度和持久度。这就是以孩子的感性体验进入到生活世界中时,作者的心理反应会比成人更加强烈、持久,而当读者进入到文章时,许多早已钝化、弱化的心理体验便得到了回放,类同的“初体验”便得到了重温,这也是以感性体验进入写作的魅力所在。
再以徐钦雯的《石头剪刀布》为例。
石头剪刀布,大概是最经久的孩童游戏了。石头剪刀布对每个正在长大的孩子来说,最重要的并不是游戏的规则与游戏的结果,而是一份时光记忆与情感体验。徐钦雯同学就是顺着这份时光记忆和情感体验进入写作的,而这也恰恰是这个游戏让人所能产生的本能反应。对徐钦雯来说,这份时光记忆是和一个亲密的小姐姐紧紧相连的,而那份情感,也是唯有那个孩童时代才会有的烂漫、清新、可人,小女孩之间的亲密、怄气、等待、和好、分别、写信,在生活中何曾特殊了呢?但唯有顺应生活世界里所历经的那些真切的感性体验来进入写作,文章才会自然而然地生出这种特有的甜美、无邪。而“因为笨可可一直都只会出石头啊……布把石头包起来就是一起了呀”“后悔的情愫像发酵的面团一样在我心中膨胀”“四目相对,她眼睛里有惊讶、矛盾、喜悦……不好意思细看,我仓促地把头缩了回来”“我心中的想念在那一瞬间像炒得热极了的栗子,随时都要蹦出壳似的”等等,这些语言,也才有了它特别的气息。
其次,本真生活的再现问题。对于最普通的人来讲,生活中的意外也是无所不在的,而这些意外也在构成常态的生活状态。应该说,意外和当然是共生的,常态的生活就是既意外又当然的。但往往,我们会把常态倾斜于当然,而在非常事件中去寻找意外之感。事实上,导致写作素材匮乏的,并不是常态生活本身,而是因为我们对常态的生活、自然的情感和本真的认识欠缺足够的尊重,也欠缺常态体验的意识和觉解,进而,在常态生活的再现上,从一开始就出现了偏离。
这中间就涉及到一个问题,是不是常态的生活就一定是平庸的,常态的人物就一定是平面的,常态的情感就一定是平淡的?就像我们在表现人物的时候,总是要凸显个性,从外貌到动作,从神态到心理,都是要彰显个性的特写,但很多时候,这些人物的塑造无法成为典型,情感也并不能引起深度的共鸣,这就是因为脱离了常态的场景再现,悖理了感性属性的情感抒发,促成的就是理性层面的情感价值认同和局部的、单向度的场景观察视角。这就无法使读者进入到常态的情论文导读:
境中,读者的眼睛和心理都是被悬离在本真体验之外的,这样,读者的心灵体验就无法被激发,而作者与读者之间也就达不成共鸣。因此,只有作者首先进入到一种本真状态,使个体体验顺势而动,再现本真生活才能获得最大自由,进而作者、读者才能在常态现象和本真情感中直面生活的本质。以王佳佳同学的《他让我告诉你》为例。
这是一篇质朴无华的文章,但它也让每一位读者心酸、动容。外公去世了,外婆一个人在山沟沟里独居。王佳佳同学假以“我”转告外公的叮嘱,传达了“我”对外婆的担忧、挂念与对外公的思念,也表现了外公与外婆平平淡淡的生活和不可割舍的深情。外婆远望、做饭、放水、吃药、摘菜这几个极其琐细的日常生活,何等朴素,何等普通!文章只有细节,却没有情节。——而这就是对生活的本真再现,携手走过一生的老伴,日常的生活里,不就是这些最简单的生活琐事吗?但是这种常态的、简单的生活,能对读者的心理和情感产生极强的冲击力,就在于作者将常态与意外交织在一起,使每一个看似自然的细节里都充满了外公的过世所带来的改变,于是,外婆的每一种行为习惯都在受到冲击,而一次又一次的冲击,都使读者越来越强烈地感受到外婆的孤弱。这就是对生活本真的极好再现。往往老人的孤苦,并非来自剧烈而突发的事件本身,而是习以为常的生活源于:7彩论文网普通论文格式范文www.7ctime.com
方式和情感寄托被彻底打破,这种行近末路的无着与失落,才是一天天噬咬他们的虫豕。
再以朱荣河同学的《替妈妈想想》为例。
一个女人,如何从羞涩腼腆的青春女孩,历经初为人母的痛苦与欢欣,再变成韵味成熟又憔悴唠叨的模样,再变得体态发福、普通无奇,再变成两鬓斑白却慈爱包容的老态,这几乎是每一个母性形象发展演变的过程。作为母亲,她们轻柔地抚摸胎儿,忍痛地微笑,紧紧地叮嘱,呆呆地伫立,苍老地咳嗽,这些共性的、熟悉的模样,却并不让读者感到乏味、厌倦,相反,不断切换的母亲形象,却充分地显示出了“妈妈”这个词语丰富的情感内涵和无私伟大的生命经历,而岁月的无情,孩子孕育、出生、长大、成熟的艰难和漫长,以及“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悲哀也格外令人唏嘘。
而这都是以理性的、超离感性真实的笔触所无法呈现的生活世界。当我们以直露的抒情或高蹈的理念进入到写作中时,它便与以感性体验进入写作形成了截然反差:一个是以逆向回望生活,生活是彼处的;一个是以顺势进入生活,生活是此在的。而如果写作者能放下理性反思的单向度视角,而更倾力于感性再现本真生活,这样恰恰也是为读者留下了更自由的观察视角和更充足的思考空间。
以刘雁同学的《我的微博选》为例。
微博是继博客以后的又一种图文传播载体,微博写作力主自由、个性、时尚的语言风格。刘雁同学抓住了微博写作的特点,通过亦庄亦谐、灵活多变的语言,对网络语言、流行音乐及影视剧作等热消费,作出了一定的思考,同时也达到了令人轻松愉悦的效果。“不要迷恋哥”“生与死的觉悟”“关于选择的事情”“下辈子的事情”,也都或多或少地反映出了当下人们的审美状态和心理症候。虽然刘雁同学并没有去分析人们在网络发达时期的文学接受心理和审美取向,也没有去分析这种与时代相适应的只为调整节奏、排解疲劳、消释情绪、回避忧患的社会心理,最直观、短促的写作形式与最普及、感性的生活内容,本身就极能体现时代文化动态、反映社会审美心理的微博选文,也最直接地反映出了一个时代的活力与病症。
再以王堃同学的《纠结》为例。
纠结是一个时尚新词,青年学生可能是“纠结”一词使用频率最高的群体。但纠结所为何事,也是形形色色。当我们从王堃同学为性别差异而纠结的内心独白里,也可以看到纠结既是一种无所不在的情绪,纠结这种状态本身也是可以坦诚无比的,而纠结的内容则可以是无所不包的。尽管王堃同学为自己的性别纠结,看起来有些令人不可思议又忍俊不禁,但这种不卑不亢地坚持着自己的坚毅,本身也是在诠释男性性别的特别魅力。
我们不能不说,这的确是一个令人怀疑的世界,但这也的确是一个正待重构的世界。人们的价值取向、审美取向,已经在发生急剧的变化,而与之相伴随的,个体的心理变化,也是无所不有的。而王堃同学表现出来的纠结的迂回曲线,也令人深思一贯的审美价值评价尺度和消费社会的价值评判风尚。
最后,我想说说对本真生活的融合构建。如果我们将生活美学停留于最直接的感性体验本身,那么生活美学将无法抵达本质;如果我们将生活美学太抽离于具体的常态本身,那么生活美学也将丧失其感性属性。而在以感性体验进入写作的过程中,我们要面临的最大技术问题,恐怕就是对本真生活的融合构建问题。对本真生活的融合构建,关键在于,在理想性与现实性之间、在可能性与已然性之间,使身临其境、身体力行的直接经验与通过想象、联想而获得的间接经验会通;这样,写作便不必全然拘泥于已然状态下的生活现象和感性体验,而是使写作者的感性体验在文字中有了伸张和延续的可能,有了伸缩、变化的动态感和丰富感。而在保持感性体验的连贯、一致的过程中,读者的感性体验也才能随之持续进行,读者对情境的接受心理才不会受阻滞,情感共鸣才不致被抑制。
以方梦雪同学的《第一次拥抱》为例。
要特写生活世界里的第一次拥抱,无疑,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果方梦雪同学对第一次拥抱的特写停留于拥抱的真实场景本身,或者囿于拥抱的瞬间感受而已,《第一次拥抱》都不会打动读者。
文章之所以成功,读来令人感到格外真实、细腻,且富于变化,就在于方梦雪同学对第一次拥抱的身心体验作出了非常巧妙的整合。自然、纯净、独特、复杂,朦胧、羞怯、紧张、好奇等各种感性体验,直入又含蓄、细腻又快节奏地被表现了出来,而且各种心理体验被安排得张弛有度。这就使《第一次拥抱》即便只是一个瞬间的特写,却丝毫不显得呆板、单调,而是丰富、灵动,充满了青春气息。
最后再以吴思诚同学的《一个好玩的地方》为例。
吴思诚同学发现教室后排是一个好玩的地方,这里可以睡懒觉、传纸条、讲闲话、跳绳、拍球、吃零食……,如果吴思诚同学止于表现因为可以做这些事情而认为这是一个好玩的地方,那么文章将会毫无张力。论文导读:
就是因为文章在有点喜剧、有点玩世不恭、又有点自暴自弃的叙述基调里,隐含了他对身处境地的不甘,这就是在难过、无奈的体验之外,也直面自己随波逐流的身心状态。这样,两种体验之间就构成了矛盾,因而,当两种心理体验同时俱在的时候,吴思诚同学将自相矛盾的两种真实心理,以此显彼隐再此隐彼显的方式,使人读出了转折,也读到了两种矛盾无法解决的悲哀。
谈到这里,我想,生活美学对写作教学最大的启示,就是要尊重感性体验,尊重生活现象,以初体验状态回归到本真生活,给心灵以体验的自由和再现的可能,使写作能成为尊重感性的顺势写作,改变以理性思维和逻辑阐释为先导的逆向写作,在写作中使感性体验有更大的生存空间,使写作真正成为灵动的写作,并使文章真正获得超乎作者预设范畴的解读空间。
谭根稳,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原党委书记,《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志社社长。责任编校:黄春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