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简论影子我国影子银行系统与金融稳定科技

最后更新时间:2024-01-1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6634 浏览:21230
论文导读:今,以银行信贷为主导的间接融资模式占据我国社会融资规模总量的80%~90%,这无疑构成了社会融资与货币供应的主要部分。伴随着着我国金融结构的演进与金融效率的提升,我国金融发展程度不断加快,金融脱媒现象日益明显,融资模式与格局也都出现了很多变化,特别是近年来,银行机构表外业务对信贷投放的替代效应愈加突出,目前传统的表
摘要: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进程的深化,金融结构也发生了显著变化。金融脱媒现象和表外资产的大量出现使得游离于监管体系之外的影子银行以对接信贷需求缺口的方式实现资产规模总量的迅速扩张,削弱了宏观调控的有效性,从而影响到信用创造和金融的稳定运行。文章从分析我国影子银行体系目前的实际状况出发,探讨了影子银行对金融稳定影响的两面性,通过准确把握其发展的根源和潜在风险,就加强对影子银行系统风险的全面监管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影子银行;金融稳定;金融监管
影子银行体系(The Shadow Banking System)源于2008年席卷全球的美国次贷危机而闻名于世,它的急速膨胀曾一度危及全球金融体系的安全与稳定。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执行董事Mc-Culley定义影子银行体系是“与传统、正规、接受银行监管的商业银行系统相对应的金融机构,这些机构筹集到的大部分是不确定性很强的短期资金,由于游离于联邦政府监管之外,所以这些资金既没有再贴现的权力,也无法加入存款保险组织”,换言之就是具有银行实质内容而无银行表面形式的种类繁多的各种传统银行之外的机构。Bernanke(2010)指出影子银行是排除接受监管的存款金融机构以外充当储蓄转化为投资的机构。狭义的影子银行体系概念如Tim Geithner提出的“平行银行系统”(The Parallel Banking System),包括投资银行、对冲基金、货币市场基金、债券保险公司、结构性投资工具等非银行金融机构。从广义层面来看,影子银行业务内容涵盖了涉及各种替代或类似传统银行业摘自:毕业论文小结www.7ctime.com
务、且不受审慎监管的非存款类金融机构业务部门、银行机构内部的影子银行部门、各种金融创新业务和工具,以及各种场外市场等。
由于金融发展路径和监管体制上的差异,我国影子银行与西方发达国家影子银行的传统定义和特点还存在着一些不同,主要表现是以银行机构内部少受或不受监管的准信贷活动,监管范围以外的未观测金融活动为主,金融市场体系还不健全,影子银行体系与金融深化改革伴随而生。同时,近年来总体上我国的金融总量表现出调控偏紧的态势,使得游离于正规金融体系之外的影子银行极大的弥补了各个市场主体的资金需求缺口,这深刻的影响着我国金融体系的稳定和金融结构的变迁。

一、 影子银行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进程、金融政策的调整和金融体系的结构性变迁是根本上影响影子银行演变发展过程的体制性因素,现有金融体系不能满足市场需求的资金缺口是影子银行发展的现实性客观因素。综合上述两个因素,目前我国影子银行体系在的发展状况和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影子银行系统规模迅速扩张。从改革开放初始至今,以银行信贷为主导的间接融资模式占据我国社会融资规模总量的80%~90%,这无疑构成了社会融资与货币供应的主要部分。伴随着着我国金融结构的演进与金融效率的提升,我国金融发展程度不断加快,金融脱媒现象日益明显,融资模式与格局也都出现了很多变化,特别是近年来,银行机构表外业务对信贷投放的替代效应愈加突出,目前传统的表内信贷资金增长量难以准确全面的反映整个社会的资金供求和运行状况,这都归根于金融产品和金融工具的不断创新,表外资产和金融脱媒极大的推进了影子银行的迅速成长。盛松成(2011)测算显示,近年来我国人民币贷款以外的社会融资总量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2002年新增人民币贷款以外融资达到1 614亿元,为同期新增人民币贷款的8.7%。而到了2010年,新增人民币贷款以外融资6.33万亿元,为同期新增人民币贷款的79.7%。人民币贷款以外社会融资总量呈现出大规模高速增长的态势,通过影子银行体系创造的大量的新增贷款量在其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这已经对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和金融体系的稳定性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2. 影子银行结构功能显现,产品日趋多样化。从影子银行的结构层面角度看,民间借贷约占影子银行体系的39%,委托贷款占比18%,地下钱庄约为13%,剩余的部分包括小额贷款、融资租赁、资等。从影子银行的产品层面角度看,我国影子银行体系主要以资产证券化、理财产品、融资票据、贷款委托、私募股权、虚拟货币、网上洗钱、等金融产品为基本载体,其中银行理论文导读:行在社会融资总规模中的比重逐年提高,填补了我国传统商业银行信用功能的“缺位”和“不足”,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各类市场主体对资金的需求。尽管传统银行机构在金融活动中占据主导地位,但非银行金融机构和金融工具的不断创新有助于促进储蓄转化为投资和吸纳社会流动性资金,这在客观上促进了新型直接融资模式的发展,同
财产品约占影子银行产品的44%,比重最大,并呈现逐年递增趋势,2007年各商业银行发行的本外币理财产品种类只有3 062款,而到2011年各商业银行共发行的理财产品就已达到22 379款。

二、 影子银行体系对我国金融稳定的影响

从概念上讲金融稳定是一个内涵广泛、动态发展、不断深化的过程,总体来说金融稳定反映了一种金融运行的状态,服务于金融发展的根本目标,体现着金融资源配置不断优化的要求。从国家层面来看,金融稳定的表现就是金融体系不发生剧烈的波动,金融业自身能够有序、协调、稳定发展,同时表现为金融效率不断提高,金融服务于实体经济的功能能够得到有效发挥。国外较为系统和成熟的理论研究则是从“金融脆弱性”与“金融不稳定”角度来论述金融稳定重要性的,所以分析我国影子银行体系对金融稳定的影响应该“一分为二”,以下分别从两个方面来探讨。
1. 影子银行对我国金融稳定的正效应。我国影子银行的存在和发展在很大意义上反映了金融管制(金融压抑)与金融创新之间反复的博弈与变迁的逻辑演进过程。
(1)影子银行在社会融资总规模中的比重逐年提高,填补了我国传统商业银行信用功能的“缺位”和“不足”,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各类市场主体对资金的需求。尽管传统银行机构在金融活动中占据主导地位,但非银行金融机构和金融工具的不断创新有助于促进储蓄转化为投资和吸纳社会流动性资金,这在客观上促进了新型直接融资模式的发展,同时也防范了信用风险过度集聚在大型商业银行的金融风险。对于常规金融不发达、资金贫乏、金融支持力度偏弱的区域,以及融资困难的农村和各类中小企业来说,影子银行的存在和快速发展可以缓解其短期资金缺乏的紧张局面和困境,进而推动区域性经济的发展。而这一作用又反作用于商业银行,使其为缓解存款流失下滑而转向理财产品、委托贷款等表外业务,上述分析表明我国商业银行已经具有从具有单一功能的传统银行向提供多元化金融服务功能的新型金融业转型的趋势。(2)由于我国影子银行体系内部的激烈竞争导致“金融脱媒”趋势加快,部分影子银行发行的金融工具具备了较强的货币特性,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通道得到了很大的拓宽。商业银行发行的表外理财产品、信托公司的信托投资计划、基金公司发行的基金份额等负债工具具有很强的储蓄替代性;而银行承兑汇票等许多银行表外金融工具则参与了信用货币的创造过程,提高了全社会流动性总水平。
此外,影子银行市场化的定价方式和运作模式,为我国推进利率市场化形成机制提供了良好的实践样本。影子银行金融工具产品数量和种类的不断丰富,扩展了金融市场的参与机构和主体,使得银行间市场投资类型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信托公司的信托计划和商业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大都采用市场化的定价机制,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率一般要高于同期限存、贷款基准利率,这从事实上打破了监管部门的利率管制政策性约束,为推进利率市场化机制、促进金融改革提供宝贵的实际借鉴。我国地方性、区域性金融市场和金融中心的建设不但有效促进了产权和股权等二级交易市场的功能性建设,而且为非存款类金融机构的整体性稳定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环境。
2. 影子银行体系对我国金融稳定的负效应。从客观性来看,尽管长期以来影子银行体系是对正规金融业务的一种有效补充,但其自身固有的特点及发展机制决定了其在运作过程中存在着潜在的巨大的系统性风险,由于影子银行体系本身就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所以对处在经济转型时期的中国金融体系来说在金融稳定方面有着极大的负面影响。
(1)影子银行降低了宏观政策调控的有效性。国家宏观经济调控政策与影子银行体系之间呈现较强的同期协同性,影子银行的运行规避了政府对信贷投放量的控制和流向的政策性约束,降低了宏观调控政策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效果。由于影子银行系统在游离于金融监控体系之外向社会提供流动性,规避了国家对信贷总量和结构的预期控制目标,在宏观金融“流动性过剩”的大背景下容易出现“货币流动性迷失”的现象,货币供应量的统计出现了低估的现象,政府的宏观货币政策的传导效果就会受到影响。从信贷投放结构来看,在信贷资金收紧发放后对于受政府产业政策严格限制的行业和产业主体来说只有转向非正规金融体系寻求资金支持,才可以保证其正常的运行发展,这也削弱了国家产业结构优化政论文导读:1.构建影子银行体系宏观审慎监管框架。目前我国影子银行涉及的市场主体众多,对其进行全面监管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影子银行的整体审慎监管框架构建的主要目标是关注系统性金融风险并有效降低影子银行体系对金融稳定的负作用。监管者应从宏观理念上充分了解宏观审慎监管框架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在整体上上一页
策的有效性。
(2)影子银行的发展使得传统商业银行的系统性风险增大。影子银行通过杠杆操纵、金融创新、过度交易等而汇聚的风险,传导进并扩大了商业银行运作的系统性风险。具体来说,在不受央行法定存款准备金约束的情况下影子银行的高杠杆比率通过少量资本高杠杆积聚并运作大量资金,同时带动了整个存款类金融机构系统的杠杆率持续升高,而高杠杆率本身就意味着高风险性,这样汇聚的大规模高风险对于金融稳定来说是很大的威胁。从流动性看,大部分影子银行体系产品收益率都高于传统正规金融机构常规存收益率,这就极大的改变了储蓄资金的流向,吸引资金大量从正规金融机构转向影子银行系统,出现了大量的资产负债业务的表外化。一旦风险爆发将会导致表外贷款难以偿还,进而表外风险还有可能转嫁进入表内,这就增加了金融机构的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从资本充足率看,影子银行体系中的准信贷类银行业务通过将资产负债业务转移到表外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并满足了存贷比、资本充足率等金融监管指标,在经营绩效与监管约束的双重压力下承担着资金按期回收的期限性风险。
(3)影子银行体系内部,以及影子银行与传统商业银行、市场投资者之间的直接与间接关联风险。一方面,金融市场上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的结构比例关系由于影子银行的发展发生了极大的改变,更大程度上其运作过程本身也将金融体系内的风险地传导给投融资者,使得整个金融体系对系统性风险更加敏感。另一方面,在通胀率高企的现实条件下银行存款的实际利率就表现为负数,大量城乡居民储蓄资金流出存款类金融机构,传统商业银行存款的高波动性和短期化成为常态,导致我国银行业出现了存贷款数量和期限错配的现象。部分优质的银行客户,特别是商业银行重点扶持和保持密切合作的企业通过银行获得低成本的信贷资金转而将信贷资金投向高风险高收益的市场,或者在短期市场上融资再投资于长期市场谋求期限错配利润。在一旦流动性出现异常,市场情绪、市场信息发生突变的情况下,银行信贷对影子银行系统的风险敞口将加剧资产泡沫风险,周期性的杠杆累积效应将加大,其相互之间的关联性行为也将进一步加剧影子银行金融风险的广度和深度,从而加剧了整个金融系统的脆弱性。
在我国经济转轨时期,影子银行对其稳定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随着我国金融体系的不断深化,影子银行的地位从作为对正规金融的重要补充,逐渐成为与正规金融同等重要的组成部分已是大势所趋。源于:普通论文格式范文www.7ctime.com
影子银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金融市场的效率,但促进资本在全社会范围内的优化配置必须建立在一个健全的监控体系的基础之上,尤其是法律的强制规范约束和完善的金融监管框架体系内,所以影子银行促进金融稳定还必须建立在资本流动性稳定、可测、流动性充足,资产稳定的基础之上。此外,我国大部分影子银行系统主体的内控约束机制不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和法人治理结构薄弱,管理经营和运作水平低下,业务经营和财务制度存在很多漏洞,内部风险管理体系建设欠缺,更没有一整套健全的风险识别、评估和防范体系。一旦发生外部波动和异常冲击,处在金融监管体系之外影子银行的经营运作容易引发非法集资、资金链断裂等一系列问题,通过影子银行渠道传导的风险其波及面和烈度都会很大,在向整个金融体系扩散的同时容易造成对整个经济体的巨大冲击。

三、 我国影子银行体系的监管策略探讨

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影子银行影响我国金融稳定的两面性效应非常显著,既有其合理性又存在潜在风险,这实际上反映了在我国经济转型的改革时期金融压抑与金融监管、金融创新之间螺旋式博弈演进的自然辩证关系。因此,要准确把握影子银行体系当前的特征与诱发因素,从影子银行对社会的影响程度与监管成本两个方面入手,构建完善的监管制度从源头上采取政策措施有效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传导与放大。通过促进货币经济回归于服务实体经济的良性循环轨道,这样才可以保证我国金融业健康稳定发展,本文提出如下几点政策建议。1. 构建影子银行体系宏观审慎监管框架。目前我国影子银行涉及的市场主体众多,对其进行全面监管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影子银行的整体审慎监管框架构建的主要目标是关注系统性金融风险并有效降低影子银行体系对金融稳定的负作用。监管者应从宏观理念上充分了解宏观审慎监管框架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在整体上论文导读:,同时要逐步加强宏观政策的准确性和目的性,逐步完善货币政策调节方式,保证影子银行监管政策的制定实施与宏观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的协同。其次,在风险严格可控、监管体系不断健全的基础前提下循序渐进地推进金融产品创新。与美国的金融自由化不同的是,当前我国金融市场发展基础还很薄弱,金融监管严格,金融深化程度不高,区域性
要进行顶层性的制度设计,细化影子银行宽窄口径定义的界定和相关金融产品的评价标准,为适应我国未来金融发展层次的提升,将影子银行体系纳入社会融资规模总量的统计评价体系,这样可以为宏观分析决策分析提供必要可靠的基础性信息。第三,要尽快完善宏观审慎监管所需要的多样化政策工具,特别是探索杠杆率动态调节的方法策略以及逆周期的调节机制。
2. 构建影子银行体系微观审慎监管框架。首先,应该从长远性的金融制度安排上明确有关金融立法,逐步完善影子银行体系监管的相关法律法规,根据公平透明的原则完善相关的法律及法规指引,通过尽快出台《股权投资基金管理条例》、《资产证券化管理办法》等法规,加快民间金融立法特别是地下金融、法律法规的建立,促进和保护合法的民间金融规范化、市场化发展。第二,把脱离于在现有监管体系之外的影子银行相关交易、产品、工具纳入监管部门的监管框架中来,通过交叉性金融工具的监管方式,保证监管边界不断拓展并覆盖到整个影子银行体系,实现监管体系全覆盖。积极吸取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的经验教训,尤其是要严格规范各种金融衍生产品的各项监管标准,在法制和规范的框架之内,在风险严格可控的条件下推进金融产品创新。此外,通过建立跨部门监管合作和信息交流机制,加强一行三会间相互协同,充分发挥政府职能部门、金融监管机构、行业自律组织、服务性评估机构的联合作用,形成多元化有效的监管网络体系。
3. 充分规范影子银行体系的信息披露机制。设计完善且规范信息披露机制将成为未来对影子银行监管的重点,巴曙松(2009)认为信息披露制度是发达国家对影子银行监管的重要实践经验。一方面,央行要发挥其市场监管者的作用,定期汇总、分析并发布市场数据,定期公布影子银行机构的相关信息,建立高效统一的信息共享平台,提高金融市场和金融产品的透明度,同时加强对信用评级机构信息披露的监管,切实维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同时,积极摸索针对我国非标准化、不完善的场外市场交易信息披露机制与监控机制,严格限制高杠杆金融摘自:论文查重www.7ctime.com
运作活动,降低交易风险。实现存款类金融机构、投资者之间与非正规金融关联者之间的信息对称,使得借贷双方可以信息高效互通。
4. 正确处理金融创新与金融发展的关系,稳步促进金融产品创新。首先,由于影子银行体系与宏观经济运行具有同期协同性,监管政策的实施要充分考虑到在财政货币政策失衡时提供有效且可供选择的辅助工具,同时要逐步加强宏观政策的准确性和目的性,逐步完善货币政策调节方式,保证影子银行监管政策的制定实施与宏观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的协同。其次,在风险严格可控、监管体系不断健全的基础前提下循序渐进地推进金融产品创新。与美国的金融自由化不同的是,当前我国金融市场发展基础还很薄弱,金融监管严格,金融深化程度不高,区域性金融发展水平差异很大,市场化转轨进程中的政府职能、投资者意识和素质、企业投资行为等与欧美国家还存在着很大差距。因此,要在客观反映现实基本情况的基础上设计合理的金融衍生产品,以合理的方式积极支持和引导影子银行的金融工具产品创新,让其有效充分的服务于实体经济。促进我国金融结构的演进和效率的提升、消除金融压抑,根本上要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机制。存款类金融机构要脱离以利差为主的利润模式,进入真正意义上的市场化竞争环境。影子银行体系要推进多样化发展方式,稳步推进资产证券化和衍生金融工具发展,这也倒逼我国存款类金融机构的多元化转型的积极因素,这样可以解决银行体系风险管理工具的不足问题,从而全面增强金(下转第67页)融系统的稳定性。
参考文献:
1. Delottei, I M.The Future of Banking and Securities Industry.University of Harvard Press,2009.
2. Paul McCulley.The Shadow Banking System and Hyman Minsky's Economic Journey.The Research Foundation of CFA Institute,2009.
3. Morgan Ricks.Shadow Banking and Financial Regualtion.Columbia Law and Economic论文导读:
s Working paper,2010,(370):58-70.
4. Jeremy C.Stein.Securitization, Shadow B- anking, and Financial Fragility.Harvard University Working paper,2010:1-16.
5. Gross, Bill.Beware Our Shadow Banking System.Fortune,2007,(11).
6. Alicia Garcia Herrero.中国影子银行:是否对金融系统的稳定构成威胁.金融发展评论,2012,(1).
7. 郑联盛.影子银行体系:发展、内涵与未来.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金融研究中心,2009.
8. Hyman P.Minsky.稳定不稳定的经济:一种金融不稳定视角.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9. 巴曙松.金融危机下的全球金融监管走向及展望.西南金融,2009,(10).
10. 巴曙松.加强对影子银行系统的监管.中国金融,2009,(14).
1

1. 何德旭,郑联盛.影子银行体系与金融体系稳定性.经济管理,2009,(11).

12. 李波,伍戈.影子银行的信用创造功能及其对货币政策的挑战.金融研究,2011,(12).
1

3. 龚明华,张晓朴.影子银行的风险与监管.中国金融,2011,(3).

14. 周莉萍.影子银行体系的信用创造:机制、效应和应对思路.金融评论,2011,(4).
15. 李志辉,樊莉.影子银行体系的脆弱性及对中国的启示.未来与发展,2011,(11).
1

6. 钟伟,谢婷.影子银行系统的风险及监管改革.中国金融,2011,(12).

作者简介:徐云松,财经大学金融学院金融学博士生;冯毅,财经大学商学院技术经济管理专业博士生。
收稿日期:2013-0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