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谈邮政一个邮政城市网设计案例及若干技术理由经典

最后更新时间:2024-04-0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7917 浏览:74474
论文导读:、负载均衡、路由规划、路由学习等。其中网络结构由原来“省—市—县—网点”四层结构改为“省—市—网点”三层结构,取消县中心机房而采取市中心汇聚方式,既符合商业银行网点集中和扁平化的走势,有利于统一的业务管理和数据的集中,又减少了县中心机房的人力财力的巨大投入;负载均衡对于有限资源的邮政城市网来说也同样重要,
摘要:进入90年代,我国邮政行业处境并不十分理想,面对严峻挑战,邮政业务信息化势在必行。邮政要迎接挑战、加速进展、满足多样化的社会需求,必须凭借自身实力参与市场竞争。在信息时代,邮政要扩大业务市场占有分额,要获得邮政网络的规模效益,必须建设好邮政综合计算机网,这是21世纪我国邮政通信赖以存活和进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对于我国邮政实施跨世纪进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本设计案例最大的亮点是基于SDH技术的邮政城市网设计。在文中首先简要的介绍了邮政城市网的近况、网络结构、业务近况及所面对的不足,给出本次设计的探讨目的和作用;然后对SDH技术的产生背景、特点、帧结构、复用步骤及传输性能进行了浅析阐述。接着,对邮政城市网业务、带宽分配、线路及设备进行了详细浅析,制定了本系统的建设目标、范围及整体实施对策;并在需求浅析的基础上给出了系统的整体设计,包括网络结构、汇聚方式、冗余、负载均衡、路由规划、路由学习等。其中网络结构由原来“省—市—县—网点”四层结构改为“省—市—网点”三层结构,取消县中心机房而采取市中心汇聚方式,既符合商业银行网点集中和扁平化的走势,有利于统一的业务管理和数据的集中,又减少了县中心机房的人力财力的巨大投入;负载均衡对于有限资源的邮政城市网来说也同样重要,因为邮政业务种类繁多,尤其是签到、交接班、签退高峰期对网络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本设计采取基于数据包方式的自动负载路由方式来优化整个城市网。最后,将整个设计案例付诸实施,进行并行测试与压力测试,验证了案例的可行性。系统的主要功能都基本实现,顺利完成预期目标。关键词:SDH论文VPN论文OSPF论文邮政城市网论文
本论文由www.7ctime.com,需要论文可以联系人员哦。摘要4-5
Abstract5-6
目录6-8
插图索引8-9
附表索引9-10
第1章 绪论10-14

1.1 探讨背景10-11

1.2 探讨近况11-12

1.2.1 目前网络近况11

1.2.2 面对不足11-12

1.2.3 业务近况浅析12

1.3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和组织结构12-14

1.3.1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12-13

1.3.2 本论文的组织结构13-14

第2章 相关技术浅析14-25

2.1 SDH 技术浅析14-17

2.

1.1 SDH 产生的技术背景14

2.

1.2 SDH 的特点14

2.

1.3 SDH 信号的帧结构和复用步骤14-17

2.

1.4 SDH 传输性能浅析17

2.2 RIP 和 OSPF 浅析17-20

2.1 两个协议的区别18-19

2.2 两个协议的优缺点比较19-20

2.3 ACL 访问列表浅析20-23

2.3.1 ACL 的作用20-21

2.3.2 ACL 的分类21-22

2.3.3 ACL 在市级汇聚路由器中的运用22-23

2.4 网络流量浅析23-24

2.5 小结24-25

第3章 城市网建设目标及需求浅析25-30

3.1 城市网建设目标25-26

3.

1.1 建设目标25

3.

1.2 建设范围25

3.

1.3 整体实施对策25-26

3.2 需求浅析26-29
3.

2.1 业务需求26-27

3.

2.2 技术需求27-29

3.3 小结29-30
第4章 城市网建设及实施案例30-48

4.1 设备名称及命名规则30-31

4.2 网络结构及汇聚方式设计31-34

4.3 冗余及负载均衡设计34-38

4.4 城市网信息安全设计38-43

4.1 安全案例概述38-39

4.2 网络拓扑结构39-41

4.3 网关部署及实施41-42

4.4 其他安全实施42-43

4.5 组网案例的实现43-47

4.5.1 产品选型43-45

4.5.2 IP 地址划分45-47

4.6 小结47-48

第5章 网络案例的测试48-54

5.1 组网案例的测试48-53

5.

1.1 测试案例设计48

5.

1.2 网络连通性测试48-49

5.

1.3 网络性能测试49-51

5.

1.4 可靠性测试51

5.

1.5 QOS 及其它测试51-53

5.2 小结53-54
结论54-55
参考文献55-58
致谢58-59
附录A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59-60
附录B 攻读硕士期间参与的项目列表6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