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研究实行犯罪实行行为着手论述

最后更新时间:2024-02-0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3250 浏览:155066
论文导读:关学说进行介绍与评析,该部分围绕着大陆法系的主观说、客观说等学说、英美法系的犯意明确说、立法明确说等学说以及我国刑法通说进行介绍、评析,以而引出实行着手的判断需要围绕着危险的要素来进行判断。此外,为了进一步提倡危险要素的解释机能,笔者着重阐述了论述界对于危险概念、危险的分类的主张,并评析得出刑法所主张的危
摘要:如何理解和具体认定实行着手,无论是在国外刑法论述界还是在我国刑法学界都形成了诸种观点。这种论述上的争议,当然也给司法实践部门如何具体认定实行着手,进而以此判定是否成立未遂犯提出了一个难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对着手实行进行深入的探讨,因为司法实践需要坚实的论述根基。本论文就实行着手的概念界定、判断标准,以及特殊类型的犯罪着手等方面进行全面、系统的论述。全文除引言和结语外共分为以下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论述实行着手的来源、其在犯罪学的法律地位以及实行着手的概念及特点。通过对实行着手来源及其法律地位的论述,以而凸显了对其进行深入探讨的重要量;通过对实行着手的概念及特点的论述,进一步对本论文的主要探讨对象作进一步的论述,深入探究实行着手的基本论述不足。对于实行着手的概念与特点,笔者主张应当以主客观的因素共同来把握。第二部分主要对实行着手的相关学说进行介绍与评析,该部分围绕着大陆法系的主观说、客观说等学说、英美法系的犯意明确说、立法明确说等学说以及我国刑法通说进行介绍、评析,以而引出实行着手的判断需要围绕着危险的要素来进行判断。此外,为了进一步提倡危险要素的解释机能,笔者着重阐述了论述界对于危险概念、危险的分类的主张,并评析得出刑法所主张的危险是综合主客观方面进行判断的危险,并进一步提倡危险要素对实行着手认定的作用。第三部分主要阐述了危险概念指引下的实行着手成立的要素。该部分首先阐述的是以危险概念这一核心要素为视角浅析实行着手的本质,即认为实行着手较于犯罪预备行为主要在于是实行着手的实行会产生法益侵害的现实紧迫危险。其次基于危险的视角,笔者阐述认定实行着手应该具备的一些基本的成立的要素即主观成立要素与客观成立要素。此外,为了进一步明确成立实行着手的认定之客观要素中达到法益侵害紧迫危险的判断标准,笔者着重对如何判断危险要素提出了一些判断原则,以求能够适用于司法实践。第四部分主要论述了以危险为视角的实行着手论述系统建构以及司法适用等相关不足。综合上面陈述的的学说主张、评析以及实行着手成立要素的浅析,笔者重新建构了实行着手论述系统即判断实行着手应以主客观方面、实质与形式方面共同来判断。为了检验重新建构的实行着手论述系统的准确性,笔者以危险的视角,运用新的实行着手认定标准来认定一些特殊形态的实行着手。对一些特殊形态的实行着手进行全面的论证,以期检验自己重构的实行着手系统具有现实的合理性与可行性,且对司法实践认定实行着手有一定指导作用。关键词:实行行为论文实行着手论文犯罪构成要件论文危险论文
本论文由www.7ctime.com,需要论文可以联系人员哦。摘要3-5
Abstract5-9
引言9-10
第1章 实行行为着手的基本论述浅析10-17

1.1 实行着手的来源与地位10-11

1.1 实行着手的来源10

1.2 实行着手的法律地位10-11

1.2 实行着手的概念与特点11-17

1.2.1 实行着手的概念11

1.2.2 实行着手概念、特点的相关主张11-13

1.2.3 实行着手概念、特点的相关主张评析13-17

第2章 实行着手学说评析17-32

2.1 实行着手的学说评析17-26

2.

1.1 大陆法系国家相关学说17-24

2.

1.2 英美法系国家相关学说24-25

2.

1.3 我国的论述通说25-26

2.2 实行着手中危险概念解释机能再提倡26-32

2.1 行为人危险与行为(广义)危险27-28

2.2 主观危险与客观危险28-32

第3章 危险概念指引下实行着手的成立要素32-38

3.1 实行着手的本质32

3.2 实行着手成立的要素32-35

3.

2.1 实行着手成立的主观因素33

3.

2.2 实行着手成立的客观要素33-35

3.3 实行着手成立客观要素中“危险”要素判断35-38
第4章 危险概念指引下实行着手的系统建构与司法适用38-46

4.1 危险概念指引下的实行着手的系统建构38-39

4.2 几种特殊形态的实行行为着手的认定39-46

4.

2.1 隔离犯实行着手的认定39-40

4.

2.2 间接正犯实行着手的认定40-43

4.

2.3 复合行为犯实行着手的认定43-46

结语46-47
参考文献47-49
致谢49-50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探讨成果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