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简论学生学习如何提高初中学生学习历史兴趣学年

最后更新时间:2024-02-1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2526 浏览:146963
论文导读:
摘要:学习的兴趣对于学生的学习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特别是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直接影响学习效果,也影响到初中历史的教学活动。因此,为了提高初中历史的教学水平,也需要提高初中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关键词:初中历史 学习 兴趣
历史是一幅有血有肉的、丰富感人的画卷,是一部有抑有扬、激动人心的乐章。它所具有的社会功能是其他学科无法代替的。但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历史是“副科”,不能引起学生的足够重视,以至一些学生的历史知识贫乏的可怜,闹出许多哭笑皆非的笑话。作为一名历史教师我深感责任重大,针对历史学科内容多、课时少、不被学生重视的具体困难,我从激发学生的兴趣入手,效果显著。下面谈谈我在教学中的一点体会。

一、优化导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节历史课如果有个良好的开头,将能抓住学生求知的心理,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设计好导入至关重要,因此每节课我都精心设计导入。导入的方法多种多样,或以栩栩如生的描述再现远古生活百态,或以慷慨铿锵的警语归结旷古史训,或以奇谈轶事展现精妙世事。而选择那种导入,则需要根据课的内容而定。如讲《祖国境内的最早的人类》一课,我用“女娲抟土造人”导入,学生的注意力一下被吸引过来。讲“楚汉之争”时,我用歌曲导入,让学生欣赏歌曲《霸王别姬》片段,“我站在烈烈风中……问天下谁是英雄……”音乐渲染了一种悲壮的气氛,突现出项羽的英勇与豪迈,学生情绪高昂,被充分调动起来。讲“淝水之战”时,我从“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三个成语故事开始,这样有效的利用学生的知识迁移,较快的转移注意力,激发学生求知欲,好奇心,为正课铺设情境,创造气氛,课堂效果不言而喻。

二、以真情调动学生的真情,从情感上激发兴趣

课堂教学是一种沟通心灵的艺术,教师要做到“寓理于情”,必需具有浓厚而真挚的情意,并将这种情境渗透和体现于教学中的语言、手势、眼神、体态上,才能避免枯燥、单调的说教,才能诱发学生的兴趣。在讲“班超经营西域”时,先讲了班超一些事迹,然后满怀深情的说“:同学们,当年班超投笔从戎,离开了繁华的京城,他8月离京,九月便与世长辞了。这就是班超为国慷慨捐躯的一生,他的英雄业绩,西域人民、中原人民乃至全中华民族是永远不应也不会忘记的。”全体同学通过教师情真意切的讲述,不仅听到,而且也能感觉到教师对班超的由衷的敬仰,就能从内心深处并法出对爱国者的钦佩的真实感情,从情感上激发学生对班超出使西域的历史意义有了深切的认识,从情感上激发学生的兴趣。

三、借诗入史,史情并茂

“文史不分家”,优秀的传统文学是我们讲述历史人物的重要依据之一。别具一格的咏史诗对历史倾注了多少深情与厚爱。我曾教过 《中源于:论文www.7ctime.com
国古代文学》,讲过很多的古代诗词,利用这个得天独厚的条件,我在历史课上大量引用古诗词,学生们很感兴趣。讲“官渡之战”时,介绍曹操时引用他的 《短歌行》 中“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来表明他求贤若渴和建功利业的情怀。将“秦始皇”时引用李白的“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的诗句,形象的展现了赢政千古一帝的风采。引诗入史,历史教学会增加诗情画意,学生在学历史的同时,也受到了文学熏陶与美育教育。

四、第二课堂,兴趣的延伸

拓展在第二课堂活动中我注意设计了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学生大多喜欢听故事,尤其是初中生,在讲《三国鼎立》一课前,我在二课活动开展了《三国故事》擂台赛,学生们从小说《三国演义》和其他一些史书中搜集材料,充分准备。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曹操的求贤若渴,周瑜的妒火中烧……一个小时的时间随着三国人物的喜怒哀乐而飞逝,同学们意犹未尽,纷纷要求老师再延长一段时间。《三国故事》擂台赛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为讲《三国鼎立》一课奠定了基础。讲“佛教的传入”后,在二课活动中我们进行了“关于世界宗教”活动。学生多方搜集资料,访问回民同学,走访一些信仰基督教和佛教的人士,既获得了宗教知识,又解除了对宗教的神秘感。为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奠定了基础。学生对这项活动十分感兴趣,他们做了许多关于世界三大宗教的知识卡片,和一些凑集材料心得。有的同学表示将来要报考民族大学,专门研究民族的信论文导读:
仰与民俗。其他的二课活动。浓化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增强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丰富了他们的历史知识。

五、深挖教材,用丰富新颖的史料,引发好奇心

兴趣和好奇与求知欲关系密切,好奇心和求知欲能得到满足,兴趣就愈高。历史本身是一门丰富多彩,图文并茂,趣味性很强的学科,而教科书只是把知识点进行浓缩概括,如果教师照本宣科,书云亦云,学生一定会感到呆板单调不愿听下去。教师要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只有通过认真备课,广泛搜集资料,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引用资料,说段趣闻,讲个故事,吟咏诗词,方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求知欲,才能使师生情感融合一体。如讲“明末农民战争”的原因,教材只简单地概括为“宦官专权”,“土地集中”,“加派田赋”,“天灾严重”,但缺少史料论证,对学生很难有说服力,认识不到广大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事实,培养不出 “哀民生之多艰”的阶级情感。因此,在这关键问题上,我补充《明史》“魏忠贤,肃宁人。少无赖,——入宫,—— 有宠。当之时,内外大权一归忠,——海内争望见献谄。”说明宦官专横跋扈,猖狂至极。引用杨嗣昌《钦奉上传疏》“近来田地尽归有力之家,—— 若夫贫民,本无立锥之地。”描述土地高度集中的现实。摘选《明季北略》片段,崇祯元年,陕北“一年无雨,草木枯焦,”百姓食尽蓬草,再剥树皮,剥光树皮,不得已食 “青草石”,结果腹胀下坠而死。有的地方甚至“炊人骨以为薪,煮人肉以为食。”有的地方出现“母烹其女”,“父子兄弟夫妻相食”和举家自尽的惨象。学生读罢史料,如身临其境,仿佛看到了黄土高坡上的累累白骨,依稀听到了孩子们哭爹喊娘的哀嚎声。这样,既抓住了重点又突破了难点,收到教书育人的良好效果。
通过以上多种手段的运用,学生在乐中求知,兴趣已被充分调动起来,对历史课的学习,已由被动变为了主动,对一些历史知识的记忆,已是“不思量,自难忘”了。
参考文献:
刘正萍.关于新课改中高中生历史学习兴趣的调查[J].教育探索,2006年02期
李顺衡.浅谈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J];新课程(教研),2011年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