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谈述数学让数学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数学技巧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0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7244 浏览:23118
论文导读:
在生活中我们时时刻刻都在运用数学,无时无刻不与数学接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让数学走进生活,从生活中挖掘数学,将数学和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去探索,去理解,去感悟,真正体会数学的价值。

一、利用学生身边的事物,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本身有着一定的生活经验,同时他们对周围的各种事物又充满新鲜与好奇。教师要紧紧抓住这一特点,在教学中积极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要善于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将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
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我根据市场上白菜的来导入,白菜有时0.2元一斤,有时0.3元一斤,有时一元钱买2斤……你知道这时白菜多少钱一斤吗?在教学“负数”知识时,我结合当地的气温提问学生什么温度冰会融化?学生回答零度以上,这是科学课上的知识,很容易回答。我接着问:“那什么时候上冻了,水变成了冰呢?”学生回答,零下几度的时候。通过学生的回答,“负数”出现在学生的面前。通过这些生活中的常识问题,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到数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无形当中产生学习数学的动力。
在教学乘法分配律一课,结合“六一”开联欢会的场景,我对学生提出如下问题:“同学们,我们要开联欢会,每个小组(4人一组)准备买点食品带来(同时出示一些物品的:矿泉水1元、火腿肠2元、面包1元),你们能帮他们出出主意吗?”听老师这么一讲,学生都跃跃欲试,有的说买4瓶矿泉水,花去1×4=4(元);有的说买4根火腿肠,花去2×4=8(元);有的说矿泉水和火腿肠各买4样,花去1×4+2×4=12(元);也有学生这样算:(2+1)×4=12(元);还有的说矿泉水、火腿肠、面包各买4份,花去1×4+2×4+1×4=16(元),或(2+1+1)×4=16(元)。在解决中,学生已经在不自觉地应用乘法分配律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有关问题了。趁热打铁我提出问题:“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用这两个加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的现象在数学知识中有没有呢?你能举例说明吗?”学生一听,马上积极思考,他们没有把这个问题当成是数学课上的问题,而是在筹备“六一“联欢会的食品呢,这样设定恰当的生活情境引入新课,可以消除学生对数学知识的陌生感,对数学有一种亲近感,充分体现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用学生已有的经验,体验数学问题

生活是数学知识的源泉,教师要引导学生将课堂中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结合起来,这样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体验数学的实践性。在学习图形的认识时,我首先把相关的图形带到课堂上,并且让学生回家照着做一些,明天玩一个游戏。第二天学生到带来了很多图形,我让学生讲讲自己是怎么做出来的,学生们认真地给我讲述是怎么画的,怎么剪的,有的学生还用图形摆出了新的图形。我并没有让学生们画一画,拼一拼,说一说,可是学生们却都做到了。下课的时候,我让学生回家找一找哪里有他们带来的这些图形。这样亲身体验和感受物体的形状,会让学生弄清这些图形的特征,并且积极地去探索,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这样的学习,学生就会学得主动、积极,善于发现,有探索和创新。
低年级人民币的教学简单中存在着复杂,教师在教学中要创造条件,创设生活情景。学生认识人民币后就在班上开展购物活动,让学生亲自去买东西,算一算应找回多少钱,这样更有利掌握人民币的有关知识,而且能够使学生灵活地利用知识去解决问题。这样的实践让学生感到数学知识在我们生活中处处都是,处处都要用,只有这样把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用于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才能更好地实现数学与生活密切结合,帮助学生学会活动,学会学习。

三、用生活中的例子,解决数学问题

生活中到处都是数学,但是并不是每道例题都能在生活中找到它的原型,这需要教师去挖掘,引领学生去感悟,从生活中提炼数学,让生活中的数学再回到书本中。
例如,教学《两步计算》,我没有照书上的例题去教,而是跳出了书本,找到了这节课的灵魂—关系,在生活中提炼数学知识。过程如下:1.说关系。说说你与老师是什么关系?与同学,与父母,与哥姐,与爷爷奶奶等又是什么关系呢?让学生脑中对“关系“这个词有一个了解。2.猜爸爸的岁数。先猜猜爸爸是多少岁数论文导读:下来的新课,出示小猫、小狗和小白兔,小猫、小狗分别为16只和14只,小白兔比小猫多3只,求小白兔有多少只?有了前面的基础,学生知道必须有关系才能求小白兔,于是,课堂沸腾起来了,学生充分发挥想象,说出各种关系,学生自己编应用题自己解答。在这节课中,以关系为灵魂,把知识提炼出来,数学问题生活化,让学生再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去解
?(生猜34岁)不对,同时告诉学生这是数量,加一个条件,大4岁,那爸爸几岁呢?(38岁)3.猜作业的本数,让学生猜猜教师面前有几个本?(源于:标准论文www.7ctime.com
生猜20本)不对,同时告诉学生这是数量,添一个关系,比它多2本,老师面前一共有多少本?(22本)根据关系学生一下子就求出来了。通过这三个环节的设计,学生知道了,告诉一个数,要求另一个数,必须知道这两个数之间的关系,有了关系就可以求要求的数,这样对关系理解得就更透了。接下来的新课,出示小猫、小狗和小白兔,小猫、小狗分别为16只和14只,小白兔比小猫多3只,求小白兔有多少只?有了前面的基础,学生知道必须有关系才能求小白兔,于是,课堂沸腾起来了,学生充分发挥想象,说出各种关系,学生自己编应用题自己解答。在这节课中,以关系为灵魂,把知识提炼出来,数学问题生活化,让学生再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去解决所面临的问题。
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具有形象性和启发性,它能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增强学习动机和学习信心,不仅有助于引导学生进入数学情境,也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如在学了“年月日”这一课之后,我教给学生用拳头巧计大月和小月,攥紧拳头,从食指的凸开始数为一大,接下去凹为二小,中指的凸为三大,数到小拇指的凸为七大,接着往回数,小拇指的凸为八,当数回来时食指的凸正好是十二大。这样举起拳头就会了,我还让每个学生说一说,自己的出生月份是闰月还是平月,如此切身的问题让学生体验到学数学的价值所在。这对于更好地激发学生学数学、爱数学、用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应用意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数学知识存在于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只要我们用心感悟,每一个场景都能让学生明确若干的课堂中难于解决的问题,但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问题情境来帮助学生学习,鼓励学生善于去发现和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做到学以致用。
(责任编辑 史玉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