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简论浅谈小学科学式教学

最后更新时间:2024-02-1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2860 浏览:154792
论文导读:下,运用合作的形式,对设计方案的具体操作,收集相关信息,验证自己的假设是否成立的动态过程。作为教师应积极为学生的探究活动提供材料、工具,作为一名欣赏者、促进者深入到组内参与学生探究的全过程。首先教师应观察每一组是否有组织地开展探究活动,如果没有应加以引导。在此基础上深入到几个组内,作为普通一员参与学生的探究
摘 要:发展学生科学素养离不开科学的探究过程,本文就科学课堂的教学中实施有效探究式教学的理论依据、实践过程作了说明。
关键词:小学科学; 有效性; 探究式教学
1006-3315(2013)03-075-001

一、设情境,出“探”点

所谓教学情境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的情感氛围,也就是在课堂上创设一种能把学生不知不觉引入本节课学习的气氛,在这种情境下,激活学生长时记忆中相关的原有知识和经验,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认知停靠点。
教师如果能通过游戏、竞赛、设悬念等创设趣味情境,将新知识寓于其中,使学生所学的知识有情、有境,就会引起极大的兴趣。比如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探测暗盒里的电路》这一课,教师可以创设一定的故事情境:“我是一名恐怖分子,在人流密集的公共区域放了一颗,也就是这个暗盒,而你们就是排弹专家,如果在没搞清楚里面是什么线路前打开的话,会发生爆炸,导致人员伤亡。距离炸弹爆炸还有最后十分钟,请大家尽快排弹。”在这种故事情境下,不仅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还起到了一种无形的自我约束,为探究的有序性提供了保障。

二、提问题,立“探”标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探究性学习中,问题的形成是科学探究的起点,决定着学习的内容和研究的方向,是科学探究的出发点和归宿。探究始于问题的形成,但这里的问题属于科学型问题。
学生的科学学习过程在某种意义上就是概念改变的过程。有的时候,教师甚至需要制造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探究的。
作假设,研“探”方:一个自然现象,在其未被揭示出科学本质之前,人们对它的认识是很不完整的,甚至是片面的,只能借助于猜想与假设的形式进行研究与探索。当某一猜想与假设被大量事实所证实时,它就发展成一种科学知识。因此猜想与假设是科学探究性学习中的方法与桥梁。
建立假设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思维的过程,我们必须让学生充分暴露思维的过程,为自己的假设说明理由是暴露学生思维过程的有效方式之一。学生提出假设的能力源于:论文大全www.7ctime.com
还不够,教师应善于调动学生已学过的知识,鼓励他们大胆去想,还应该让学生懂得假设应有理有据。

三、定计划,明“探”程

常言道:“做事没计划,盲人骑害马。”科学探究要根据确定的探究方略,设计科学的探究计划和方案。探究计划应包括探究的课题、实验器材和资料的准备、探究的程序和过程(包括观察、实验、信息和数据的收集和处理)、通过怎样的分析整理得出探究的结论、以及怎样对探究过程进行评估和反思等。
学生在对原问题提出假设和猜想之后,会形成多个分支问题。教学中,教师请学生针对不同分支问题设计研究方案。设计方案的过程就是学生发散性思维的过程,学生往往会从多种角度提出不同的方案,教师应结合实际,从可行性、实效性、时间性等方面考虑帮助学生完成探究计划。

四、做实验,获“探”真

“实践出真知”,实验操作是学生在设计探究方案时所应用的逻辑思维的指导下,运用合作的形式,对设计方案的具体操作,收集相关信息,验证自己的假设是否成立的动态过程。作为教师应积极为学生的探究活动提供材料、工具,作为一名欣赏者、促进者深入到组内参与学生探究的全过程。首先教师应观察每一组是否有组织地开展探究活动,如果没有应加以引导。在此基础上深入到几个组内,作为普通一员参与学生的探究,在学生遇到困难时适时加以点拨,协助学生完成探究活动。
勤记录,出“探”果:实验记录在学习方法及行为习惯上具有很好的导向性,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中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它展示着学生在亲历科学的过程中所留下的印迹。
首先教师应该认识到实验记录是科学探究的有机组成部分,意识到它对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深人钻研的探究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其次,在引导学生记录的过程中,做到实事求是、把握时机、学会筛选、方法多样。教师要引导理收集各种信息、实验数据和证据,对信息、数据和据进行分析,应用科学的思维和方法,通过分析和归纳,找出规律,从而得出结论。由于课堂时间的有限,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用多种方式简单记录,特别是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可以采用填空式、表格式、图画式等。

五、表观点,析“探”综

交流是探究过程的重要环节。很多教学活动往往在得出结论后就万事大吉了,忽视了学生的状态。在交流自己的观点时,有的小组只是一味的强调自己的结论,关注自己的发现,对于其他小组的发言充耳不闻,甚至对于其他小组错误的结论都置之不理,失去了思维的碰撞。学生通过探究究竟得到了哪些启示,为什么探究的结果与事先的预测不一样,探究的设计和计划的进行过程是否有缺陷,还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这些都需要学生去反思,只有通过这样的交流和反思,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才能逐步提高。
在交流过程中,教师要培养学生注意倾听其他同学的研究报告、尊重别人的探究成果,允许别人对自己的探究过程和成果提出不同的意见和表示怀疑,并能认真思考别人的意见,改进自己的探究方案。要让学生尽可能把自己的探究结果表达清楚,并且运用收集的信息和实验数据作有说服力的解释;要让各种想法、观点进行充分地交流和讨论,在此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到科学探索和科学实践的过程和方法。

六、得结论,延“探”果

新课标指出:“教师不要把上下课当作教学的起点和终点,小学生探究科学的活动往往不是一节课所能完成的。”科学教育不能“以问题开始,以答案结束”,而要“以问题开始,以问题结束”。科学实验必须向课外拓展,向生活延伸,要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目的,要扩展到日常生活中去,去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或解决某个现实问题。同时,在一次次的科学探究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得到比知识更可贵的求知的、实干的胆略、处事的机敏、思索的睿智……
科学课,“探”开去。探究性学习的思想给小学科学教育带来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它推动着我们去思考小学科学教育的方方面面,而对于我们科学教师来说,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精神和能力也应该贯穿于每次常规教学中。
参考文献: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加里.D.鲍里奇著.有效教学方法(第四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