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关于故事让古诗牵手古史让故事更有故事

最后更新时间:2024-02-1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1900 浏览:47830
论文导读:
摘 要:根据2011年版《历史与社会》新课程标准新要求,要对学生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加强传统文化继承。鉴于古诗词的特点及与历史的关系,笔者结合自己平时的教学实践,重点阐述古诗与历史课教学的关系,在历史课堂渗透古诗词教学,探索用诗歌导入的方式,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思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等,以适应新时期课改的新要求。
关键词:诗词渗透; 历史课堂; 德育为先; 文化继承
1006-3315(2013)03-044-002

一、史如海,诗如舟,凭舟望海海泛舟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九州道路无豺虎,远游不劳吉日出。
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这是唐代诗圣杜甫的诗《昔忆》,描绘的是“开元盛世”。这与笔者前几年有幸听的一堂优质课有关,所授内容是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盛唐气象”。整节课用到了十三首诗,几乎是从头到尾用诗歌贯穿起来,从新课的导入,到盛世的表现,再到安史之乱的社会现状,最后到唐朝由盛转衰的原因分析,无一不是用诗歌呈现材料,启发思维,突破重难点。整节课学生始终处于兴奋状态,思维活跃,兴趣盎然。
这一点,与2011年版《历史与社会》新课标中“强化德育为先”的新要求是完全吻合的。其中第二项突出的就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历史教材增加了传统戏剧等反映我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如果说历史是海洋,那古诗就是滚滚长江之中漂浮的一叶叶扁舟。凭舟,应当是望海最合适的方式了。

二、史似景,诗似画,依画寻景景入画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折戟沉沙”六百多年,锈迹斑斑,却如一幅古老的画轴,将一段尘封的历史保留了下来,再现了出来。当年赤壁的火光,依旧燃烧于时间的隧道;水面震天的响声,依旧回荡于历史的天空。诗与史结下了不解之缘。

1.诗与史相通相融

自古文史就不分家,史记被称为“无韵之离骚”,诗歌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学形式,它与史也是难舍难分的。诗与史就好比一枚硬币的两面,永远无法分开。诗言史,史含诗,诗可证史,史可释诗。以诗叙史,生动形象而又义理深邃;以史咏诗,内容博大而寓意深远。只有真正理解诗中之史,才能真正理解诗。正如闻一多先生所说:“一般人爱说唐诗,我却要说‘诗唐’……懂得诗的唐朝,才能欣赏唐朝的诗。”

2.史与诗相辅相成

古诗的时代性特征决定了其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在中国诗人身上,家恨国愁、儿女情长往往是复杂地交织在一起的,诗人的个人故事往往同时即是一国之事,天下之事。对于后世读者,便是史。
例如755年(天宝十四载),这是唐朝转折性的时刻。盛世时代的荣耀日渐衰落,不再光芒万丈。深受玄宗器重的范阳节度使安禄山起兵,拥兵十余万人,从幽州一路南下,攻城掠地,直指长安,从内部给唐朝捅上狠狠的一刀。
“玉环妖血无人扫,渔阳马厌长安草。潼关战骨高如山,万里君王蜀中老。”几百年后,仍有宋代诗人张耒描写潼关之战。
756年,唐肃宗即位后改元至德。这年10月,唐肃宗命宰相房琯统兵收复长安、洛阳,在咸阳县东的陈陶一战溃败。当时,杜甫困陷长安,听到这个不幸的消息,看见安禄山部胜利归来的骄横情景,满腔悲愤,便用诗歌《悲陈陶》记录了陈陶之战的史实:
孟冬十郡良家子,血作陈陶泽中水。野旷天清无战声,四万义军同日死。
群胡归来血洗箭,仍唱胡歌饮都市。都人回面向北啼,日夜更望官军至。
中国古代诗歌从一产生就保持着“史官文化”的传统。通过诗歌可以感受到一个时代、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的道德情操与心理状态,并从中受到熏陶。这些浩如烟海的诗篇构成了一座蕴藏着历史资料的宝库,为中学历史教学提供了宝贵的史料。

三、史为轴,诗为轮,以轮载轴轴随轮

随着更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引用一些脍炙人口并富于教育意义的精炼优美的诗句,以传统文化之精华来辅助历史教学,诗润历史,扮靓课堂,如轮轴相连,将成为中学历史教学中一道亮丽的风景。

1.引用古诗,导入新课

导入是教学开展的关键,在教学《秦朝一统》时,笔者尝试用李白的诗“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来导入,先简要解释诗句的含义,秦始皇灭了六国,威风凛凛,他挥动利剑统一了六国,诸侯都西来向秦王朝归服。接着提问学生:那么秦始皇采取论文导读:居易的《长恨歌》:“汉皇重色思倾国……一朝选在君王侧。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源于:论文范文格式www.7ctime.com上一页12
了哪些统一的措施?这样几乎是用了2分钟的时间,就完成了新课导入,使一堂课的“进行新课”时间与学生最佳学习时间一致,从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选用古诗,补充教材

由于教科书的篇幅有限,不可能面面俱到,使学生对一些知识缺乏连贯,从而影响了记忆和理解。
如教材在讲到汉朝的建立时,直源于:毕业论文致谢词www.7ctime.com
接就从秦的暴政引起陈胜吴广起义,推翻了秦朝,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对楚汉相争的历史只字未提,学生总好像连不起来。笔者每次讲到这里总想把它补充进去,但又不能讲太多太细,以免影响重点内容的教学时间。这时就用学生熟悉的李清照的诗《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来补充这一知识。项羽战败后,在乌江边自刎,这样刘邦成了楚汉战争中的胜者,建立了汉朝。而且刘邦建立的政权为什么称“汉”学生也明白了。经过这一补充,不仅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且对秦朝怎么过渡到汉朝的历史,更明白了。

3.借助古诗,补充细节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在学习《盛唐气象》中关于唐玄宗后期的统治时,书本中就一句话:安史之乱是唐由盛转衰的转折点。至于安史之乱时的社会景象怎样,为什么会由盛转衰的,学生从教科书上无从探究。但如果不讲,学生对这个转折点是无法理解的。如果教师进行灌输式讲解,学生毫无兴趣。这时引用杜甫的《春望》和《石壕吏》补充学习安史之乱时衰败的社会景象。“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首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三男邺城戍,……二男新战死……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而对由盛转衰的分析,则引用白居易的《长恨歌》:“汉皇重色思倾国……一朝选在君王侧。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源于:论文范文格式www.7ctim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