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试议语言学语言学方向现存理由及应对措施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1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7080 浏览:72646
论文导读:题目,显然是难以开展研究和撰写学术论文的。(二)应对措施针对以上问题,在论文选题时,首先要想到把研究的对象锁定在一个比较明确具体的范围内:比如要研究古代汉语,第一步是选定古代汉语中的一本典籍,比如《论语》、《孟子》、《三国演义》、《水浒传》等等;然后再确定研究这本书哪一个方面的问题:是词汇的还是语法的
每年都有一些同学选择语言方面的问题作为毕业论文的题目,但是,由于我们平时很少进行语言研究的训练,大部分同学没有阅读过语言研究方面的论文。这样,同学们几乎是在完全不了解语言研究的基本程序的情况下选择了语言类的论文题目的,因而就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本文在考察了近几年本科论文选题和往届毕业生语言类论文的基础上,对同学们的语言类论文在选题和写作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相应的应对措施,希望对以后愿意选取语言类题目作为毕业论文题目的同学有些参考价值。

一、论文选题方面的问题及其应对措施

(一)存在的问题

1.选题太大

不少题目是一个学科,或者是一个分支学科的名称,这样的题目,别说一篇论文,就是一本几十万字的著作,也只能写出一个概论或者纲要,不可能写成观点明确、论证详细的论文。比如这样一些题目:《模糊语言的语用研究》、《语言得体性研究》、《现代广告语言研究》、《汉语典故词语研究》等。第一个题目《模糊语言的语用研究》,是汉语的“模糊语言”还是英语或其他语言的“模糊语言”,是古代的还是现代的,是外交方面的还是军事、政治方面的?就汉语范围内来说,古代汉语的模糊语言和现代汉语的模糊语言在“语用”上肯定是不同的。这么大的题目,从研究的角度来说,是“老虎吃天,无处下口”,从后来写成的论文来看,也只是大话、空话,什么问题都没有解决。

2.没有明确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

和题目太大相一致的问题是,选题中没有体现出研究对象和研究的范围。比如上文所罗列题目中的《汉语典故词语研究》,汉语的典故词语是非常多的,题目中没有交代作者要研究的是哪一本书或者是哪一部词典的“典故词语”,而要研究所有的汉语的典故词语的话,一个人在很短的时间内显然是难以完成的。而且这个题目也没有说明要研究汉语典故词语的哪一方面的问题:是来源方面的,还是应用方面的或是结构方面的。也就是说,这个题目实际是一个研究领域,是汉语词汇学的一个分支研究领域,把一个研究领域的名字作为论文题目,显然是难以开展研究和撰写学术论文的。

(二)应对措施

针对以上问题,在论文选题时,首先要想到把研究的对象锁定在一个比较明确具体的范围内:比如要研究古代汉语,第一步是选定古代汉语中的一本典籍,比如《论语》、《孟子》、《三国演义》、《水浒传》等等;然后再确定研究这本书哪一个方面的问题:是词汇的还是语法的?如果选定研究语法方面的问题,再缩小明确到研究句式方面的还是研究虚词方面的问题,然后根据研究文本的实际情况,再确定具体研究什么问题。这就是逐步缩小研究范围,什么时候研究的对象明确了,研究的问题明确了,研究的思路也就明确了,那么选题的可行性问题也就解决了,剩下的就是进行研究了。

二、论文写作方面的问题及其应对措施

(一)存在的问题

1.拼接编制论文

不少同学写毕业论文时,不进行第一手语言资料的搜集,而只是搜集前人的研究成果,也就源于:毕业设计论文致谢www.7ctime.com
是只搜集前人的论文和著作。在写论文的时候,由于自己没有进行语言资料的积累,只能拿别人的论文进行重新编辑,最后写成的论文就是东拼西抄,汇编而成的。就好比是建房子,参考人家盖好的房子是为了学会盖房子,是为了模仿和学习,同时也是为了建成一座与别人不完全一样的房子,即进行创新。如果自己不去准备砖、瓦、水泥等建筑材料,图纸设计好了之后,只有拆除别人的房子,利用别人用过的建筑材料建一栋房子。对于写论文来说,其实是变相的剽窃和抄袭。
近几年的论文中,对这类的论文仔细区分,有以下三种情况:
一是由一篇变一篇的,这是典型的剽窃和抄袭。这又有三种情况:A.短变长。别人的一篇短文章,拿来后大量填充例子,随意发挥,原文的结构框架基本没有变。B.长变短。把别人的长文章进行删节,基本框架和主要内容不变,或者是把别人论文中的一个部分摘抄出来,换一下例子,补充一些例证等等,但其主要观点仍是别人的。C.典型的剽窃。直接借用别人的文章,原文不动,这种情况不多见,但也存在。
二是由两篇或三、四篇变成一篇的,这是拼接论文。这种情况在本科毕业论文中比较多见。从网上搜索到关于某一问题的几篇文章,把这几篇文章变成自己文章中的几个部分。比如有个学生写了一篇《汉语色彩词和词的色彩研究》,文章除了开头和结尾以外论文导读:
,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色彩词”,主要论述汉语中赤、橙、黄、绿、青、蓝、紫等表示各类颜色的词语,第二部分谈“词的色彩”,讨论词的感彩、语体色彩等,很明显,这是把两篇内容不太相关的文章硬拼在了一起。
再比如:《齐鲁学刊》曾经发表一篇名为《典故词语的构成方式》的论文,论文总结的典故词语的构成方式是七种:a概括式、b缩合式、c截取式、d复合式、e藏词式、f飞白式、g序换式,笔者查对了一下,其中的abcdg五种形式是在一篇文章中总结出来的,是从典故词语的结构来衡量的,其中的ef两类,则是《修辞学发凡》中关于两种修辞格的总结,由于里面引用了几个典故词语,就被这位作者作为“典故词语的构成方式”了,但仔细一看,“藏词”“飞白”等,显然和“概括”“缩合”,不是同一个层次的概念。
三是由多篇变成一篇,这是汇编论文。这种情况在我校的硕士生毕业论文中比较多见。由于不去搜集原始语言材料,只去查阅前人的论文和著作,在写论文的时候,必然是把别人的论文次序打乱,重新编织自己的论文,比如有个同学写《某某方言词汇研究》,本来是很好的题目,但由于作者不去进行方言词汇调查,只复印、下载大量的方言词汇研究方面的论文,论文写成后,一共两万来字的论文,有八个部分:除去开头和结尾,主体部分有“某某方言词汇的构词形式”“某某方言词汇的演变形式”“某某方言词汇修辞特点”“某某方言词汇的文化研究”“某某方言词汇的特征词”等等,由于论文一共才两万来字,每一部分都分量很少。其实,这些部分的每一个题目,都够写一篇学位论文的。摘自:毕业论文结论www.7ctime.com
这段话是讨论“广告语言”在“品牌的定位”中的作用的,整个行文风格基本是散文随笔式的,不像学术论文的文风。
语言类的论文应该是什么样的文风呢?看下面一段:
《左传》中“是”字典型用法
前面已经提到,《左传》一书中“是”字在多数情况下被用作代词,尤其是指示代词(包括大多数作为复合连词词素的情况,但为了叙述方便,更好地揭示“是”的演变脉络,二者分开叙述),其次是作为复合连词词素出现,下面一一说明。

(一)指示代词“是”

《左传》中“是”的出现次数共计710次,其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是被作为指示代词,出现了343次,占整部书出现次数的48.3%(不包括作为复合连词词素出现的情况)。作为指示代词时,“是”可以充当主语、宾语、定语,少数情况下还可以充当谓语。

1.用作主语成分的“是”

指示代词“是”作为句子主语,可以指代前文,我们这里借用贾齐华先生的说法,称被指代的前文为前语。前语可以是一段话或一个句子,也可以是充当主语、谓语、宾语的某一句子成分,可以是一个词组,也可以是隐含于前文、并未直接指明的某种文意。下面各举一例:
又求其宝剑。叔曰:“是无厌也。无厌,将及我。”(《左传·桓公十年》)
晋仆偃曰:“虢必亡矣,亡下阳不惧,而又有功,是天夺之鉴,而益其疾也。必益晋而不抚其民矣,不可以熟稔。”(《左传·僖公二年》)
[3]晋荀息请以屈产之乘,与垂棘之璧,假道于虞以伐虢。公曰:“是吾宝也。”(《左传·僖公二年》)
[4]“……及楚杀子玉,公喜而后可知也;曰:‘莫余毒也已!’是晋再克,而楚再败也。……”(《左传·宣公十二年》)
其中,例中“是”指代的是前文中的“又求其宝剑”这句话;例中“是”指代的是“亡下阳不惧,而又有功”这种情况;例[3]中“是”指代的是“屈产之乘”和“垂棘之璧”这两个词组;例[4]中“是”所指代的内容,上文并没有明确指出来,而是隐含在上文中的,楚国的子玉一死,晋文公转忧为喜,相对于前文“城濮之役,晋师三日谷”而言是“晋再克”。

2.用作宾语成分的“是”

尽管语义角色不同,但是作宾语成分的“是”仍然是指代上文的。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指示代词“是”充当句子宾语时,往往处在句子不同的位置,总的说来,一般有以下几种:
(1)用作动词宾语的“是”
“是”作为动词的宾语,在具体的语境中又分成两种情况:
①用作动词宾语的“是”置于动词之前,如:
a.“……《商颂》曰:‘殷受命咸宜,百禄是荷,’其是之谓乎?”(《左传·隐公三年》)
b.明神先君,是纠是殛。(《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c.德、刑、政、事、典、礼不易,不可敌也,不为是征。论文导读:与实践》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2009321。)(张诒三山东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273165)上一页123
(《左传·宣公十二年》)
②用作动词宾语的“是”置于动词之后,如:
a.稽首而对曰:“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夫如是,则能补过者鲜矣。……(《左传·宣公二年》)
b.初,魏武子有嬖妾,无子。武子疾,命颗曰:“必嫁是。”(《左传·宣公十五年》)
c.晏婴闻之曰:“君固无勇,而又闻是,弗能久矣。”(《左传·襄公十八年》)
以上三个示例中,第二个示例中的“是”指代的是人,而其他两例中的“是”指代的是其他事物,可见“是”作为指示代词使用的范围是相当广泛的。这也为“是”作为词素与其他的介词组成复合连词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2)用作介词宾语的“是”
指示代词“是”在作为介词的宾语时,位置比较固定,放在介词之后。这种句式语序已经出现了向现代汉语语序转化的倾向,即由“宾语+介词”向“介词+宾语”转变。直到现在,我们在书面语中也可以见到这种古汉语句式的遗留,比如“由是可知”。现在举几个例子,来说明《左传》中的这种现象。
①初,献公使荀息傅奚齐。公疾,召之,曰:“以是藐诸孤,辱在大夫摘自:学士论文www.7ctime.com
,其若之何?”(《左传·僖公九年》)
②卫人获其季弟简如,鄋蛮由是遂亡。(《左传·文公十一年》)
③厉之役,郑伯逃归。自是楚未得志焉。(《左传·宣公十一年》)
不难看出,在先秦时期,“是”与其他介词组成复合连词的趋势已经日益明显。其实《左传》中最典型的“是”作为词素与介词组成的复合连词应当是“是以”“是用”“是故”“于是”之类,据完全统计,以这种形式出现的“是”竟达303次之多,占全文出现次数的4

2.7%。此处略过不讲,下文中会单独讨论这个问题。

以上罗列的段落,就是语言类学术论文应有的语言风格。要求有理有据,有材料,有分析,有结论。不空谈,不东拉西扯。
总之,语言类学术论文的写作,不是无师自通的,当然也不是神秘莫测的,只要认真对待,多读一些语言类专业学术杂志,学会从事语言研究和语言类论文的写作,都不是高不可攀的。
(本文为2009年山东省高校教学改革项目《网络时代中国语言文学类本科毕业论文写作创新研究与实践》研究成果之

一、项目编号:2009321。)

(张诒三 山东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 273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