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试析孔子孔子思想对《吕氏春秋》处世态度影响怎样

最后更新时间:2024-04-1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6508 浏览:18293
论文导读:之。’孔子叹曰:‘所信者目也,而目犹不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犹不足摘自:学年论文www.7ctime.com恃。弟子记之:知人固不易矣。”这段话的本意是孔子认为了解一个人是一件很12下一页
摘 要:《吕氏春秋》是秦相吕不韦主持编纂的一部集体著作,其成书于秦始皇八年(公元前328年)。司马迁《史记·吕不韦列传》称:“吕不韦乃使其客人人著所闻,集论以为八览、六论、十二纪,二十万馀言。”《吕氏春秋》中所反映的各种思想,从政治观、人生观到思想观、教育观等都受到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的深刻影响。孔子作为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其言行事迹在《吕氏春秋》中较多地被引用,全书有30多篇里出现了有关孔子言行事迹的记载。这些记载或从个人处世态度,或从治理国家,或从教育教学,或从礼仪礼数等方面直接抑或间接地受到孔子思想的影响。本文就《吕氏春秋》所反映的个人处世态度,分别从自身修养和跟他人的关系两个方面看其如何受孔子思想的影响。
关键词:《吕氏春秋》 孔子 自身修养 跟他人的关系
《吕氏春秋》是一部集体著作,受到先秦诸子各种思想的影响。因此在先秦诸子中,《吕氏春秋》到底归于哪一派,历来众说纷纭,班固《汉书·艺文志》称其:“兼儒墨,合名法”,将其列为杂家。《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其:“大抵以儒家为主,而参以道家、墨家,故多引六籍之丈,与孔子、曾子之言。”郭沫若先生也说它“对于各家虽然兼收并蓄,但却有一定的标准。主要的是对儒家道家采取尽量摄取的态度”。可见《吕氏春秋》很大程度上继承和发展了儒家思想。
儒家经典《礼记·大学》里对儒家弟子为人处世的原则作了明确的规定,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中“修身”被放在了第一位,这充分体现了其重要性。所谓“修身”就是重视自身的修养,它是人处世态度最重要的方面。本文分别从一个人的自身修养和如何处理好跟他人的关系出发,来看孔子言行事迹在《吕氏春秋》中的反映。

一、自身修养

罗曼·罗兰说:“没有伟大的品格,就没有伟大的人,甚至也没有伟大的艺术家,伟大的行动者。”[3]一个人是否有非凡成就,与其自身修养的高低有密不可分的联系。良好的品质和智慧的目光是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
《吕氏春秋·孝行览·遇合》称:“凡遇,合也。时不合,必待合而后行。”个人抱负的实现,一定要等待机遇,在机遇出现之前,必须耐心静候,否则会像孔子一样,“周流海内,再干世主,如齐至卫,所见八十余君。委质为弟子者三千人,达徒七十人。七十人者,万乘之主得一人用可为师,不为无人。以此游,仅至於鲁司寇”,空有一身抱负,最终却难以实现。
除了要等待和把握机遇,知时务认清形势也是实现自身抱负的重要条件。《离俗览·举难》:“季孙氏劫公家,孔子欲谕术则见外,於是受养而便说。鲁国以訾。孔子曰:‘龙食乎清而游乎清,螭食乎清而游乎浊,鱼食乎浊而游乎浊。今丘上不及龙,下不若鱼,丘其螭邪!’”孔子对鲁国当时形势的正确分析与把握,使得其可以在鲁国做官,最终实现自己的抱负。虽然好景不长,但《吕氏春秋》对其“欲立功”不循规蹈矩,“救溺者濡,追逃者趋”的精神是极力赞赏和推崇的。
对于自身的修养问题,《吕氏春秋·慎行论·察传》还提出:“凡闻言必熟论,其于人比验之以理。”它要求个人在处理事情的时候一定要把事情的来龙去脉都搞清楚,不可以道听途说,主观臆断,歪曲事情的真相。其征引鲁哀公问孔子关于“乐正夔”是否一足之事时说:“夔能和之以平天下,若夔者一而足矣。”这证明了关于“夔一足”是人们没有了解清楚事情而作出的错误判断,“夔一足”其意思本来是:像夔那样优秀的人,有一个也就足够了。在这里,《吕氏春秋》直接用孔子的言行事迹作为论据,其说服力是不言而喻的。这是《吕氏春秋》引用孔子言行事迹的第一种形式。

二、跟他人的关系

《吕氏春秋》不仅从个人自身修养出发,对孔子的处世态度进行了继承发展,而且在自身与他人的关系方面,也流露着儒家思想的气息。
首先看其对“孔子穷乎陈、蔡之间”的记载,《审分览·任数》称:“孔子穷乎陈、蔡之间,藜羹不斟,七日不尝粒。昼寝。颜回索米,得而爨之,几熟,孔子望见颜回攫其甑中而食之。选间,食熟,谒孔子而进食。孔子佯为不见之。孔子起曰:‘今者梦见先君,食洁而後馈。’颜回对曰:‘不可。向者煤炱入甑中,弃食不祥,回攫而饭之。’孔子叹曰:‘所信者目也,而目犹不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犹不足摘自:学年论文www.7ctime.com
恃。弟子记之:知人固不易矣。”这段话的本意是孔子认为了解一个人是一件很论文导读:
难的事情,但是《吕氏春秋》却征引这段话来证明“知非难也”。的确,了解一件事的真相的确很难,更何况像孔子所称的“知人”呢?这一段并非《吕氏春秋》直接运用孔子言行事迹所得出的结论,而是通过引用这个故事来加强自己观点的说服力,这是《吕氏春秋》引用孔子言行事迹的另一种形式。
既然了解一件事、一个人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那么究竟应该如何去做呢?《审应览·精论》引孔子见温伯雪子之事,给我们作了明确的回答。“孔子见温伯雪子不言而出。子贡曰:‘夫子之欲见温伯雪子好矣,今也见之而不言,其故何也?’孔子曰:‘若夫人者,目击而道存矣,不可以容声矣。’”的确,所谓“君子交心”正是指孔子之于温伯雪子。要了解一个人,圣人君子能做到“未见其人而知其志,见其人而心与志皆见”。所谓“英雄所见略同”,所谓知己者必惺惺相惜,都是在说明《吕氏春秋》中所讲的这种“圣人之相知”不待言的状态。至于圣人君子如何能够做到这种地步,《吕氏春秋》称是因为圣人君子“天符同也”。这里的“天符”可以理解为从自身出发,将心比心,在为人处事方面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只要能做到这些,那么我们离圣人君子也只是咫尺之距!
《吕氏春秋》对孔子关于为人要踏实、要能给人安全感的继承,也是其处世态度的重要表现。《慎行论·一行》称:“天下之所以恶,莫恶於不可知也。夫不可知,盗不与期,贼不与谋。”这里的“不可知”就是隐藏很深的人,这种人往往是笑里藏刀、趋炎附势,不能给身边的人以安全感。《吕氏春秋》引用孔子占卜的事迹来加强自己观点的说服力,称“孔子卜,得贲。孔子曰:‘不吉。’子贡曰:‘夫贲亦好矣,何谓不吉乎?’孔子曰:‘夫白而白,黑而黑,夫贲又何好乎?’”孔子也说黑就是黑,白就是白,“贲”这种“不可知”的难以判断的卦象是没什么好的。《吕氏春秋》中还直接运用孔子事迹证明了“欲成大功,令天下皆轻劝而助之,必之士可知”的道理。这种了解是互相的,既要让他人能够了解你,同时也要去全面了解他人,在做大事、行大志向的时候,你所在的团队齐心合力,没有二心,这才是最重要的。
综上所述,作为先秦诸子的总结性著作,《吕氏春秋》所蕴含的思想,不是只言片语就能够说清楚的,哪怕仅就其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来说也是很难全面论述的。正如高诱说:“此书所尚,以道德为标的,以无为为纲纪,以忠义为品式,以公方为捡格,与孟轲、孙卿、淮南、杨雄相表里也”[4],要全面论述,少不了深厚的文学底蕴作基础,只待今后再慢慢试为之。
注释:
郭沫若:《十批判书·吕不韦与秦王政的批判》,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第423页。
参见《礼记·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3]罗曼罗兰著,傅雷译:《贝多芬传序》,《傅雷译文集》(第11卷),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4—15页。
[4]高诱著,许维遹集释:《吕氏春秋集释·吕氏春秋序》,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3页。
参考文献:
许维遹.吕氏春秋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2011.
杨天宇.礼记译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3]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2011.
[4]班固著,施丁主编.汉书新注[M].西安:三秦出版社,1994.
[5]永瑢,纪昀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M].民国商务印书馆(万有文库本).
[6]郭沫若.十批判书[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
[7]罗曼·罗兰著,傅雷译.贝多芬传序[A].傅雷译文集(第11卷)[C].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3.
(马尚学 甘肃兰州 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 7300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