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浅析新时期新时期我国体育教师教育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2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8960 浏览:132758
论文导读:担负在职培训体育教师的进修机构,主要任务是开展学历补偿教育。很多体育教师在接受体育院校的本科或研究生教育后,在日后的工作中很少接受其他类型的在职培训,在离开高校之时,即是其个人学习的终结,似乎高校学习就是解决其一生的理论与技能储备问题,这种终结性教育情况非常不利于体育教师师资队伍水平的提高。1.3体育
摘 要: 作者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指出了我国目前在体育教师职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课程体系不科学,入职教育形式化;职前培养和在职培训相脱离;管理和激励机制落后,再教育形式单一,提出了体育教师在职前培养过程中应构建培养综合素质的课程体系;培养重心下移,延长培养时间;完善教师任用、管理和激励机制,建立一体化的培养模式。
关键词: 教师教育 新时期 体育教师
体育教师教育是教师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体育教师培养和培训的统称。在终身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即在对体育教师的职前培养、入职培训和在职研修通盘考虑,整体设计,体现源于:大学生论文网www.7ctime.com
了对体育教师的教育是连续的,可发展的,一体化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我国新时期教师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它指出: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并要求通过研究培训、学校交流、项目资助等方式,培养教育教学骨干、双师型教师、学术带头人和校长,造就一批教学名师和学科领军人才。而目前,我国的体育教师职前培养、入职教育、职后培训没有跟上时展的步伐,并面临诸多问题和局限性,本文在分析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解决对策。

1.我国现有体育教师教育存在的问题

1.1体育教师专业课程体系不够合理。

素质教育与以往的应试教育有较大的不同,在教育内容方面,提倡体育与健康教育,注重体育教育的多元功能。在教育目标上,突破了以往增强体质与传授体育知识、技能、技术,体育教育的功能多元化特征充分显现出来。目前我国体育教师在培养过程中,均过于强调体育教师的专项技能,以为强调了某一项专项技能或某几项技能,就能为学生未来成为合格体育教师奠定坚实的技能基础,忽视了示范性的作用,导致了课程比例的严重失调[3]。在现行的体育教育中,对课程的设置存在知识面过窄的问题,就是学生的必修课较多,选修课少,限制了学生知识面的拓展。另外,目前我国体育教师专业学生在校培养时间过短,都是四年。学生在校期间的教学实习只有6到8周。体育教育的研究生基本上没有教学实习,使理论技能学习和教学实践相脱离,这些问题的存在自始至终都在影响未来教师的培养质量。

1.2体育教师职前培养、入职教育和在职培训相分离。

目前我国体育教师的培养和培训分别由不同的机构承担,从人员到设备、经费等多种资源、课程、教育、教学、教学研究等业务领域都很少沟通,这种情况的存在导致体育教师在职前培养、入职教育和职后培训各自为政,互不相干,难以对体育教师的终身教育做统筹安排。体育教师职前培养和在职培训的层次倒置,互相割据,使得在职培训难以达到继续提高体育教师教学水平的效果。长期以来担负在职培训体育教师的进修机构,主要任务是开展学历补偿教育。
很多体育教师在接受体育院校的本科或研究生教育后,在日后的工作中很少接受其他类型的在职培训,在离开高校之时,即是其个人学习的终结[4],似乎高校学习就是解决其一生的理论与技能储备问题,这种终结性教育情况非常不利于体育教师师资队伍水平的提高。

1.3体育教师再教育的管理和激励机制落后。

虽然继续教育的问题已引起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视,但体育教师接受再教育的制度还不健全,即体育教师在职培训制度不完善。同时,学校体育的地位在理论与实践上的反差,严重影响了体育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使他们缺乏再学习的动机和专业发展的要求,思想认识局限和“一次性教育”终身受益的观念严重,致使体育教师对继续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体育教师再教育的积极性不高,与目前再教育的内容脱离教学实际,缺乏实用性、针对性、先进性和实践性有关,无论是继续教育的内容还是形式与方法,都需要进一步的改进、完善和提高。目前体育教师的任用一般遵循以下程序:具备相应学历要求和学位证书的师范生与应聘学校双向选择,学校对师范生进行考查并签订聘用合同,学生在正式从事教学工作前原则上还要通过有关部门组织的考核与审查后获得相应的教师资格证书,但取得资格证书后并无阶段性审核[5]。
1.4体育教师再教育形式单

一、缺少合作。

目前我国的体育教师再教育主要的方式是学历的补偿,短期的单一项目培训或讲座。体育教师再教育模式单

一、而且不论文导读:

适合全国范围内所有地区的发展,如经济发达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模式就应有所区别,校本培训和院校培训没有常态化。校内与校外、国内和国外缺少合作与交流,致使教育方式、方法和和观念落后。

2.解决目前我国体育教师教育存在问题的对策

2.1构建培养综合素质的课程体系。

在新的课程设置及实施过程中,要紧扣新时期体育事业发展需要和体育教育人才需求多样化的发展趋势。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紧扣素质教育的要求,遵循全面发展的原则和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高强力、广适应、重创新的人才培养要求。培养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需要,能在各类学校从事体育与健康的教学、训练和竞赛工作,并能从事学校体育科学研究、学校体育管理、社会体育指导等工作的复合型体育教育人才。对学生在日常学习中要加强健康教育,重视外语和计算机能力的培养,注意厚基础和广适应,设置更多方向的课程,强调创新、科研、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大选修课时和选修自由度,保证运动技术能力的“一专多能”。要注意社会需求,不断调整专业课程和教学内容,吸纳科技文化新成果,注意课程设置的层次,强调课程间内在的有机联系,强调终身教育的必要性,调整课程目标和要求。在体育教师培养的目标、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途径、考核评估等环节上,通盘考虑和周密计划。

2.2培养重心下移,延长培训时间。

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实本硕连读(4+2),增加实习时间,从学生入校的第三年开始,每一学年有一学期的教学实习时间和一学期的在校学习时间,这样不但给学生提供了充足的学习和实践相结合的机会,而且解决了目前就业难的问题。建立以“中小学校为基地”的教师教育模式,将教师培养的重心下移,强化教育机构与中小学校伙伴的建立。这种培养模式强化了教师专业的实践性,加强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之间的联系,即教师教育机构负责理论方面的培训,而学校则提供教育实践场所,双方合作共同完成培养师资的任务。

2.3建立体育教师职前培养、入职教育和在职培训一体化。

现代体育教师教育是通过两个体系完成的,一个是培养体系,一个是培训体系。培养体系属终结性的体系,它具有一定的时间限制,培训体系是无限性体系。个体教师,在职业生涯中,始终具有接受培训的潜在需要。终身教育已经成为世界各国体育教育发展的主导思想,其强调教育要有整体性和连续性,即把一切具有教育功能的机构连接起来,把人生的各个阶段连接起来,使人生各个阶段的发展持续不断。使职前培养、入职教育和在职培训这三个阶段的工作相互配合、相互补充,科学合理地设计培训内容,使之符合时展、学生需求、教师需要,从而以整体优势、整合模式、最佳效益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体育人才[5]。通过合并、合作等形式打破职前培养和在职培训机构相对独立和封闭的局面,建立使两者在功能上能够融合,在人才培养上能够协调,在资源上能够共享的体育教师教育体系,使各种机构走向一体化。

2.4完善体育教师任用、管理和激励机制。

随着教师职业化的要求越来越高,以及教师培养的专业化水平日益提高,世界各国对教师教育提出了一系列的认可制度,这些制度包括:建立多层次的教师资格证书制度和教师的认可制度,制定教师教育机构的认可制度及教师教育者的认可制度。打破“学师范,当教师”的模式,实现教师培养的开放化和多元化,以扩大教师队伍资源[5]。完善体育教师资格证书制度,严格体育教师准入制度,逐步提高体育教师资格的学历起点,实行教师资格定期认证制度。设计详尽的体育教师资格标准,体育教师资格标准并不是理想的和抽象的“体育教师形象”,是容易参照并筛选合格体育教师的指标体系。教师就业单位应根据学生需求及教师的年龄、性别、职称等级和所学项等,制定教师的在职培训计划和要求,并在经费上给予支持。建立体育教师培训证书制度化,建立学源于:论文格式字体www.7ctime.com
历和非学历教育课程学分互认制度,实行体育教师资格在认证与国家培训制度上的相互沟通和衔接,为体育教师终身学习和专业发展提供制度保障,促进体育教师自觉学习,促进体育教师终身发展。
参考文献:
纪玉娣,潘苑.我国现行体育教师培养体制的弊端及其发展趋势[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6,20(4):94-96.
李祥.学校体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论文导读:.方千华,黄汉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的改革.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6,23(1):102-107.陈君,董佳佳.日本体育教师教育改革的新进展及其启示.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1,23(2):133-136.许瑞勋,金燕明.新时期中国体育教师教育改革审视与理论研究.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8,36(5):146-149.吴
.11.
[3]方千华,黄汉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的改革[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6,23(1):102-107.
[4]陈君,董佳佳.日本体育教师教育改革的新进展及其启示[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1,23(2):133-136.
[5]许瑞勋,金燕明.新时期中国体育教师教育改革审视与理论研究[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8,36(5):146-149.
[6]吴红梅.国际视野中的体育教师教育研究[J].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12(3):66-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