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研讨敢问敢问与善问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0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4321 浏览:15515
论文导读:实现学路、文路、教路三合一。二、教会质疑的方法1.逆向质疑法逆向质疑就是从课文结论相反的方向提出问题。这种质疑方法打破了正常的思维方式,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思维。但逆向质疑法最后还是要通过课文的结论来验证,这样学生对原结论的理解和认识将更深更透。逆向质疑的形式是:对现成的结论提出挑战。如寓言《坐井
着力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历来为古今中外众多教育家所重视和推崇。孔子要求自己和学生“不耻下问”,认为“疑是思之始,学之端”。陆九渊的话更是精辟人理:“为学者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运用科学的教学手段去激发学生积极思维,鼓励学生质疑问难。要做到这一点,关键是要抓住两个要点,一是要让学生敢问,二是要让他们善问。

一、引导学生敢于质疑

多年来,教师们在课堂教学中习惯于“老师提出问题——学生读书思考——老师解答问题”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养成了依赖思想,即习惯于随着老师打转转,等着老师来引导,盼着大家作答案。这一种方法严重的抹杀了学生的求知,学生囿于信息不畅、孤陋寡闻的影响,不会思考,懒于思考,不善言谈,羞于启齿。这一弊端在考试中已明显暴露出来:许多学生无法回答“读短文,请你提出一个有意义的问题”“如果你是一个驾驶技术高超的船夫,你将如何招揽顾客坐你的船”等等这一类问题。因为他们早已习惯了“冰雪融化变成水”的思维模式。学生的思维灵性和好奇心已被扼杀,同时也泯灭了学生的质疑意识。
要让学生敢于质疑,就要正确处理好教学中主导与主体的关系。教师的主导不是主宰,关键在于如何引导学生学习。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也需要主导,要以学定教,以教导学,以疑促教。如有位教师在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时,听到有学生议论:“张冠李戴”“囫囵吞枣”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伯父会说他的记性好?这位教师对学生的议论充耳不闻,而学生又慑于教师摘自:毕业论文www.7ctime.com
的威严变得默默无言。当老师提问学生:“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作者看书‘囫囵吞枣’?‘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尽管老师启发诱导,课堂上还是鸦雀无声,老师只能无奈地“自问自答”了,这堂课自然收效甚微。倘若当时教师善于抓住学生的议论,逆向切入,引发质疑:如果“我”能流利地给伯父讲《水浒传》的故事,那么,伯父对“我”的态度会怎样?这样课堂气氛一定很活跃,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会高涨。课堂的顺序不但没被打乱,教师的主导作用也充分体现出来了,甚至能实现学路、文路、教路三合一。

二、教会质疑的方法

1.逆向质疑法

逆向质疑就是从课文结论相反的方向提出问题。这种质疑方法打破了正常的思维方式,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思维。但逆向质疑法最后还是要通过课文的结论来验证,这样学生对原结论的理解和认识将更深更透。逆向质疑的形式是:对现成的结论提出挑战。如寓言《坐井观天》的寓意是比喻某些人孤陋寡闻而妄自尊大。可引导学生这样逆向质疑:井底之蛙久居井底,虽然所见所闻不如天上的小鸟,其所言相当可笑,也有自不量力之嫌,但是,如果这井底之蛙历来就在井上生活也不至如此,而且虽然它暂时没有跃到井上的可能,但它毕竟有了这个强烈的,这不正是我们时代的要求吗?这样的质疑,可以使学生更深刻地了解课文,认识也更加深刻,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又如有位教师教学《草船借箭》,学生对诸葛亮利用草船巧妙“借箭”深感佩服,然而有个同学提出了疑问:“如果当时曹操向草船射的是‘火箭’,诸葛亮岂不是‘赔了夫人又折兵’?”学生这一逆向质疑非常可贵,老师大加赞赏,接着引导学生找出描写天气的关键词语让学生思考,学生恍然大悟,更加佩服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了。

2.矛盾质疑法

矛盾质疑法就是抓住句子中违反日常规律之处进行提问。矛盾律要求人们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相互矛盾的同一事物情况不能同时肯定或同时否定。课文中有许多地方有“自相矛盾”的描述。这时,教师应指导学生抓住“矛盾”问个为什么,让学生创造性地理解句子的含义。如《跳水》中的“40秒钟——大家已经觉得太长了”,可以引导学生找出这句话中“自相矛盾”的地方,然后质疑“40秒钟是极短的时间,为什么大家觉得时间已经太长了”,“觉得时间已经太长了”这暗指什么?

3.联系质疑法

联系质疑法,就是指导学生思考课文中前后有联系的句子,从中提出问题的质疑方法。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中的“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这两个“幸福”的含义有什么不同?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含义。

4.经验相悖质疑法

经验相悖质疑法就是让学生从句子中找出与自己生活经验相悖的地方的质疑方法。句子所描述的现象与学生生活经验论文导读:
相悖,会使学生认为描述是虚假的,不符合实际的。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虚假”处去质疑问难。在理解《长征》中的“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的深刻含义时,应当先引导学生谈谈平时自己爬山的感觉,再把自己的爬山感受与这个句子相对比而提出质疑:为何把“五岭逶迤”比作细浪?“乌蒙磅礴”怎能像走“泥丸”?使学生通过质疑和共同分析讨论,真正领悟到红军把艰难困苦当作平常事的英雄气概。
在教学中,只要老师抓住契机,引导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质疑习惯,掌握质疑的正确方法,他们就能进行独立思考,大胆怀疑,大胆想象,大胆质疑,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提高语文水平。
(作者单位:贵州省遵义县第七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