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试论副本云存储环境下副本管理对策

最后更新时间:2024-04-0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9011 浏览:83813
论文导读:绪论9-171.1探讨背景及作用9-141.1.1云计算相关概念9-101.1.2云存储相关概念10-111.1.3云存储进展近况11-131.1.4副本技术131.1.5系统工程思想与策略13-141.2本论文的主要工作14-151.3论文组织结构15-161.4本章小结16-17第二章相关技术探讨17-28

2.1云存储系统副本管理对策17-231.1谷歌文件系统17-191.2Had

摘要:云计算深刻的转变了用户对服务与资源的利用方式,而云存储作为云计算的重要基础,实现了海量数据的存储与管理,并为用户提供存储服务。在云存储系统中,通常采取副本技术来提升系统的可靠性、可用性以及扩展性。但是副本技术的引入,也带来了副本创建、副本动态调整等副本管理对策的不足。由此探讨在云存储环境下的副本管理对策并验证其有效性就成为一项重要的探讨课题。副本创建需要解决副本数目、副本位置以及创建时机等不足;副本动态调整需要解决迁移、增加以及删除等不足。一个良好的副本管理对策需要综合考虑存储代价、带宽消耗、系统的负载均衡等等不足,来保障数据的可靠性、可用性,提升云存储系统的性能以及云存储服务的质量。本论文重点探讨云存储环境下副本管理的对策,主要工作有以下内容:1、探讨了典型的云存储系统以及P2P与数据网格等分布式文件系统的副本管理对策,浅析了云存储中副本管理面对的不足,讨论了系统工程的策略与思想对副本管理的指导作用。2、提出了一种云存储中数据节点放置副本的能力评价策略。根据用户对数据服务的不同需求与数据节点物理设备条件的差别,对数据节点放置副本的能力进行评价,为副本放置选择节点时提供依据。3、提出了一种基于不足域的副本创建对策。采取Hadoop架构的云存储系统,并根据机架的特性划分不足域,避开了名称节点成为瓶颈的不足;将副本放置不足抽象成为具有约束条件的多目标优化不足,综合考虑副本放置的优化目标与约束条件,达到以最小的代价获得较为合理的副本分布。通过实验验证了该对策较好地提升了副本创建的效率与系统的负载均衡。4、提出了基于用户需求与文件访问热度的副本调整对策。根据用户对可用性的需求得到最少副本数目,明确了副本数目增添与删除的对策与步骤。通过实验验证了该对策能较好的保证系统负载均衡与较高的可用性。关键词:云存储论文副本管理论文综合评价论文副本放置论文动态调整论文
本论文由www.7ctime.com,需要论文可以联系人员哦。摘要6-7
Abstract7-9
第一章 绪论9-17

1.1 探讨背景及作用9-14

1.1 云计算相关概念9-10

1.2 云存储相关概念10-11

1.3 云存储进展近况11-13

1.4 副本技术13

1.5 系统工程思想与策略13-14

1.2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14-15

1.3 论文组织结构15-16

1.4 本章小结16-17

第二章 相关技术探讨17-28

2.1 云存储系统副本管理对策17-23

2.

1.1 谷歌文件系统17-19

2.

1.2 Hadoop 分布式文件系统19-21

2.

1.3 亚马逊云存储系统21-22

2.

1.4 桉树系统22-23

2.2 云环境下的副本管理对策探讨23-25

2.3 其他分布式文件系统中副本管理对策探讨25-27

2.4 本章小结27-28

第三章 基于数据节点放置副本能力的评价策略28-42

3.1 需求浅析28-29

3.2 数据节点副本能力评价法29-38

3.

2.1 数据节点能力评价策略29-31

3.

2.2 数据节点评价要素31-33

3.

2.3 用户需求指标33-35

3.

2.4 设备物理条件指标35-36

3.

2.5 基于组合指标的综合评价36-38

3.3 实验浅析38-41

3.1 实验环境构建38

3.2 数据节点能力评价法浅析38-41

3.4 本章小结41-42

第四章 基于不足域的副本创建对策与动态调整对策42-64

4.1 需求浅析42-43

4.2 基于不足域的副本创建对策43-59

4.

2.1 云存储副本创建不足43-44

4.

2.2 副本创建对策44-45

4.

2.3 副本数目制约对策45-47

4.

2.4 基于混合粒子群的副本放置算法47-58

4.

2.5 仿真实验58-59

4.4 云存储中副本动态调整对策59-63

4.1 副本重新创建对策60-62

4.2 副本删除对策62

4.3 仿真实验浅析62-63

4.5 本章小结63-64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64-65

5.1 本论文工作总结64

5.2 下一步的主要工作64-65

参考文献65-68
作者简历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完成的主要工作68-69
致谢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