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简论抗氧化植物甾醇酯酶促合成及其对高脂血症大鼠血脂代谢影响

最后更新时间:2024-02-1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8907 浏览:26958
论文导读:由于游离的植物甾醇在水和油脂中的低溶解性,限制了其实际运用范围。探讨发现酯化后的植物甾醇酯,可大大增加植物甾醇的溶解性,能比较方便地添加到油脂类食品中。目前,植物甾醇酯的合成主要有化学法和酶法,与化学法相比,酶法具有反应条件温和,高效专

一、副反应较少,产物质量好并易于纯化分离等优势。本论文选择酶法催化合成植物

摘要:植物甾醇是一类有着于植物体内的天然生物活性成分,主要通过抑制膳食和胆汁中的胆固醇在肠道内的吸收以而达到降胆固醇的效果,由于游离的植物甾醇在水和油脂中的低溶解性,限制了其实际运用范围。探讨发现酯化后的植物甾醇酯,可大大增加植物甾醇的溶解性,能比较方便地添加到油脂类食品中。目前,植物甾醇酯的合成主要有化学法和酶法,与化学法相比,酶法具有反应条件温和,高效专一,副反应较少,产物质量好并易于纯化分离等优势。本论文选择酶法催化合成植物甾醇酯,改善植物甾醇酯的分离提纯策略,获得高纯度产品;以不同植物甾醇酯产品,进行等剂量高脂血症大鼠的血脂代谢影响探讨,探讨植物甾醇酯降低高脂血症的作用效果。主要探讨结果如下:(1)探讨了脂肪酶催化植物甾醇和油酸反应合成植物甾醇油酸酯。运用中心组合设计,以酯化率为考察指标,对脂肪酶Candida rugosa催化合成植物甾醇油酸酯进行了优化探讨。通过甾醇酯化率的响应面浅析,探讨了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底物摩尔比(油酸:植物甾醇)和加酶量及其交互作用对酯化反应的影响,构建了相应的回归模型,并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反应温度41℃,反应时间19h,底物摩尔比2.4:1,加酶量7%为最佳条件,酯化率可达77.43%。(2)采取薄层色谱法(TLC)、紫外光谱法(UV-VIS)、红外光谱法(FT-IR)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C-MS),对甾醇酯进行了有效的检测浅析及结构表征。TLC、UV-VIS、FT-IR法可以判断反应产物中基本不含甾醇,形成酯键。GC-MC检测浅析证明反应产物主要为β-谷甾醇酯、豆甾醇酯、菜油甾醇酯以及少量的菜籽甾醇酯;进而对产物进行分离提纯,经GC检测甾醇酯纯度达91.2%。(3)以植物甾醇油酸酯和亚油酸酯对高脂血症大鼠的血脂代谢影响进行探讨。在建立高脂血症大鼠模型基础上,分组给予高/低剂量的两种甾醇酯,干预6周后,测定结果表明,两种甾醇酯均具有降血脂作用,能显著降低大鼠血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载脂蛋白ApoB,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载脂蛋白ApoAⅠ水平;添加有甾醇亚油酸酯实验组的降血清胆固醇效果显著优于甾醇油酸酯组,且两种甾醇酯均能有效清除自由基和减少脂质过氧化物丙二醛(MDA),对于减缓高脂血症有显著作用。关键词:植物甾醇酯论文高脂血症论文降血脂论文抗氧化论文
本论文由www.7ctime.com,需要论文可以联系人员哦。摘要5-6
ABSTRACT6-9
致谢9-15
第一章 绪论15-28

1.1 植物甾醇及甾醇酯15-20

1.1 结构及性质15-17

1.2 生理功能17-18

1.3 运用18-20

1.2 植物甾醇酯合成策略20-23

1.2.1 化学合成法21-22

1.2.2 酶促催化合成法22-23

1.2.3 超临界酶催化合成法23

1.3 植物甾醇酯检测策略23-24

1.3.1 薄层色谱法23-24

1.3.2 红外光谱法24

1.3.3 高效液相色谱法24

1.3.4 气相色谱法24

1.3.5 超临界流体色谱法24

1.4 本课题探讨作用及内容24-28

1.4.1 课题探讨作用24-26

1.4.2 课题主要探讨内容26-28

第二章 酶法合成植物甾醇酯的结构鉴定28-35

2.1 材料与仪器28-29

2.

1.1 实验材料与试剂28

2.

1.2 仪器与设备28-29

2.2 实验策略29-30

2.1 原料的预处理29

2.2 植物甾醇与油酸的酯化反应原理29-30

2.3 酶法催化合成的植物甾醇油酸酯30

2.4 薄层色谱检测(TLC)30

2.5 紫外光谱检测(UV-VIS)30

2.6 红外光谱检测(FT-IR)30

2.7 气相色谱-质谱检测(GC-MS)30

2.3 结果与讨论30-34

2.3.1 薄层色谱浅析(TLC)30-31

2.3.2 紫外光谱浅析(UV-VIS)31

2.3.3 红外光谱浅析(FT-IR)31-32

2.3.4 气相色谱-质谱浅析(GC-MS)32-34

2.4 本章小结34-35

第三章 响应面优化植物甾醇酯的酶促合成35-44

3.1 材料与仪器35

3.

1.1 实验论文导读:

材料与试剂35

3.

1.2 仪器与设备35

2 实验策略35-36 3.

2.1 酶法合成植物甾醇油酸酯的响应面试验35

3.

2.2 植物甾醇酯化率的测定35-36

3.

2.3 植物甾醇酯的分离纯化36

3.3 结果与讨论36-42

3.1 响应面试验案例与结果36-38

3.2 回归模型的有效性浅析38

3.3 二次回归模型的显著性检验38-41

3.4 验证实验41-42

3.5 植物甾醇酯的分离提纯42

3.4 小结42-44

第四章 高脂血症动物模型的建立44-47

4.1 实验动物和饲养环境44

4.2 材料与仪器44-45

4.

2.1 主要材料44

4.

2.2 主要仪器44-45

4.3 实验策略45-46
4.

3.1 动物分组及处理45

4.

3.2 检测策略45

4.

3.3 统计学处理45

4.

3.4 结果浅析判断依据45-46

4.4 结果与讨论46

4.1 体重和进食量的变化46

4.2 大鼠高脂血症动物模型血脂水平变化46

4.5 小结46-47

第五章 两种植物甾醇酯的降血脂及抗氧化功能的比较探讨47-54

5.1 材料与仪器47-48

5.

1.1 主要材料与试剂47

5.

1.2 主要仪器47-48

5.2 动物分组及处理48

5.3 实验策略48-49

5.

3.1 动物的一般情况48

5.

3.2 血脂水平和血液生化指标测定48

5.

3.3 统计学处理48-49

5.4 结果与讨论49-52
5.

4.1 体重和进食量的变化49

5.

4.2 植物甾醇酯对大鼠血清 TC 和 TG 水平的影响49-50

5.

4.3 植物甾醇酯对大鼠 HDL-C 和 LDL-C 水平的影响50

5.

4.4 植物甾醇酯对大鼠肝脏组织的影响50-51

5.

4.5 植物甾醇酯对大鼠载脂蛋白的影响51

5.

4.6 植物甾醇酯对大鼠肝脏组织 SOD 活性和 MDA 含量的影响51-52

5.5 小结52-54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54-56

6.1 结论54-55

6.2 展望55-56

参考文献56-63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6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