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谈述美学第六代导演美学与商业价值追求演变

最后更新时间:2024-04-0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4645 浏览:60187
论文导读:
摘 要:第六代导演大多受过高等教育,有很强的自我意识,他们早期追求个人化的风格,偏执于美学和艺术价值,所以和大众脱离。新世纪以后,第六代导演逐渐走向成熟,在先锋和通俗、艺术性与商业性之间找到了一个平衡点,做到美学价值与商业价值的统一。
关键词:第六代导演;美学价值;商业价值

一、早期偏执的美学追求。

第六代导演80年代进入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学习,毕业后开始执导电影的一批导演。主要有张元、王小帅、路学长、管虎、娄烨、张扬、贾樟柯、陆川、宁浩等人。他们基本上没有受过“”的影响,并不存在受到压抑的切肤之痛;中学时代至长大成人时期正是改革开放的重大变革时期,旧体制、旧观念的消融与崩溃,各种新潮思想、观念的发生与建立,伴随着他们成长,这就决定了他们对传统和一切旧事物习惯于站在怀疑和审视的立场上,有很强的自我意识。第六代亲身感受社会的转轨给中国的社会关系、人际关系、家庭关系所带来的重大变动,经历了电影从神圣的艺术走入寻常生活,成为一种文化产品的现实过程,所以,他们的观念和作品从形式到内容都较前几代导演发生了巨大变化,他们的影片更多地关注那些出于禁忌而“不可言说”的社会现实,而不是单纯制造娱乐赢得票房,显示出学院派的精英立场。在题材选取上,他们关注当下的小人物有小偷、、无业游民等等。在叙事风格上,第六代导演的电影像在讲自己的故事,带有很重的自传色彩;在影像风格上,喜欢大量的使用长镜头,形成了纪录片的风格。这一点在贾樟柯的作品里现实的最为明显,贾樟柯的电影几乎是生活的原始记录,很粗糙但很真实。比如《小武》中,把一个小偷的在历史转型时期的迷茫、焦虑和无所适从真实地记录下来。第六代导演的镜头语言较前几代导演更加写实,他们放弃了很多的声光技术,用最朴素的接近于记录片的形式把人物和事件呈现出来,具有新的纪实美学特征。他们把人物的命运与现实生活紧紧连在一起,放开了早期电影导演常有的意识形态的影响,而把镜头对准普通人,作品更有人情味。张艺谋和陈凯歌分别用《活着》和《霸王别姬》把第五代电影推向一个艺术上的顶峰。前者关注普通人在历史背景下的大跨度生活,而后者看到的是特定环境下特定人群的生活状态。而第六代导演和第五代的审美追求截然不同。他们基本上放弃了宏大叙事,而钟情而个人化叙事。他们放弃“社会代言人”的角色,远离公共话语和宏大叙述,而面向个人的狭小生活回归到个人的叙事状态,。他们的作品都是极其个人化的作品,执着着导演心中的审美标准,不去迎合市场和票房。他们受过系统的学院电影理论训练,有着比较高的艺术修养和个人意识。他们并不完全把电影当作“大众的艺术”,而当作是自我的表达和自我欣赏。因此在电影叙事中采用直接的内心独自方式来表达各种各样的生活状态。这种主体性叙述将电影理念和他们的电影哲学直接的反应在他们的作品上。这样的方式抛开很多的形式主义,而注重内容。虽然第六代导演的作品知音比较少,只能在小圈子得到好评,但出现了很多深刻的作品。真正实现了意象美学,而意象正是电影艺术要 追求的核心。抛开商业价值不说的话,第六代导演在审美意义上和艺术探索上,对中国电影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他们最注重的是如何电影这一手段去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而不是如何运用技术吸引观众。没有矫饰的直达本体,这也许是对世界的一种本质还原。或者说是意味着一种全新的美学原则的崛起。但是在人们的观念中,中国的第六代导演有点有近人情和偏离大众。他们的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和大众比较远,票房成绩也不佳。赢得名声也限于国外和国内的小圈子内,始终和大众保持着距离。

二、追求美学与商业平衡。

电影创作环境和政策发生了变化,观众的品味也在变化,第六代导演的创作也跟着发生变化。电影可以高雅也可以通俗,可以先锋也可以平实,可以学院化,也可以平民化,但最终电影要面向大众。电影是大众的艺术形式之一,是为人们的生活服务的,而不是少数人的自得其乐。人们在满足基本的生活以后,就会有高一些的精神追求。第六代导演的生活阅历多了,审美风格也在变化。他们慢慢了走出了青春期的偏执和狭窄,变得宽容变得开阔。他们有的从个人化生活中走出来,开始审视大众,关心大众;有的开始尝试着商业片的拍摄。陆川曾说他自己的电影的青春期过去了,于是他拍了商业片《王的盛宴》,开始了自己的商业片时代。论文导读:
贾樟柯也在微博上发布消息称,自己将在北京建立一个100座位的艺术影院,为有需求的文艺青年服务。看来,“有针对性地迎合观众”不仅不会触及电影本身的品质问题,相反能够带动“文艺片”的良性发展。我们能欣喜的看到第六代导演的成熟,因为只有成熟才会有真正的豁达,而不是钻到是拍文艺片还是商业片的死胡同里。好的电影要做到审美与商业的统一这也慢慢的在成为第六代导演们的共识。电影是商品的同时也是文艺作品。商品时代的到来,给电影很多的商业属性,但电影也是作为文艺作品成为一个商品的,和纯粹的商品有本质不同。电影是一种以艺术性为基础的文化娱乐产品,有着抚慰、净化和激励观众的作用。要是脱离摘自:毕业论文提纲格式www.7ctime.com
了艺术性,电影就变成了纯粹娱乐,也失去了它的原始作用。只以电影作为娱乐手段,不会得到观众的认可,更不会保持电影的持续发展。衡量中国电影、商业化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的是电影能达到美学价值和商业价值的平衡。也就是说,如果是在一个良性的模式下,一个艺术上成功的电影一定会取得商业成功,而低级趣味的电影也不会取得市场,当然到这种理想的模式还有很多的路要走。
总之,越来越多的第六代导演开始认识到好的作品是要达到美学和商业的双重成功的。我们有理由期待着第六代导演能在美学追求和商业追求上达到更好的平衡,甚至取得双赢,使得中国电影有更加良性的发展。(作者单位:西南大学文学院)
参考文献:
中国电影家协会编《电影导演的探索》第二辑,中国电影出版社1983年版。
贾樟柯:《贾想》,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3.
[3] 路海波主编:《中国电影名片快读》,四川文艺出版社,2003.
[4] 韩炜,陈晓云:《新中国电影史话》,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