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简论小学生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兴趣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0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5043 浏览:14924
论文导读: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更多地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探索数学规律,以及主动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数学问题,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培养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为他们的创新能力奠定基础

首先,培养学生观察的习惯。小学生的好奇心特别强,教师要积极引导他们对好奇的事物加强观察。如,教学“平面图形的认识”时,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得出事物的形态、特征,并比较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将内容引申至学生生活中,让学生说说自己平时生活中所观察到的平面图形,在平时生活中也同样要培养学生观察的好习惯。其次,引导学生确立观察的目的。反之,如果是无目的地观察,东张西望,对事物熟视无睹,那就锻炼不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只有带着目的性的观察,才是有效的观察,才能尽快地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二、数学问题生活化,感受数学价值

数学教材呈现给学生的大多是抽象化、理性化、标准化的数学模型,教师如果能将这些抽象的知识和生活情景联系起来,引导学生体验数学知识产生的生活背景,学生就会感到许多数学问题其实就是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这样,不仅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还使他们切实地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原型,让学生真正地理解了数学,感受到现实生活是一个充满数学的世界,从而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数学。

三、实践操作有助于发展学生思维

操作不是单纯的身体动作,而是与大脑的思维活动紧密联系着的。操作中学生不但要源于:毕业设计论文格式www.7ctime.com
观察、分析、比较,还要进行抽象、概括,从中发展思维。如,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让学生通过观察、触摸,数一数长方体有几个面,学生用多种方法数出长方体有6个面。学生认识什么是相对面后,教师再引导学生观察、比较长方体相对的两个面,你发现了什么?教师再一次“逼”着学生调动多种感官参与活动,有的用手摸一摸,有的用直尺量,有的把两块一样的长方体拼在一起,有的把长方体相对的面沿着外框画在纸上比较,等等。接着,教师用取下长方体相对面的方法验证大小、形状一样。通过一系列操作、观察、思考,使学生认识长方体有6个面,相对面的大小、形状一样。

四、数学情境与生活接轨

教师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问题作为数学活动的切入点,能让学生感到数学来自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强学生学习的好奇和兴趣,从而进入一个良好的学习状态。如,在教学《分桃子》一课时,我创设情境:先要求每个学生拿出9个桃子放在盘子里,每盘放的个数一样多,有几种放法,可以放几盘?当学生操作完之后,从中选择五种:(1)每盘放3个,9÷3=3(盘);(2)每盘放9个,9÷9=1(盘);(3)每盘放2个,9÷2=4(盘),多1个;(4)每盘放4个,9÷4=2(盘)多1个;(5)每盘放5个,9÷5=1(盘),多4个。接下来引导学生观察上面五个除法式子,并提问:可分成几种情况?学生于是很快观察到:一类正好分完,另一类分完后还有剩余的。于是老师再画龙点睛地指出,正好分完的除法算式,这是我们以前学过的,分了以后还剩余的算式,我们就把它叫做“有余数的除法”,这样创设生活情境,可以使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使学生身临其境,轻松地接受新知识。

五、“提问——答写”是引导学生参与的重要策略

细细品味课堂上的提问和答问,我们不难发现,它关注的更多的还是个体与个体之间的交流,体验快乐变成了反应灵敏、成绩优异者的专利,思考不成熟和反应迟缓者得到的永远是“你再好好想想!”“你怎么连这个问题也不会。”的结论。很多学生就在这种循环往复的提问与答问中磨灭了举手回答问题的冲动,选择了消极坐等,课堂上的“听众”越来越多。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抱怨:年级升得越高,举手回答问题的人越少!其实并不是他们不愿“再好好想想”,也不是他们真的“连这个问题都不会”,而是在问与答的过程中,他们得不到仔细思考、判断的时间和空间。当大多数学生写完答案,老师问“有谁愿意朗读自己所写的答案”时,由于前面每一个学生都有了各自的“产品”,举手自然也就踊跃了。教师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不能将答写的重点由激活学生思维偏向检查答案的正确与否,避免给反应迟钝的学论文导读:揭示事物的本质以及事物间的关系和规律的水平,为教师提供课堂教学改革的信息,从而使学生从少儿起就喜欢数学这门课程。(作者单位甘肃省通渭县碧玉乡新城小学)上一页12
生过大的压力,这对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是远远不够的。
总的来说,学生的“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评价学生的“认识过程”,旨在界定学生揭示事物的本质以及事物间的关系和规律的水平,为教师提供课堂教学改革的信息,从而使学生从少儿起就喜欢数学这门课程。
(作者单位 甘肃省通渭县碧玉乡新城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