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浅谈英国英国文学翻译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2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4486 浏览:15691
论文导读:
摘 要:英国文学翻译研究是我国重要的翻译领域,英国文学是世界文学界重要的组成部分,英国文学用其悠久的历史沉淀,丰富的实践论证,探索出了一条英国文学独特的艺术审美道路。中国对英国文学翻译比较早,英国文学对中国文学及社会影响比较大,早期的诗歌、喜剧、小说等都是中国观众喜爱的作品。本文利用伽达默尔的翻译理论来解读对英国文学的翻译,这种解读是对翻译历史的梳理,也是对英国文学的一次梳理。
关键词:英国文学 翻译 伽达默尔
伽达默尔是德国最著名的哲学家、翻译家、理论家,1960年以出版著作《真理与方法》(Wahrheit und Methode)因其在哲学、翻译学等领域的重要成就而闻名于世。他对诠释学作出了巨大贡献,他的哲学精神和人生实践统一问题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伽达默尔认为读者对文本的解读并不是一种向作者原意的回溯运动,相反,它是一种借助于文本而实现的此在的存在方式。伽达默尔认为关键不在于把握作者的原意或重建作者的思想,而在于如何在理解中实现过去真理与现时态生命的思维性沟通。沟通是伽达默尔最大的成就,也是他一生的追求,《真理与对话》强调对话和沟通是翻译的真实存在,在翻译过程中只有注重了对文本对话和真实的梳理,才能驾驭文本。
原著是作者通过对生命和生活的体验和智慧的结晶凝结成的结果,任何作品都是作者对人生的一种写照,尤其是小说等大框架作品,更需要作者去发现自我,发现生活的本质。这表明译者在重新唤醒对原作者和文本意义的时候,也会把自己的思想灌注于他的理解中。哲学诠释学代表伽达默尔认为“理解的本质不是施莱尔马赫所说的对作者意图的单方面理解、比作者更好地理解作者。由于理解的历史性,理解应该是相互理解,以不同的方式去理解。”理解的双方,即作者和译者有各自的视界。这种视界是融入了自己的生命体验和历史理解。源语文本代表的总是作者的视界,而译者的视界是在其自身的时代氛围中形成的。由于时间和空间的隔离,两种视界肯定存在着一定差距。伽达默尔主张译者应在理解过程中,使两种视界融合在一起,达到“视界融合”,从而使译者和原作者都得到提升,到达一个全新的视界境界。因此,翻译时已不是以文本为主体,而是以译者为主体。
英国文学的代表作莎士比亚为例,莎士比亚是世界公认的最伟大的剧作家,同时,莎士比亚也是诗人,他通过自己对生活的感触和理解创作出很多优秀的剧作,这些剧作在翻译过程中,必须要考虑莎士比亚所生活的环境以及莎士比亚本人的思想活动,只有了解了这些全部译者才能通过伽达默尔的阐释学理论去实现对话的平等,才能够真正还原作品原貌,尽量减少作为译者自我的情绪和状态。《威尼斯商人》是莎士比亚重要的代表作,这部作品深刻反映了威尼斯的商业活动和在这个社会的人情冷暖,同时,我们也要明白莎士比亚这部剧作的喜剧成分,如果你不了解这部作品的背景和莎士比亚本人的喜好,那么你就不会真正去发现这部作品的真实性。
作品的主人东尼慷慨大方,鲍西亚聪明伶俐,赞美纯真的爱情和人的纯美天性是莎士比亚作品的一贯性,同时,莎士比亚也会创作出打反派,贪欲、自私、冷酷的夏洛克,通过这种鲜明的对比,去更加烘托美好的事物。表达一种理想的追求。译者在把握这部作品的翻译精髓时候,就要实现译者与作者的心灵对话,去创作、去发现,去理解。哲摘自:毕业论文任务书www.7ctime.com
学诠释学的翻译思想强调译者主体性,译者的理解并非在于将自己完全纯粹地投入到作者的身心和思想中,去体验他人的生命经历,而是一方面通过源语文本和作者达成理解性的对话,另一方面理解者或译者通过同自己对话不断使理解深入去挖掘作品背后的环境和动机,理解和翻译的最高境界就应该是通过这样的主体间对话,超越个体自身的有限视界,达到对话双方更高层次的交流,即“视界融合”。
译者在使自己的视界和源语文本视界融合后所形成新的视界,已经不是译者原有的视界,即不是个人所坚持的立场和观点,也不是源语文本原来的视界。这是一种译者视界和源语文本视界水融的新视界。因为“视界融合不仅是历史性的,而且也是共时性的,在视界融合中,历史和现在、客体和主体、自我和他者构成一个无限的统一整体”。
参考文献:
(美)M.H.艾布拉姆斯(M.H.Abram)著,郦稚牛等译.镜与灯[M]. 北京大学出版社, 2论文导读:家.2011(10)谢宇.世界的文学,文学的世界——看“外国文学简史丛书”的出版.中国出版.2006(04)上一页12
004
谢天振,查明建主编.中国现代翻译文学史[M].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
[3] 郭延礼著.中国近代翻译文学概论[M]. 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8
[4] (加)斯蒂文·托托西(StevenTotosydeZepetnek)讲演,马瑞琦译.文学研究的合法化[M].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7
[5] 眭楠. 追求自由与理想的堂吉诃德——论徐志摩与英国文学的关系[J]. 湘潮(下半月)(理论). 2007(12)
[6] 潘忆燕. 女性阅读与女性小说之兴起[J]. 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2006(04)
[7] 陈达. 欧洲北方文学的代表——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J]. 电影评介. 2006(16)
[8] 曾艳兵. 中国的英国文学经典[J].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2)
[9] 曾艳兵. 中国的西方文学经典的生成与演变[J].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04)
[10] 曾艳兵. 跨文化视野中的西方经典[J].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2007(04)
[11] 黄丽文. 浅论中英文学表达之差异[J]. 作家. 2011(10)
[12] 谢宇. 世界的文学,文学的世界——看“外国文学简史丛书”的出版[J]. 中国出版. 20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