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研讨水地城市滨水地区空间形态设计

最后更新时间:2024-02-0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4668 浏览:13079
论文导读: 本文通过对大量城市滨水空间的研究,以及大量国内外案例的分析,将对滨水地区的空间形态设计进行分析究。另外,本文还从几个层面对滨水地区城市空间形态进行了分层研究,适当的引入现代城市设计的研究方法,建立相应的模式,探讨适应城市滨水空间形态发展的设计理论体系。空间形态设计

2.1建筑空间形态(1)标志性建筑

摘要:从研究城市滨水区空间形态的意义出发,通过对滨水地区空间形态的设计分析研究,综合运用到滨水空间的开发实践中去,给一些城市的滨水区的空间设计提供一些借鉴意义。
关键词:城市;滨水区;空间形态;设计
Abstract: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city waterfront space meaning, through analysis and Study on the design of the waterfront space form, the integrated use of the development practice of waterfront space in, provide some reference to the space design of city waterfront.
Keywords: Urban;waterfront;Spatial form;design.
2095-2104(2013)
研究意义
本文通过对大量城市滨水空间的研究,以及大量国内外案例的分析,将对滨水地区的空间形态设计进行分析究。另外,本文还从几个层面对滨水地区城市空间形态进行了分层研究,适当的引入现代城市设计的研究方法,建立相应的模式,探讨适应城市滨水空间形态发展的设计理论体系。
空间形态设计

2.1建筑空间形态

(1)标志性建筑
成功的滨水开发项目,都会有一、二个主体建筑或是构筑物是整个项目的骨干。城市滨水区的建筑项目,一方面需要有造型艺术、风格独特的建筑,另一方面,这些建筑需要恰如其分的融入整个滨水地区和谐的氛围之内。在美国巴尔的摩滨水区的开发中,中心地带的港湾市场将市中心与滨水地区连接起来,入口采用吸引人的雕塑设计,建筑造型采用独特的大空间斜拉吊顶。在波士顿的罗尔码头滨水区,最突出的是建筑物中间的巨型拱门,它特有的建筑符号使建筑空间与周围的环境非常协调,使滨水区与城市中心有机的联系起来,并成为欢迎城市外来者的标志,因此形成的视线通廊同时也增加滨水区对市民的吸引力。
(2)滨水建筑
滨水区沿岸建筑的形式及风格对整个水域空间形态有很大影响。滨水区是向公众开放的界面,临界面建筑的密度和形式不能损坏城市景观轮廓线,并保证视觉上的通透性。
在临水空间的建筑、街道的布局上,应注意留出能够快速容易到达滨水绿带的通道,便于人们前往进行各种活动。应注意形成风道引入滨水的大陆风,并根据交通量和盛行风向使街道两层的建筑上部逐渐后退以扩大风道降低污染和高温、丰富街道立面空间。
在有河流的城市中,排列在水边的建筑物是基本的景观构成。借助于河流这种开放式空间,建筑物的形态易于醒目,所以对景观的影响颇大。
(3)建筑特性
城市滨水区的建筑形态大致有滨水居住区、滨水文化博览区、滨水娱乐休闲区、滨水办公商业、金融区等几种形态。建筑空间形态与功能的单一性容易造成滨水区功能的隔离与分化现象,许多滨水区由于缺乏市民参与的商业、文化、娱乐设施,而失去了作为公共空间的吸引力;另一方面,许多商业办公为主的滨水区,则由于居住用地的缺乏,形成夜间缺少活动、城市空间利用浪费的“空洞化”现象。由此,我们提出公共性、多样化、延续性等建筑空间的设计原则。

2.2开敞空间设计

在滨水地区的开敞空间环境中,应尊重滨水区的城市格局,保护水环境,充分利用优势水资源,注重营造城市水环境,结合建筑、道路与水面之间的用地,努力构建一个多层次、多样化、布局合理、各具特色的城市开敞空间体系,为人们提供高品质的活动场所,增加人们与自然环境接触的机会。
(1)滨湖开敞空间设计
湖是城市特色的重要元素,应重视滨湖开敞空间的景观风貌控制。
a.保持滨湖岸线的景观连续性,主要是建筑体量和色彩风格的统一,以及公共活动带的连续,兼顾城市步行系统的建设。加强与两侧腹地的景观渗透,突出生态都市景观。
b.临湖建筑尺度应与水体周边环境相协调,强调灵巧秀气、尺度宜人、造型通透,避免厚重体量。建筑色彩宜淡雅,注重建筑立面设计:建筑应融入环境中,充分利用借景、对景等手法,发挥自然条件,塑造内外景观交融的滨水景观。
(2)滨河开敞空间设计
河道是城市重要的生态资源,应保护滨河地区的城市环论文导读:
境,进行滨河开敞空间风貌控制。
a.严格控制滨河用地内的建设,以形成河道生态防护廊道,同时保证岸线地区获得较好的景观视线和景观效果。滨河用地建设强调多样性和生动性。
b.河道两侧均设置带状绿地,形成河道景观向城市建成区的绿化生态渗透,使得水道和两侧城市腹地之间产生有机联系,一方面展示水系景观,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城市局部小气候。滨河地区建筑不宜采用体量过大的独立式建筑个体,严禁设置连续的板式高层。居住建筑布局可根据情况需要在临水处设置一些高层、小高层,促使天际线更加丰富。
c.滨河地区建设处理应注重景观效果与使用功能相结合,尽量保证沿岸用地向公众开放的便捷与舒适性。应结合绿化、水体设计丰富多彩的市民生活,沿线鼓励设置必要的公共休闲设施。提倡开敞式店面,以加强滨水公共空间与临街建筑内部之间的联系。
d.滨河地区的建筑尽可能减少建筑所占的地表面积,维护地表环境原生性,提供尽可能多的市民活动场地。为加强近河道与两侧腹地的联系,保证沿河视线廊道与生态廊道的通透,扩大空间纵深感。

2.3交通空间设计

(1)现代商业交通空间
商业区的交通空间应注重人在步行尺度下的感受,因此,在商业区步行交通空间的设计中,保持D:H=1,使得人们在商业区获得较好的空间感受。
(2)休闲文化交通空间
休闲文化空间通过休闲通步道进行连接,在横向上,通过两条开敞步行空间进行与湖面之间的联系,使得人们在这里获得更多的空间体验。同时,在局部节点地区,布置大大小小的开敞空间,使得整个休闲文化交通空间在一种尺度较为人性化的环境下,体现其独特的一面。
(3)滨水区交通空间
滨水区的交通空间,首先要考虑与上级交通空间的结合,同时又要考虑与水上交通线路的对接,使得整个滨水区的交通空间在一种自由的空间中获得便利的交通联系和丰富的体验。

2.4天际线与滨水界面空间设计

(1)滨湖轮廓线层次
不少城市在设计滨水建筑天际线时,往往只考虑临水建筑群显然是不够的。如果纵深方向有建筑高出临水的滨水建筑,那么,滨水天际轮廓线就会是纵深方向建筑轮廓线的重合的结果。我们不妨把临水建筑的轮廓线称为第一轮廓线,而把其后建筑或自然山体的轮廓线依次称为第二轮廓线、第三轮廓线……第一轮廓线是表层轮廓线,而第

二、第三轮廓线是中、远景轮廓线。

建筑造型及风格也是影响滨水区景观的一个重要因素。滨水区作为一个较为开敞的空间,沿岸建筑即是对这一空间进行限定的界面。当观者在较远的距离观看时城市轮廓线往往成为最外层的公共轮廓线,是剪影式的,缺乏层次的;而当视距达到一定范围内建筑轮廓的层次性便显得极为重要;再近一些视点往往使观者对建筑物的细部甚至广告、标识和环境小品都能一览无遗。城市两岸的景观不再局限于单纯的轮廓线。
(2)天际线韵律
天际线像音符组成的曲谱,高低起伏、形成一定韵律,峰顶好像高音、峰谷好像低音,留空处好像曲谱中的休止符。峰顶对人的视线具有聚集作用,是标志性建筑物、构摘自:学术论文网www.7ctime.com
筑物的布置位置。对于天际线的点,一般要通过空间视线分析,慎重考虑其位置,一般不能放在太偏位置:如上海陆家嘴的东方明珠塔,香港的中银大厦、中环广场大厦等。峰谷为低矮建筑或自然山体。高层建筑避免过于分散,要重视建筑群体的节奏韵律和对比统一。高层区、多层区要有节奏变化、形成韵律、对主要峰顶和峰谷要进行控制。
启示
国内外对滨水区的空间形态开发利用,并将其作为重要的手段改善城市的环境。滨水地区的开发应遵循一定的原则, 结合建筑空间形态、开敞空间、交通空间、天际线与滨水界面的设计等方面确定适宜的开发总量规模和总体强度。城市滨水地区开发中也可采取有利于亲水的环境空间,以吸引人气。当然实际开发需要商业及住宅开发、基础设施提供、滨水地区建设等多方面多部门的合作与协调。
参考文献
许珂.浅析城市滨水区旅游功能的开发[J].规划师,2002(4):37-41.
杨·盖尔.何人可,译.交往与空间[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3]吴雅平,高竣.城市中心区滨水滨水空间形态设计模式探讨[J].规划设计,2002(12).
[4]郭红雨.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研究[J].华中建筑,1999(83).
[5]李翔宁.跨水域城市空间形态初探[J].时代建筑,1999,7(3):30-3.
[6]麦克哈格.设计结合自然[M].芮经纬,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北京: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