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探索人与自然19世纪到近代英语文学中人与自然联系演变

最后更新时间:2024-08-0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1171 浏览:39400
论文导读:活的赞美。小说里的大河就像雪莱《西风颂》里风的意象,兼有毁灭与重生的双重含义。大河首先是生命的发源地,是人类希望的化身,同时它又象征着摧残命运的自然力量。它所代表的淳朴清新、自由自在的生活与大河两岸12下一页
摘 要:人与自然的关系历来是文学创作永恒的主题。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过程实质上就是人与自然矛盾不断展开和不断解决的循环过程。马克思曾说过:“社会是人同自然界完成了本质的统一,才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因此,人与自然的关系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在人类历史的不同时期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这种演变是一个从和谐到失衡,再到新的和谐的螺旋式上升过程。本文就以人类历史发展为线索,探索19世纪到近代英语文学中人与自然的复杂关系。
关键词:人与自然关系 不同时期 文学作品 不断变化
一.引言
18世纪末19世纪初,工业文明迅猛发展,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同时,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如阶级冲突、环境污染等等,使人们对都市化和工业化产生了厌烦情绪。浪漫主义作家即在这种情况下应用而生,以期从大自然中寻回往日的和谐。因此,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最主要的特征是描写和歌颂大自然。

二、十九世纪英语文学中人与自然的关系

(一)浪漫主义时期(18世纪末—19世纪初)

英国最早出现的浪漫主义作家是“湖畔派”三诗人:华兹华斯、柯勒律治、骚塞。他们远离城市隐居湖区,寄情山水,歌颂大自然,以此来抵制奢靡的城市文明。其中,华兹华斯的成就最大,他热衷于描写大自然,关注普通人的日常生活,而且其作品以感情真挚充沛,语言优美流畅著称。1789年,华兹华斯与柯勒律治合作发表了《抒情歌谣集》。在1800年的序言中华兹华斯认为,诗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诗歌应该歌颂自然,面向大众,语言应朴实简洁,拒绝说教,使读者从中得到启迪。这一序言被称为是英国浪漫主义划时代的宣言。在《我们是七个》这首诗中,诗人借一个乡下小女孩的坚持:“我们是七个!”打破了传统成年人对生死理解的理性局限。诗人希望成人从儿童那里得到启示:在现代工业文明下也要始终保持善良、淳朴的本性与敬畏自然的心。
《草叶集》是19世纪美国浪漫主义最伟大的诗人惠特曼的诗集。诗集热情地讴歌了、自由和平等,并塑造了一组乐观、自信的“自我”形象。《草叶集》把人和自然作为一个有机统一体来歌唱,极力赞美大自然的壮丽、神奇和伟大:
攀登高山,我自己小心地爬上,握持着抵桠的细瘦的小枝,
行走过长满青草,树叶轻拂着的小径,
那里鹌鹑在麦田与树林之间鸣叫,
那里蝙蝠在七月的黄昏源于:硕士毕业论文www.7ctime.com
中飞翔,那里巨大的金甲虫在黑夜中降落,
那里溪水从老树根涌出流到草地上去。
(《自我之歌》)
麦尔维尔的《白鲸》中主要的矛盾表现在白鲸和船长亚哈之间。白鲸可以看作是正义的化身,或者说,它就是大自然本身。而亚哈是白鲸的对手。这样,小说带给人的启示就是:人类与大自然的任何对抗都是徒劳的。

(二)维多利亚时期

19世纪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增强了人们征服自然的野心,金钱日益成为衡量人的主要标准。面对人们日益膨胀的私心和,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开始冷静地审视社会现实,客观地剖析社会弊端,批判和暴露社会的丑陋。
这之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托马斯·哈代,他的作品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发展给农村带来的灾难。哈代田园般的生活环境成就了“人物与环境小说”。这些小说都以南部威塞克斯农村地区为背景,故又称为“威塞克斯小说”。哈代小说既表现了西欧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对社会的无情揭露,又描述了善良的人们在命运面前不知所措,束手待擒的悲惨命运。
《还乡》是哈代创作中一部脍炙人口的长篇小说。对爱敦荒原的描写,使人们明确感受到,在万古不变的荒原面前,人类是多么的渺小,任何与自然的反抗都是徒劳的。克林的母亲、游苔莎和韦狄相继死在爱敦荒原上就是明证。爱敦荒原在作者笔下成了具有一种凌驾宇宙并支配人类的神秘力量,是大自然冷酷无情的象征,从中表现出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深度认识:过分的掠夺自然会遭到自然的惩罚。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是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美国文学的主流。其中,马克·吐温是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是马克·吐温最优秀的代表作。作品借少年哈克和黑奴吉姆的冒险经历和所见所闻表达了对自由自在、简单生活的赞美。小说里的大河就像雪莱《西风颂》里风的意象,兼有毁灭与重生的双重含义。大河首先是生命的发源地,是人类希望的化身,同时它又象征着摧残命运的自然力量。它所代表的淳朴清新、自由自在的生活与大河两岸论文导读:
的肮脏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哈克同时也代表了返朴归真、控制、摒弃征服、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存态度和生存方式。

三、二十世纪英语文学中人与自然的关系

进入二十世纪以后,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揭露生态灾难,抒发生态情怀的文学作品层出不穷。利奥波德在《沙乡年鉴》中不仅展现出大自然的无穷生机和魅力,而且为人类出于自身利益对自然的破坏行为表达出由衷地感叹和忏悔之情。雷切尔·卡森的作品《寂静的春天》揭示了农药滴滴涕中毒素在自然生态中的传播污染过程,使人们清醒看到人类对自然的破坏及作茧自缚的可怕后果,对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社会起到了推动作用。
四.结论
19世纪初,浪漫主义作家对自然的热爱、赞美,及现代社会人类对大自然无止境的索取和掠夺所导致的自然灾害,迫使人们开始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断向自然寻求安慰、和解。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成为当今时代人们最关心的问题。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是人类健康发展的关键。就像劳伦斯·布依尔在《环境批评的未来》中所说的:“与核竞赛相比,非预谋的环境灾难可能引发的末世景象显得更具威胁。”(Buell 2005: 4)
参考文献:
候玉芹. 大地的呼唤—19、20世纪英美文学中的“人与自然”. 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4.
劳伦斯·布伊尔. 环境批评的未来—环境危机与文学想象[M]. 刘蓓.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3] 李丹. 老人与海中的人与自然的关系[J]. 电影文学, 2010(16):101-102.
[4] 鲁春芳. 英国浪漫主义诗人神性自然观的生态价值[J].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9(1):35-39.
[5] 吴尚华. 走向和谐: 人与自然的主题变奏,[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 2006(2):6-11.
[6] 朱丹. 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 昆明理工大学学位论文, 2011.
作者简介:张莹(1988.2-),女,汉族,现为郑州大学英语语言文学专业201研究生,研究方向,英美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