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阐述社会实践高校思政教育社会实践

最后更新时间:2023-12-2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5685 浏览:18552
论文导读:敏锐、易于接受新事物,但缺乏社会历练,对社会事物难以产生直接而深刻的理解与体验。面对高速发展的社会、各式各样的主张、海量而良莠不齐的信息的泛化影响,大学生的判断能力与取舍能力面临严峻的考验,很多大学生思想呈现出多元化、复杂化、迷失自我、价值观念模糊的特点,严重削弱了思政教育的主导性、有效性,对思政教育提出
[摘要]解决高校思政教育理论与实际相脱节,社会实践是最好的途径。社会实践是环境影响与思政教育形成教育合力的桥梁,它通过创设“人造环境”,把思政教育与环境影响导向相互促进,避免相互弱化,有效地解决了思政教育理论与现实社会环境相分离的问题,促进学生认识自我、发展自我,为学生正确处理“遭遇” 奠定基础。
[关键词]社会实践 环境影响 思政教育 教育合力
[作者简介]童志坚(1978- ),男,广东肇庆人,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思政部,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政教育。(广东 珠海 519090)王晓(1976- ),男,广东湛江人,顺德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政教育。(广东 佛山 528333)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0年广东省高等学校思政教育课题“高职高专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与顶岗实习叠加教学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0CY029)
[]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12-0049-02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社会实践是解决思政教育理论与实际距离的最好选择。、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教育部等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教思政[2012]1号),提出要加强对实践育人的认识,调动各方面的资源形成实践育人的合力,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环节”。但无论是理论界还是高校,对社会实践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与环境影响两者中的作用缺乏深刻的认识,这是大学思政教育存在理论脱离实际的重要原因之一。思政教育与环境影响是决定当代大学生思想状况的两个最重要的方面,有必要加强社会实践在这两者之间作用的研究,促进思政教育与环境影响形成教育合力,解决理论脱离实际的问题,更好实现思政教育的目标。

一、社会实践是环境影响与思政教育形成教育合力的桥梁

高校思政教育与环境影响是决定学生思想政治意识的两个最重要的方面,要增强思政教育实效,必须形成两者的教育合力。现摘自:学术论文模板www.7ctime.com
阶段我国高校思政教育有理论性、主导性的特点;而社会环境对学生的影响具有泛化、不确定性的特点。社会实践把思政教育理论性、主导性与环境影响泛化、不确定性联结起来,是两者形成教育合力的桥梁。
1.社会实践是思政教育主导性的重要体现。思政教育主导性是其存在的基础,它主要体现在思政教育过程中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保持思政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与方向,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社会实践是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把书本理论落实到具体行为中、增长才干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校、老师对参与实践的学生要进行一定的辅导,在理论、实践的方法、实践过程上引导学生,这就保证了实践是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是落实思政教育主导性的过程。
2.社会环境具有复杂性,对人的影响具有泛化、不确定性的特点,这对思政教育工作形成了严峻的挑战。社会环境的复杂性主要是生产力高速发展、社会利益多元、社会信息化等多方面因素造成的。人类生产力的发展使得原来不属于人类改造的对象也纷纷纳入人的客体的范畴,人们的视野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开阔;另外,当代社会条件下,特别是处于改革开放、快速发展时期的中国,利益多元化,社会矛盾并没有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减少或者消失,反而呈现出更加激化的特征,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倾向;在信息社会的背景下,几乎每个人都能轻而易举地通过网络获取所需要的信息与知识,其不断地对人们的思想政治意识产生各种各样的影响。
学生处于这样的社会环境当中,思想的塑造除了学校的思政教育外,更多地受到外部社会环境的影响。处于大学阶段的学生思想敏锐、易于接受新事物,但缺乏社会历练,对社会事物难以产生直接而深刻的理解与体验。面对高速发展的社会、各式各样的主张、海量而良莠不齐的信息的泛化影响,大学生的判断能力与取舍能力面临严峻的考验,很多大学生思想呈现出多元化、复杂化、迷失自我、价值观念模糊的特点,严重削弱了思政教育的主导性、有效性,对思政教育提出了严峻挑战。
3.社会实践具有联结理论与实际,实现思政教育主导性与环境影响辩证统一,形成两者教育论文导读:了如何让复杂的社会环境服务于思政教育目标的问题。社会环境与思政教育之间存在相互促进或者相互抵消的可能;当环境的影响是积极的、与思政教育的目标一致时,环境和思政教育之间就是相互促进的关系。当环境影响抵消学校的思政教育效果,阻碍思政教育目标实现,使得学校教育弱化或者无效时,两者是相互弱化的关系。社会实践作为有
合力的作用。思政教育过程中,它的主导性主要体现在对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的坚持与教育方向的把握;社会环境对人思想政治意识的泛化、不确定的影响,并没有排斥思政教育的主导性,反而彰显思政教育主导性的必要性。这是因为,人为了避免在纷繁复杂、价值多元的环境中容易迷失自我、找不到前进的方向,更需要有主导性的思政教育的引领;社会环境越是复杂,这种主导的作用就越是必要。社会实践是思政教育主导性理论,应用于处在具体社会环境中的学生,指导他们进行活动,实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既实现了思政教育的主导性,又避免学生在复杂的环境中迷失方向,有效地应对了环境影响对学校思政教育的挑战,实现了思政教育主导性与环境泛化、不确定性影响的统一。

二、社会实践是思政教育与环境影响形成教育合力的途径

1.社会实践面对的社会环境是经过创设的人造环境。“人造环境”是指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所面对的社会环境,是经过了有意识改造或选择的环境,实践过程有计划、有目的、有辅导。杜威曾经说过:“只有通过行动才能控制结果所依赖的条件,而这种行动是有理智指导的,是掌握条件、观察顺序关联的,是根据这种知识来计划执行的。”①这样,学生实践活动的过程,包含着对现实社会环境进行选择、营造、分析、思考的过程,社会环境在这里变成了“人造环境”, 摆脱了通常意义下环境对人影响的模糊、泛化倾向。
2.社会实践通过创设“人造环境”,把环境影响导向与思政教育目标一致的方面,促进教育目标的实现。社会实践有效地解决了如何让复杂的社会环境服务于思政教育目标的问题。社会环境与思政教育之间存在相互促进或者相互抵消的可能;当环境的影响是积极的、与思政教育的目标一致时,环境和思政教育之间就是相互促进的关系。当环境影响抵消学校的思政教育效果,阻碍思政教育目标实现,使得学校教育弱化或者无效时,两者是相互弱化的关系。社会实践作为有目的、有计划、有指导思想的思政教育活动,它通过把思政教育理论内容应用于创设的“人造环境”,进而引导环境影响,实现思政教育与环境影响相互促进,最大限度避免相互弱化情形的出现,这对实现思政教育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源于:论文www.7ctim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