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探讨生成“生成”

最后更新时间:2024-11-2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0675 浏览:45679
论文导读:
摘要:在教学中,“生成”是对教学过程中产生可变性的概括,它既是教学活动动态的一种反映,又具有某种意义上的不可预见性。精彩的“生成”正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互作用的重要体现。叶澜教授在她的“新基础教育”理念中,提出了“课堂动态生成”的观点,相对于预设性的课堂教学,生成的课堂是重视师生生命多样性和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
关键词:动态生成;小学课堂;精彩
1674-9324(2013)07-0204-02

一、甄别错误,因势利导

如果教师能正确甄别学生的“错误”,及时把握生成点,把它当成一种教学资源,因势利导,引领学生在阅读实践中比较体会,那我们的课堂就会因“错误”而精彩。
在教学人教版三年级《太阳》一课中,为巩固学生对前三个自然段的所学,我设计了“说一说”的环节,让学生用上列数字、打比方或者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来表述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有个孩子这样说:“这个人长得真高啊,差不多有一米五了。”以成人的眼光来看待这个句子,很显然是错误的,一米五怎么能算高?但是在交流时我敏锐地发现了这一点,因势利导,告诉他:“说得真不错,你会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了,而且‘差不多’这个词也体现了用词的准确。对于一米出头的小朋友来说,一米五的确已经很高了。如果老师来造这个句子,该怎么说?”前半句肯定了他的回答,并解析句子的妙处,大大鼓励了孩子课堂参与发言的积极性;后半句则巧妙地转换概念,把成人化的评判变为儿童化的语言,这样课堂的生成就成了一个突破点。孩子们在肯定他回答的同时,踊跃举手,“这个人长得真高啊,差不多有两米了”这样的句子从孩子们口中蹦出来,也就水到渠成了。

二、抓住契机,借机施教

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程标准倡导的新的学习方式。它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基础,以合作学习为途径,以探究学习为目的。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和兴趣参与课堂活动,从而使课堂生成了许多课前没有预料到的“节外生枝”现象。
教学苏教版六年级《古诗两首》中的《墨梅》一诗时,我精心钻研教材,加之学生五年级曾学过《少年王冕》一文,自以为读透了教材,学生的各种疑问能对答如流。不料一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老师,我发现王冕用词不当。梅花是一朵一朵的,怎么能用‘个个’呢?明显量词用错了。”当时我一阵愕然,备课时我确实没有想到这一方面。望着孩子求知若渴的眼神,我忽然想到杜甫《绝句》中的一句诗“两个黄鹂鸣翠柳”,鸟该用“一只一只”,这里“诗圣”不也用了“个”作为量词吗?当即我回复他:“大诗人写诗肯定有他的独到之处,你看杜甫在写黄鹂时不也用了‘两个黄鹂鸣翠柳’吗?不过老师也不能给出你确切的答复,或许古人在遣词造句方面和我们现在是有些不同吧,要知道,新文化运动是上世纪胡适先生发动的,从那时候起,我们才开始大力推广白话文。如果你有兴趣的话,可以自己利用课余时间查一查资料,或者和同学合作研究一下,这可是个非常值得钻研的问题,老师也很乐意让你做一回老师,向你请教。”或许是我的低姿态和诚恳感染了这名学生,没过两天,他兴冲冲地找到我:“老师!这个问题我知道答案了!回家我问了爸爸妈妈,又和同学去了图书馆,后来终于在网上找到了原因。原来古时候最早的量词就是‘个’,它是由‘竹’字演变而来的,古人记事计数时,是用竹片画横线累计或者用细竹条作为计数单位,久而久之,人们把‘竹’字拆开并简化,才有了量词‘个’。我们今天使用的座、把、只、条、件之类的量词,都是后来才逐渐产生的!”看着他兴奋的眼神,我倍感欣慰,语文延伸到了课外,学生真正在合作、探究中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这一教学片段,由于学生的“节外生枝”,我抛弃了原先的教学设想,抓住契机,诱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学生学习热情高涨,不但使书本知识得到深化,而且因为角色的转变(由被教变为教人)学得更为主动。假如,在学生提出疑问时我不予理睬或者敷衍带过,照着课前预设的教案一路教下去,那学生会这么积极地投入到课后的学习过程中吗?

三、充分预设,巧妙点化

对学生在课堂上的生成,要区别对待,不能因为要尊重学生就一味地肯定。就如《狐狸和乌鸦》一文,你能肯定学生赞扬狐狸骗肉之聪明吗?区分课堂生成好坏的标准,要看它是否符合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取向,这是社会主义体制下的论文导读:的生成,面对学生对于祁黄羊这个正面形象的质疑,我不由暗自庆幸,幸好事先做足了功课。引用《左传》的原文:“解狐得举,祁午得位,伯华(羊舌赤)得官,建一官而三物成,能善举也。”我向学生介绍了《左传》这部史书注重史实的特点,并列举了祁黄羊历事晋景、厉、悼、平四世的事例。祁黄羊生活在帝尧封地,有“尧之遗风”,“源于:
基本要求。在学生认知产生偏差时,教师要巧妙点化,驾驭即时生成信息,培养学生的正确价值取向。苏教版四年级有《祁黄羊》一文,读过后我产生了这样的疑问:“将立之而卒”——解狐先生为什么死得如此之巧,偏偏在祁黄羊举荐他做接班人时死了?祁黄羊的举荐是故意而为之的吗?他是圣人还是小人?果不其然,在课堂上学生也问出了这个问题。面对这样的生成,面对学生对于祁黄羊这个正面形象的质疑,我不由暗自庆幸,幸好事先做足了功课。引用《左传》的原文:“解狐得举,祁午得位,伯华(羊舌赤)得官,建一官而三物成,能善举也。”我向学生介绍了《左传》这部史书注重史实的特点,并列举了祁黄羊历事晋景、厉、悼、平四世的事例。祁黄羊生活在帝尧封地,有“尧之遗风”,“源于:硕士毕业论文www.7ctime.com
崇节义多劲直之气”,他以公而无私赢得了朝野内外的赞誉,他的言行成为衡量是非曲直的标准,他的荐贤传为千古美谈,我们又怎能用质疑的眼光妄自揣度呢?在大量事实的铺垫下,学生终于转变了观念,真正理解了祁黄羊“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做事出以公心、行事光明磊落的人物形象。学生是一个个拥有巨大学习潜能的鲜活的生命体,在教学中随时都有可能生成新的教学资源。这些即时生成的信息,可能是有价值的,也有可能是无意义的,甚至是错误的。这就需要教师充分地关注文本、关注学生的生成性资源,冷静思考,正确引领,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尽可能使每一次的生成演绎出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