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浅析遗民亡宋北解流人诗文

最后更新时间:2024-04-0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8095 浏览:130592
论文导读:传播学的探讨策略,系统论述亡宋北解流人及其创作的相关不足。本论文主要分为四部分:一是绪论,二是总论,三是专论,四是附录。共八章。具体如下:绪论:亡宋北解流人探讨缘起于对宋末元初一则政治谶谣《江南谣》的关注。《绪论》以中国古代文学史的关涉、宋末元初文学探讨的关涉以及代表作家作品的专门探讨等三个方面,对以往亡宋
摘要:南宋亡国后,大批南宋宫室、朝官、太学生等被元军押解北上,元廷希望他们与元人合作,但是对那些拒绝合作者或流放或软禁,使之长期滞留于北方,成为宋亡之际一个特殊的群体。这些宋亡后被元朝押解北上的宋人,有以宫人王清惠、琴师汪元量为代表的宫室群体,以家铉翁为代表的祈请使群体,以文天祥为代表的崖山群体,以谢枋得为代表的拒聘群体等。这些人有的长期流寓北方,有的终得南归,有的客死异乡,有的以身殉节,以其特殊的人生遭际书写了宋亡之际的历史,是元初流寓群体的典型代表。由此,又可以划入“流人”的范畴,故称之为“亡宋北解流人”。亡宋北解流人怀着亡国之恨、故国之思,创作了大量感人肺腑的诗词佳作,为宋代文学写下了悲切而高亢的最后一个音符,正如钱谦益所云:“宋之亡也,其诗称胜”。探讨亡宋北解流人的创作,对探讨以宋遗民文学为讫点的宋代文学,以“宋金遗老”为元初文坛主宰的元代文学,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对于理解宋季文学的传播和影响具有一定学术作用。鉴于以上认识,本论文将亡宋北解流人置于具体的历史及文化背景下,在充分占有原始文献资料的基础上,以文学为本位,史论结合,运用辑佚、考证、校勘等文献学的策略,同时吸收传播学的探讨策略,系统论述亡宋北解流人及其创作的相关不足。本论文主要分为四部分:一是绪论,二是总论,三是专论,四是附录。共八章。具体如下:绪论:亡宋北解流人探讨缘起于对宋末元初一则政治谶谣《江南谣》的关注。《绪论》以中国古代文学史的关涉、宋末元初文学探讨的关涉以及代表作家作品的专门探讨等三个方面,对以往亡宋北解流人领域的探讨成果进行梳理和总结,阐述该领域的探讨作用。总论:第一章《江南谣:亡宋北解流人群体概论》:第一节解读不同文献记载中的《江南谣》文本,了解《江南谣》的主角即元朝丞相伯颜杰出的军事才能。第二、三、四、五节分别对亡宋北解流人的四个群体——祈请使群体、宫室群体、崖山群体和拒聘群体进行概括,介绍各个群体的主要成员。专论:第二章《二嫔妃:皇眷的悲吟与绝唱》:王昭仪(清惠)和朱美人是北解流人中有作品流传的两位嫔妃。第一节《满江红:王昭仪的千古悲吟》,勾稽王清惠的生平行实,解读王清惠的《满江红》词,浅析文天祥、邓光荐和汪元量的和词,探讨王清惠《满江红》词在宋人中的传播;浅析吴本泰、彭孙贻、王继朋等的和词,探讨王清惠《满江红》词在明末清初的接受和传播。王清惠词有“随圆缺”一语,被文天祥所讥讽,引起后世词评家的关注和争议。文中结合史实对词评家争议的焦点作以客观评价。第二节《袖中遗诗:朱美人的贞烈绝唱》探讨朱美人《袖中遗诗》的本事,结合史实对《袖中遗诗》进行深入解读。考察后世接受者如陶宗仪、刘辰翁、刘麟瑞、王逢等的生平行实,认为士人阶层如此褒奖朱美人等的以死抗节,反映出作家本人对儒家忠孝节义的推崇与追求。第三章《家铉翁:临危受命者的故国情怀》:家铉翁是南宋著名的爱国士大夫,临危受命,充祈请使北上,义不二君,被元朝圈禁河间,十九年后终得南归。第一节对家铉翁的家族世系进行考证,知其父在南宋理宗时曾任经筵之职,家学有传,弟祖仁勤于《易》,入元隐居不仕。第二节论述家铉翁的生平事迹,分为宋亡之前、北解河间和南归之后三个部分。第三节深入解读《则堂集》,探讨家铉翁作品中的乡国之思、故国之情。第四章《家铉翁:元明清的接受与传播》:第一节探讨元代婺州作家群对家铉翁接受和传播。以张枢、杜本、柳贯、吴师道等婺州作家群对家铉翁的接受情况可以看出家铉翁高尚气节的影响力,也反映出元代婺州作家群不但以儒学名重当世,而且具有崇尚忠义气节的优秀品质。第二节探讨明代对家铉翁的接受。以瞿佑《归田诗话》及其读者群为核心的群体是家铉翁事迹的传播途径之一,而杨慎、安磐等“大礼议”事件中的谏臣以及官员何乔新等则是明代接受、传播家铉翁事迹的主要代表。第三节探讨清代对家铉翁的接受。明末遗民贺贻孙、方文是家铉翁事迹的主要接受者。异族的入侵使他们经历了亡国之痛,作为遗民,他们更能感受到家铉翁正义之举及持节之志的可贵之处。学者蔡世远则以《春秋》入手评价家铉翁的著述,称其“明快”,以抗元志士文天祥为坐标评价家铉翁,进一步提升了家铉翁的影响力和知名度。第五章《汪元量:黄冠氅服者的亡国之痛》:水云诗有“宋亡诗史”之誉,在宋末元初诗坛占有重要地位。本论文以宋亡之际的具体史实入手,第二、三、四节以南宋亡国为界,将汪元量的创作分论文导读:生,亦有着重情重义又几近乎愚忠愚义的豪情。无论当时还是后世都对谢枋得精神极力推崇。后世弘扬谢枋得的忠义精神,以此砥砺民族精神,振上一页1234下一页
为宋亡之前的忧国之愤、宋亡之际的亡国之恨、宋亡之后的怀国之情三个阶段,浅析汪元量诗词的文学取向。汪元量的部分作品写得较为隐晦,学界或有误读,如诗《北师驻皋亭》、词《满江红》(和王昭仪韵)等,探讨中结合相关文献加以考释。汪元量与文天祥在大都的交往唱和是文学史的一段佳话,学界涉入不深,本章第四节以汪元量和文天祥的酬赠之作为对象,浅析汪元量与文天祥在大都的交往和情谊。第六章《汪元量:元明清的接受与传播》:第一节《宋遗民对汪元量的接受》。汪元量南归后,其事迹与诗作在遗民中广为传播,产生一定影响。本章浅析刘辰翁、赵文、邓光荐等诸多遗民的序跋及题诗,认为南宋遗要以水云诗的“诗史”价值、人品上的忠贞义尽、艺术上的高超琴艺,对汪元量给以崇高的敬意和赞誉。第二节《元代对汪元量的接受》。汪元量一生跨越宋元两朝,后半生都生活在元朝的统治之下。对他的接受既有南宋遗民故老,又有在元朝成长起来的元人,具有时代的特殊性。元代刘将孙、黄与言与汪元量生前曾有交往,对汪元量的经历赞叹不已;吴莱以谢翱《哀江南操》入手,慨叹汪元量凄美的琴音所承载的亡国悲痛;色目族诗人廼贤则对汪元量北征南归的经历感慨良多,说明汪元量在元代的影响已经打破了民族的界限。此外,郑元祐《遂昌杂录》、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对汪元量及其诗作的记载,突出了汪元量作品中的亡国情怀。第三节《明代对汪元量的接受》。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陈谟对汪元量绘画的关注和认同;二是瞿佑《归田诗话》、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对汪元量事迹及诗作的记载。第四节《清代对汪元量的接受》。明末清初钱谦益对《水云诗》的发现开启了清代刊刻汪元量集的热潮。清初学者潘耒、晚清学者王国维对汪元量事迹多有考证,王国维的关注开启了二十世纪学界探讨汪元量的先河。第七章《谢枋得:最后殉葬者的人生挽歌》:谢枋得是继文天祥之后,以气节彪炳史册的南宋著名爱国志士。宋亡之际,他毁家纾难、力拒元兵;宋亡之后,他五拒元廷征聘,被元朝强制押往大都,终以绝食殉国,孤忠尽节,为世人推重。《谢枋得北解作品析论》是本章论述的重点。谢枋得北解一事,历时半年有余,涉及人物众多,是宋末元初轰动大江南北的政治事件。其北解期间的作品体现出深邃的思想内涵:(一)北解之前的作品:《上程雪楼御史书》体现出对老母的孝义,《上丞相留忠斋书》体现出对宋朝的忠义,《与参政魏容斋书》则体现出对品行节义的推崇;(二)北解之际的作品,体现出谢枋得以扶植纲常为己任的崇高社会责任感;(三)北解途中的作品,体现出谢枋得不惜以生命为代价,恪守儒家道德理想的品质特点。第三节《谢枋得拒聘殉节在当时的影响》。谢枋得拒聘北解之时,既有著名遗民王奕、陈杰等赠诗送别、名士何中守候途中为之饯行,又有门人与之唱和,轰动一时。谢枋得绝食殉国后,著名遗民谢翱、王奕,友人李仲栗,门人周岳,家乡人洪光基等纷纷赋诗作文进行悼念。这些都体现出谢枋得拒聘殉节在当时社会产生的巨大影响。第八章《谢枋得:元明清的接受与传播》:元明清各代都有对谢枋得策问江东、起兵抗元、辞聘殉国等事迹的赋诗咏赞,对他的忠义情怀钦佩不已。第一节《元代对谢枋得的接受》。谢枋得殉国后,鄱阳周应及其其撰写《叠山公行实》,翰林学士道撰《文节先生谢公神道碑》。除此之外,刘埙《隐居通议》、刘一清《钱塘遗事》对谢枋得江东策问均有记载,龚璛源于家世影响而对谢枋得门人虞韶卿北上请谥立祠的吟咏,李存源于地域影响而对谢枋得临终遗笔的慨叹,以不同方面体现出谢枋得事迹在元代的传播和接受。谢枋得江东策问一文在周密《浩然斋意抄》和刘埙《隐居通议》中均有收录,然而一直没有被学界发现。本论文作以辑佚、校点和注释,并结合具体史实,对谢枋得在策问中提出的十个不足加以阐述。这一发现对探讨谢枋得生平及思想的具有重要作用。第二节《明代对谢枋得的接受》。谢枋得在明代影响颇大:王行、胡俨对江东策问一事评价颇高,庄昶、刘命清对北解却聘书吟咏赞叹。明代多次刊刻《叠山集》,所作序跋文表达出对谢枋得忠义精神的崇高赞颂。第三节《清代对谢枋得的接受》。乾隆皇帝对谢枋得策问一事持有反对观点,对了解谢枋得的性格具有启发作用。浅析谢枋得生平行实和北解作品,我们认识到谢枋得不但有着轰轰烈烈又悲壮惨烈的人生,亦有着重情重义又几近乎愚忠愚义的豪情。无论当时还是后世都对谢枋得精神极力推崇。后世弘扬谢枋得的忠义精神,以此砥砺民族精神,振论文导读:
兴浮华世风。谢枋得对于后世的作用已经超出了其殉国时对于南宋王朝的价值。附录:一、亡宋北解流人年表;二、家铉翁《则堂集》漏佚、隐佚、误收诗文考。关键词:亡宋遗民论文北解流人论文宋元文学论文遗民文学论文文学接受论文文学传播论文亡宋宫人论文亡宋太学生论文祈请使论文王清惠(昭仪)论文王昭仪《满江红》论文朱美人论文袖中遗诗论文家铉翁论文汪元量论文谢枋得论文
本论文由www.7ctime.com,需要论文可以联系人员哦。摘要4-8
Abstract8-14
目录14-18
绪论18-38
第一节 探讨缘起及作用19-22

一、 论题探讨的缘起19-20

二、 论题的目的作用20-22

第二节 探讨回顾与展望22-34

一、 探讨的回顾22-33

二、 探讨的展望33-34

第三节 探讨思路和策略34-38

一、 探讨思路34-35

二、 探讨策略35-38

第一章 江南谣:亡宋北解流人群体概论38-70
第一节 《江南谣》与南宋王朝的灭亡38-41

一、 《江南谣》文本解读38-40

二、 《江南谣》的主角伯颜40-41

第二节 祈请使群体41-46

一、 祈请使42-45

二、 随行人员45-46

第三节 宫室群体46-64

一、 三宫47-52

二、 宗室52-56

三、 国戚56-57

四、 官员57-60

五、 三学生60-64

第四节 崖山群体64-67

一、 文丞相府65-66

二、 崖山行朝66-67

第五节 拒聘群体67-69

一、 谢枋得68

二、 宗必经68-69

结语69-70
第二章 二嫔妃:皇眷的悲吟与绝唱70-104
第一节 《满江红》:王昭仪的千古悲吟70-89

一、 王昭仪的生平行实70-73

二、 《满江红》词的创作与解读73-74

三、 《满江红》在宋人中的传播74-84

四、 后世对《满江红》词的接受84-88

结语88-89
第二节 《袖中遗诗》:朱美人的贞烈绝唱89-104

一、 朱美人《袖中遗诗》本事89-91

二、 朱美人《袖中遗诗》解读91-92

三、 对朱美人等殉节本事的接受92-95

四、 后世对朱美人《袖中遗诗》的接受95-102

结语102-104
第三章 家铉翁:临危受命者的故国情怀104-135
第一节 家铉翁的家族世系104-108

一、 家铉翁先祖及世系考104-106

二、 家铉翁父、弟及族人考106-108

第二节 家铉翁的生平行实108-118

一、 临危受命,奉使祈请108-111

二、 羁縻河间,流离困悴111-113

三、 浩然南归,遗民咏赞113-118

第三节 家铉翁的故国之情118-134

一、 蜀乡风物,萦绕心间118-122

二、 只余归梦,万事心灰122-126

三、 仗节瀛海,俯仰无愧126-134

结语134-135
第四章 家铉翁:元明清的接受与传播135-162
第一节 元代婺州作家群对家铉翁的接受135-143

一、 北解流人张观光与家铉翁的交往136-137

二、 张枢对家铉翁事迹的传播137-138

三、 柳贯、杜本对家铉翁的接受138-140

四、 吴师道对家铉翁的接受140-143

第二节 明代对家铉翁的接受143-154

一、 《归田诗话》及其读者群对家铉翁的传播和接受143-149

二、 何乔新:不负所学,不事二君149-151

三、 “大礼议”事件中的谏臣对家铉翁的接受151-154

第三节 清代对家铉翁的接受154-160

一、 明遗民对家铉翁的接受155-159

二、 蔡世远:正义明快,文相心赏159-160

结语160-162
第五章 汪元量:黄冠氅服者的亡国之痛162-210
第一节 汪元量的生平行实162-167

一、 宋亡之前:以词入宫,以琴事主163-164

二、 宋亡之际:随以恭帝,三月北行164-165

三、 宋亡之后:北侍三宫,南归故国165-167

第二节 忧国之愤:宋亡前的文学取向167-171

一、 襄樊失陷,痛惜悲愤168-170

二、 贾相出师,无望之寄170-171

第三节 亡国之痛:宋亡时的文学取向171-181

一、 宋室投降,悲辱之至171-176

二、 元兵入杭,悲愤泪零176-179

三、 三宫北迁,惆怅惘然179-181

第四节 故国之情:宋亡后的文学取向181论文导读:
-210

一、 故国故君,斯须不忘181-183

二、 伴慰三宫,知命守义183-192

三、 慰勉文山,尽忠守节192-205

四、 南归故国,难言凄凉205-210

第六章 汪元量:元明清的接受与传播210-240
第一节 宋遗民对汪元量的接受210-222

一、 遗民之悲,亡国之恨210-212

二、 奉使出疆,宋亡诗史212-217

三、 忠贞义尽,卓荦不群217-219

四、 倾奏琴音,幽忧沉痛219-222

第二节 元代对汪元量的接受222-231

一、 一梦卅年,归隐湖山222-224

二、 亡国流落,沧海桑田224-228

三、 元记对汪元量的接受228-231

第三节 明代对汪元量的接受231-235

一、 陈谟对汪元量画的接受231-232

二、 明记对汪元量的接受232-234

三、 钱谦益对汪元量集的接受234-235

第四节 清代对汪元量的接受235-239

一、 李立本对汪元量画的接受235-236

二、 清人对汪元量事迹的考证236-239

结语239-240
第七章 谢枋得:最后殉葬者的人生挽歌240-275
第一节 谢枋得的生平行实240-246

一、 殿试被抑,壮志未酬240-242

二、 毁家纾难,起兵勤王242-244

三、 拒元征聘,大都殉国244-246

第二节 谢枋得北解作品析论246-258

一、 谢枋得北解的时代背景246-247

二、 谢枋得北解作品及思想内涵247-258

第三节 谢枋得拒聘殉节在当时的影响258-275

一、 送别:对叠山慷慨赴死的激励258-267

二、 祭悼:对叠山坚守大节的颂扬267-275

第八章 谢枋得:元明清的接受与传播275-303
第一节 元代对谢枋得的接受275-288

一、 谢枋得碑传的撰写275-278

二、 对谢枋得策问的接受278-284

三、 对谢枋得拒聘殉节的接受284-287

四、 对谢枋得文集的接受287-288

第二节 明代对谢枋得的接受288-298

一、 对谢枋得策问的接受289-290

二、 对《却聘书》的接受290-292

三、 对谢枋得文集的接受292-298

第三节 清代对谢枋得的接受298-301

一、 对谢枋得策问的接受298-299

二、 对谢枋得文集的接受299-301

结语301-303
附录303-320
附录 1:亡宋北解流人年表303-315
附录 2:家铉翁《则堂集》漏佚、隐佚、误收诗文考315-320
参考文献320-331
后记331-332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