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对于浅析以新批评视角中国现当代诗歌

最后更新时间:2024-04-1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9080 浏览:34245
论文导读:原本诡异阴冷的的草叶和鸟雀在这里却成为纯金熔出的被天蓝色墓石奉献出的生物,“在早晨伪装成细小的星星”。伪装,奉献这些词汇在此处呈现出了不同于其本义的含义,而是在文本这一温暖情绪的语境中有了新的富有张力的含义。反讽是新批评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概念,这一概念在古希腊悲剧中的含义是“佯装无知者,在对手面前说傻话却使
摘 要:英美新批评是20世纪西方极为重要的文学批评方法,特别是对诗歌分析领域。文本细读,“非个性论”,语境分析,悖论,反讽都是至今影响很大的常用文学批评概念。1930年代我国诗人,翻译家曹葆华将新批评引入中国,给中国文坛带来极大的,延续至今的影响。本文结合以艾略特,瑞恰慈为代表的英美新批评派的一些核心手法对我国现当代诗歌加以浅析。
关键词:英美新批评;艾略特;瑞恰慈;中国现当代诗歌
1005-5312(2013)05-0013-02
新批评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的英国,在40-50年代于美国达到繁盛时期,作为20世纪英美重要的文学批评流派,以瑞恰慈和艾略特为代表的新批评在当今的文学批评界仍具有至今仍有着深远作用和意义。
艾略特在其《传统于个人技巧》中鲜明阐述了他的“非个性论”,他认为文学批评应该从作家转向作品,从诗人转向诗歌本身,即立足于作品本身来分析作品,“非个性化“理论日后成为新批评的重要理论基石。与此同时,他提出了“客观对应物”概念,诗人的主观情感所寄托在客观的事物,情景,使得诗人主观的不可感知的情感,幻觉化为能为读者接受的可感之物。
与艾略特同时期的新批评派另一位代表人物瑞恰慈的的理论奠定了新批评对诗歌语言研究的方法论基础。他提出语境分析理论,并将其定义为新修辞学,对词语的功能进行详尽的探索,拒绝其他学科内容的介入。
新批评注重基于文本进行分析,反对将研究重点放在读者和作者上,是一种重视语义学研究的文学批评方法。新批评理念传入中国是20世纪30年代,当时的途径主要是学者讲习与演讲以及翻译与写作。1937年,翻译家,诗人曹葆华将自家翻译、发表的介绍西方诗学理论的一些论文结集为《现代诗论》,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其中收入了艾略特《传统与个人才能》等经典西方文学批评文章。①后来王佐良,艾可嘉也对艾略特作品以及新批评在中国的传播作出重要贡献。
20世纪中后期,中国的现代诗歌开始蓬勃发展。后期新月诗派大大打破了旧的格律诗的体式,勇于创新和实验,他们注重形式上的创新和发挥,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而现代诗派作品融化了中国古典诗与西方意象派。在这一时期中国文坛留下了许多优秀而不朽的作品。
这里我分析戴望舒的《我底记忆》。这首诗歌是戴望舒的代表作品,从文本来看,全诗意象丰富,读罢给读者一种孤独,凄凉的感受,将记忆化作一种的拟人化的存在。诗歌中出现的燃着的烟卷,破旧的粉盒,百合花的笔杆,喝了一半的酒瓶,颓垣的木霉等意象,这些都是作者情感的“客观对应物”,它们的组合构成了一种语境,一种氛围,使得属于作者个人的记忆和情感得以脱离了作者本身以一种全新的,具体可感的形态展现在读者面前,让读者感受到一种普遍的空虚,寂寞;整个一段看似是简单的取材于生活中的物体的简单组合,实际上却形成了一种内在的逻辑,看似朴实无华的陈述,而实际上却组合构成了一种奇特的语境,给人以惊奇感,形成了一种悖论。第三节诗歌对“我底记忆”本身作进一步描写,将记忆造访时的细密,绵长,喋喋不休又令人陷入其中难以自拔的情状作夸大陈述,描写得极为细致和具体。同时,将记忆的声音比喻成古老的故事,和谐的曲调有时还夹杂这眼泪和太息,这些比喻都赋予记忆这样事物以崭新的生命力,是只属于文本的对记忆的定义。全诗基于作者对记忆本身和个人情感经验,然而文本却将记忆组合成一种新的逻辑和语境。正如艾略特所说:诗歌是一种大量经验的集结,以及这种集结中产生的新事物。《我底记忆》便是关于记忆的经验构造了这样一个全新的语境和事物。同时,它是成功的,因为它作为诗歌激发了阅读者一种普遍的对于记忆的全新感受。
可见,现代派诗歌已经开始初步融合了西方意象派写作手法,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更加突破传统,给阅读者带来的感受也更加多元和新奇。
英美新批评在20世纪50年代曾一度达到鼎盛时期,然而60年代随着洛斯诺普弗思的《批评的解剖》发表,新批评开始便逐步走向了衰亡。加之后来“芝加哥学派”强调多摘自:毕业论文答辩流程www.7ctime.com
元批评,指责新批评的单调和片面,文学批评的视野更加广阔。新批评终于走向了没落。
而进入20世纪50-60年代后的中国当代文坛,我们看到了政治对文学的极大影响,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政治色彩浓厚。直到20世纪80年代,以顾城,北岛为代表的第二代诗人“朦胧诗派”诞,以及海子,于坚,韩东等为代表的第三代诗人出现了,他们的作品不仅是对当时政治抒情诗的极大冲击,更可以说是中国文坛的一次思想启蒙运动。
朦胧诗独具美感,这种美不是刻意地说明什么,而是一种美的意象的组合。顾城的《暮年》创作于1982年,是其朦胧诗中的一篇佳作。开篇两节描写内容均与死亡相关,然而却都有着明丽的色彩,温暖的氛围。第一节是对葬礼的描写,突破传统的对葬礼的阴郁描绘,诗人运用了阳光,温暖的回忆,以及注满土蜜的蜂巢等意象,营造了一个温暖的意境;而坟墓旁原本诡异阴冷的的草叶和鸟雀在这里却成为纯金熔出的被天蓝色墓石奉献出的生物,“在早晨伪装成细小的星星”。伪装,奉献这些词汇在此处呈现出了不同于其本义的含义,而是在文本这一温暖情绪的语境中有了新的富有张力的含义。反讽是新批评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概念,这一概念在古希腊悲剧中的含义是“佯装无知者,在对手面前说傻话却使得对手认输。”这首诗中这种由于语境对陈述语的歪曲构成了一种反讽,同时也给人以新奇感。三,四,五,六节是对一个人一生的回顾描写,新奇的意象和特殊的描法道尽了一个人生命中的亲情,爱情,劳动与战争的经历。这几段的描写可以说是极富张力的,给人以黑夜与白昼交替,岁月在流淌的直观感受,同时再一次以一种新奇的手法诠释着事物。如“你的新娘就是傍晚的花朵”“有一勺锡水,想变成月亮,在绝望中四散开来。”以及“直到凯旋的当啷一响,打翻了国会和菜盆”这些都是纯粹的文学的语言,将新婚时的温情,夜晚劳动中的疲惫与冷清展以及战争胜利时的辉煌现给读者,所用的描写都是文学的其他学科语言所难以替代和介入的。诗歌的最后一节,“阳光已经把你晒得很暖,像一只空了的鸟巢”与开头相对,太阳这一意象再一次出现,再一次照亮了坟墓,而开头“注满土蜜的蜂巢”和此处“一只空了的鸟巢”构成了一种张力描写,巢这个意象既呈现出其本来的形态,同时又作为一个躯体和生命走向死亡的象征。全诗将“暮年”这一词赋予了张力,题为“暮年”,内容却贯穿整个人生的多个重要阶段,即完整表达了其本义有赋予了“暮年”外延的含义。全诗围绕“暮年”营造出一个独特的意境,语言上极大地突破了传统的描写叙述方法,运用了种种新奇的意象,给读者带来带来极大的震撼力。每一位诗歌的读者都会产生出一种对人生和生命的敬畏与感怀。
中国当代诗歌中的朦胧派作品是中国当代文坛的一次启蒙,更是一股新鲜有益的潮流。
艾略特曾说:“诗人的本分是运用寻常的感情,并在这些寻常的感情中提炼诗歌,来表达实际情感中没有的感受。”运用新批评的方法分析可以发现,中国现当代诗歌的发展进程中,不乏能够引起读者一致性情感的优秀作品,它们所运用的新奇的意象,富有张力的写作手法,营造出的意境都是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进步和发展的表征。英美新批评在当今中国乃至整个国际文坛的文学批评界都是一种广泛运用的先进的批评方论文导读:法,在诗歌之批评研究进程中将扮演更重要的位置。参考文献:方珊.形式主义论.,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T.S艾略特.传统与个人才能.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年.张松健.艾略特在现代中国的传播:1923-1948.http:///xueshu/others/wenxue/200611/20061108003

1.htm.上一页12

法,在诗歌之批评研究进程中将扮演更重要的位置。
参考文献:
方珊.形式主义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
T.S艾略特.传统与个人才能[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年.
[3]张松健.艾略特在现代中国的传播:1923-1948.http:///xueshu/others/wenxue/200611/20061108003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