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分析群体微博传播:“弱联系”与群体智慧力量

最后更新时间:2024-02-1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9626 浏览:133278
论文导读:
【摘要】微博体现了第二代门户网的理念和特质,以个体及网络社群为中心,彰显个性化,强调个体信息和思想智慧的呈现、交流与平等交往;它发掘大众的智慧,体现了网络社会以人为核心的思想;微博等社交媒体改写了社会文化和传播观念,其对传播的革命性变革是自下而上和“去中心化”。这些都是中国微博得以崛起的主要原因。同时,在借鉴国外社交媒体经验的基础上所进行的中国特色的创新,对中国微博的勃兴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此外,微博还正在改变着社会关系,使原有的未受重视的社会“弱关系”的作用得以凸显,这种“弱关系”甚至还建立起了一种新型的信任关系。微博群体力量需要用合理的引导、宽松而有度的条件去孕育,以让它成为社会发展的正能量。
【关键词】微博;Web

2.0;分享弱关系

微博是一种最重要的社交网站,社交网站得以在21世纪到来的前几年就已经出现在美国,主要是第二代门户网Web2.0技术的运用。第二代门户网如今已经成为互联网的主流形态,它不只是技术上的升级换代,更是人类社会面貌和互联网思想体系的革新,它带来生产关系的变革,使生产力得到解放;它使信息传播充分个性化、自组织化;它达成了更广泛的信息共享。第二代门户网不仅是技术、软件、服务,更是一种理念:以个体及网络社群为中心,彰显个性化,强调信息和思想智慧的分享,提倡在网络社会里平等交往。它带来了以人为核心的时代,其重要体现就是利用网络来发掘大众的智慧;同时,它改变了社会关系,使原有的未受重视的社会“弱关系”的作用得以凸显。它目前最广受欢迎的形态是社交网站(Social Networking Site),如中国各大门户网建设的微博平台,是众多人可以使用的,又是可以个性化的网站。
微博何以在中国崛起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3年1月15日发布的《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微博用户规模为3.09亿,较2011年底增长了5873万,网民中的微博用户比例达到54.7%。手机微博用户规模达2.02亿,占所有微博用户的65.6%,接近总体人数三分之二。微博在中国迅速发展,在2012年媒体甚至纷纷以“微博大国的崛起”来描述其盛况。新浪微博、搜狐微博、腾讯微博、网易微博,还有饭否、嘀咕之类,以及人人网等社交网站,来势凶猛、发展快速,广受国际瞩目。2010年,美国《纽约时报》专文报道新浪等微博的蓬勃发展及其对社会带来的冲击;2012年伦敦奥运会期间,美国CNN在报道中甚至以“忘了Twitter吧,在中国是Weibo”为题,报道史上“最社交化”的奥运会在中国网络上的盛况。[3]新浪Weibo几乎成了西方语言中的一个外来词。
微博为何能在中国发展如此迅猛?其中国特色的创新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以新浪微博为例,该微博于2009年推出,2011年4月启用的weibo全拼国际域名,逐渐进入国际媒体。新浪微博初创时被认为是Twitter的翻版,之后进行了“中国特色的互联网创新”,具备了讨论组、虚拟会议和市场等社交网络功能,增添了类似于Foursquare的基于位置的服务(LBS)和即时通信工具,丰富的功能使得新浪微博成为较Twitter和Facebook更完善、更多样化的社交媒体平台。[4]新浪的微博源于:论文格式怎么写www.7ctime.com
API号称是完全开放的,任何开发组织或者个人,只需通过简单的注册信息填写,就可以完全使用这套API的所有功能,如图片、视频和音乐分享功能,用户可以发微博、传照片、加关注甚至搜索等,成为永不散会的新闻发布会、信息交互平台。新浪还推出了各种手机、浏览器终端。据研究,新浪逐渐把微博当作“核心战略”,并且在改变互联网行业的格局。[5]新浪微博的推广策略,是邀请明星和名人加入开设微型博客,并对他们进行实名认证。
除了技术带来的即时性、易操作性等特征外,主要还是社会性因素产生了重要影响。首先,微博是以个体为中心,同时兼具媒体功能的平台,这既填补了长期以来中国个体主义文化的缺失,又具备了传播条件相对更自由的组织化媒体的功能,它使网民个体有了发表话语和信息的空间。其次,它是民间信息源与舆论场的汇集地,改变了长期以来信息源与舆论场由控制的格局。它在中国开启了自下而上和“去中心化”的传播模式。论文导读:
再次,它是一个互动性、分享性很强的空间,民众在中国转型期社会急剧变革的不适应中,在这个空间抱团取暖、倾诉互助,通过互联网技术应用,网民建立了微博社会关系。
微博等社交媒体改写了社会文化和传播观念。其对传播的革命性变革是自下而上和“去中心化”。另外,中国人过去倾向于封闭自己,现在却在微博上开放自己,越来越多的人不介意提供自己各方面的信息,热衷于在社交网站上展示和分享自己的生活。
在微博蓬勃发展的同时,其他社交网站的用户却在流失,这些用户对微博的使用比例达到56.4%,并且其中约40%的用户表示自己使用微博的时间更长,反映出微博已经抢走了相当一部分其他类型的社交网站用户的使用时间。其他社交网站流失的用户中,近40%转向了使用微博。[6]与其他类型的社交网站相比,微博“人气”更高,即受关注度更高,“弱关系”的建立更容易。其他社交网站与Facebook形态和功能类似,基于用户的真实社交关系,从而为用户提供一个沟通、交流平台的社交网站,这些网站一般鼓励用户尽可能提供真实信息,如朋友网、人人网、开心网、搜狐白社会等。这些网站的用户多数是建立在“强关系”基础上的,而微博动辄成千上万、数十万上百万的粉丝群,主要是一种并非亲朋好友的“弱关系”,它在传播中有强大的吸引力,并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弱关系”成为网络社区的核心关系
有关“弱关系”的“弱连接威力理论”是美国斯坦福大学的马克·格兰诺维特(Mark Granovetter)教授所做的开创性研究。格兰诺维特在1974年的研究成果《获得一份工作》中发现,通过个人关系谋得工作的人占了他研究对象的56%,而且他们利用的个人关系大多数属于“弱关系”,超过83%的人是通过偶尔认识、难得见到的人找到工作的。在传统社会,每个人接触最频繁的是自己的亲人、同学、朋友、同事,这是一种十分稳定但传播范围有限的社会认知,是一种“强关系”(或“强连接”,Strong Ties)现象;同时,还存在另外一类更为广泛的社会关系、认识比较肤浅的社会关系,即所谓的“弱关系”(或“弱连接”,Weak Ties)。[7]源于:论文格式范例www.7ctim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