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述教学法现场教学法在《家装设计》课实践
最后更新时间:2023-06-26
作者:用户投稿
本站原创
点赞:17846
浏览:74650

论文导读:
摘 要:现场教学法是中职专业教学中比较有效的教学法之一,真实的实践环境、任务驱动的教学方式、团队合作的学习组织形式,真正实现了在“做中学”的职业教学理想,并试图通过让学生自主解决实践中的问题的方式,提升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能力,帮助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笔者通过自己的实践,在本文中以《家装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为例,呈现现场教学法在该课程中的实践及其创新之处。
关键词:现场教学法;家装设计;团队合作;综合能力
《家装设计》(以下简称“家装”是中职建筑装饰专业的重要课程。该课程在中职二年级开设,旨在让学生在就业前能够独立完成一个家装项目,对学生专业综合能力的要求较高。传统的《家装》课程内容主要以知识陈述为主,按知识规律进行排列,由室内设计概论、室内设计空间调整与布局、室内设计造型设计、室内色彩照明材料设计、室内陈设与配套设计、室内设计风格样式等内容组成。但是《家装》课程的特点决定了该课程的工具性和实践性,若教学只是脱离实践的理论知识的传授,那么学生将很难解决将来在岗位上碰到的真正问题。此外,中职生不擅长理论学习,因此传统的以教师分块讲授、学生分块学习为主的教学方式无形中增加了这门课程的难度。基于以上因素,本学期笔者尝试将《家装》课的课堂搬到现场,通过完成一个真实的设计项目,进行该课程的教学。
该课程的设计流程如下:
课程名称:《建筑模型操作室》专题学习
授课对象:建筑091班
授课时间:课堂讲授80课时
课程目标:
2.有选择地寻找适合自己的设计风格,领悟室内设计中优秀作品的精华,提高自身设计素养。
教学流程
这里所说的“现场”并不仅仅指施工现场,还包括根据公司特点布置的制图教室、教师模拟的投标现场、选购装修材料的材料市场。这些“现场”的设置为学生的实践提供真实的环境,让他们面对真实的问题,为就业做好准备。
从设计流程中可以看出,整个课程的现场教学课时基本达到了60个课时,占整个课程学时的四分之三。而其他的20个课内学时也均为对现场教学的指导以及设计图纸需共同讨论所需。在这个工程中,从企业实际工作流程为学生接受甲方或业主的设计委托,对现场进行勘查,了解甲方的设计意图,收集资料,进行初步方案设计,然后进行一次提案,与甲方沟通、交流,投标后接着的修改、完善初步方案设计,最后定案并绘制完整设计图纸,并安排施工。由此对该流程进行合理的教学处理,转化为可行的教学步骤,利用20课内课时及部分课外时间完成整个学习项目。
(1)接受任务,分组、分工。教师布置、讲解设计任务书,学生接受、分析、理解任务书,学生根据任务书要求,自由分组,分角色,分工。在此环节,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合理分工,对分组不完善的组进行适当的调配。
(2)现场参观。教师带队学生在周边的样板房中进行现场教学,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参观样板房、材料市场等。
(3)收集资料,确定风格,制定计划。学生通过图书馆、材料市场、实训场地、网络等多种渠道搜集、整理资料,讨论确定设计风格,制定工作计划。在此环节,教师应审核学生的工作计划是否合理,并指导学生根据所选设计风格整理资料,以提高学生的工作效率。
(4)讲解设计方案。每组讲解员上台讲解本组的草图方案,其他组给予修改意见,填写意见表,教师听完每组的方案后,给予鼓励,指出不足,提出修改意见最终选出优胜小组作为设计方与甲方合作。其它小组重新设置较色,依次安排为施工方与设计小组沟通协商,完成整个项目。
当然,作为第一轮尝试,笔者认为该课程设计有许多值得反思的地方,主要体现在对两个“有效”的思索上:如何进行有效的团队与个人评价;如何有效地利用资源,创设真实的实践环境。毕竟不是每学期学校都“恰巧”需要装修的。但无论如何,在这次实践中,笔者看到的是身处现场的学生们的热情,完成作品后的成就感,以及他们从其他参观者的赞扬中产生的自豪。这种学习的收获与快乐是从前在课堂教学中难 以获得的。
摘 要:现场教学法是中职专业教学中比较有效的教学法之一,真实的实践环境、任务驱动的教学方式、团队合作的学习组织形式,真正实现了在“做中学”的职业教学理想,并试图通过让学生自主解决实践中的问题的方式,提升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能力,帮助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笔者通过自己的实践,在本文中以《家装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为例,呈现现场教学法在该课程中的实践及其创新之处。
关键词:现场教学法;家装设计;团队合作;综合能力
《家装设计》(以下简称“家装”是中职建筑装饰专业的重要课程。该课程在中职二年级开设,旨在让学生在就业前能够独立完成一个家装项目,对学生专业综合能力的要求较高。传统的《家装》课程内容主要以知识陈述为主,按知识规律进行排列,由室内设计概论、室内设计空间调整与布局、室内设计造型设计、室内色彩照明材料设计、室内陈设与配套设计、室内设计风格样式等内容组成。但是《家装》课程的特点决定了该课程的工具性和实践性,若教学只是脱离实践的理论知识的传授,那么学生将很难解决将来在岗位上碰到的真正问题。此外,中职生不擅长理论学习,因此传统的以教师分块讲授、学生分块学习为主的教学方式无形中增加了这门课程的难度。基于以上因素,本学期笔者尝试将《家装》课的课堂搬到现场,通过完成一个真实的设计项目,进行该课程的教学。
一、现场教学法在《家装》课程中的作用
现场教学是一种教与学互动的模式,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是以行动为导向,以实际工作项目为载体,把专业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工作过程知识、劳动组织要素、职业素养规范等内容整合而成的、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在仿真工作情境中完成模拟现场工作,有效地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1.1 学生能够结合他们就业的岗位和工作的任务联系起来
现场教学就以学生自身的实践活动为主,亲身体验岗位实践,把纸上谈兵拉上战场,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紧迫感。为了跟上进度,他们要不断的学习知识去提升自己,从侧面上看到了在这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传统的教学,仅仅让学生跟着书本走,对于好学的学生来说,或许还会更激进点,但不能排除一部分自控能力不佳的学生,就只能维系着老师的这点知识。向家装设计这个学科,是随着社会的变化而不断的在更新各种材料的,光老师教授的一些资料完全弥补不了学生面对社会后而真正需要的一种主动学习的方式。1.2 给学生一个真实的环境易于知识的理解,技能的培养
《家装》课程应从室内设计真实的工作环境中获取,分离出较具代表性的工作项目,一改原课程以知识规律排序的教学内容,按实际工作内容推出《家装》教学内容,围绕一个个相对独立的方案设计工作项目,整合及综合运用各相关学科知识,由小到大、从易到难排列,重构《家装》课程。1.3 了解现场工作人员的职业素养:同时也能够提高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
由于《家装》课程是该专业中开放性、综合性最强的一门核心课程,也是最适合以项目教学法来教学的课程。其课程目标为提高学生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职业行动能力,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目标。二、《家装设计》“现场教学”课程的设计流程
本学期学校准备设计装修一个建筑模型操作时,笔者主动接下了任务,将其作为《家装》课本学期的教学项目。同时笔者根据现场教学及该课程的特点,对该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重组,教学进行革新,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该课程的设计流程如下:
课程名称:《建筑模型操作室》专题学习
授课对象:建筑091班
授课时间:课堂讲授80课时
课程目标:
1.论文导读:
感受各种装修风格,了解从室内设计到施工工艺的全过程。2.有选择地寻找适合自己的设计风格,领悟室内设计中优秀作品的精华,提高自身设计素养。
3.培养学生收集家装建材资料的习惯。
4.探究各种户型功能在设计风格中体现的地位和作用。
5.提高专业学习素养,提升设计创新能力。
学习方法:讨论与探究相结合,书面表达与实践体验相结合,系统学习与分散研究相结合。教学流程
三、“现场教学”法在《家装》课运用中的创新
3.1 实现了教学内容的重构
适当降低了难度,关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符合中职学生的学习规律。更重要的是,这样的课程设计体现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对于建筑装饰专业高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在实习之前必须有这样一个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训练机会,这对他们合作能力、团队意识等职业素养的养成也有着积极的作用。3.2 将“教学”转化为“学习”
传统的教学以教师教为主,本该立于主体地位的“学”反而成为“其次”。笔者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发现,在现场教学中,学生团队研究、学习的力量远远超过了教师单纯地教。因此,笔者认为将“教学”转化为“学习”是一种教学理念的全方位转变。在此过程中,教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帮助者和督促者。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制定学习任务和目标,提供必要的知识帮助,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平台——现场,以及对学习任务达成度进行检测。学生则通过团队学习、研究,在实践中掌握技能。3.3 扩大了“现场”的摘自:毕业论文 格式www.7ctime.com
范畴这里所说的“现场”并不仅仅指施工现场,还包括根据公司特点布置的制图教室、教师模拟的投标现场、选购装修材料的材料市场。这些“现场”的设置为学生的实践提供真实的环境,让他们面对真实的问题,为就业做好准备。
从设计流程中可以看出,整个课程的现场教学课时基本达到了60个课时,占整个课程学时的四分之三。而其他的20个课内学时也均为对现场教学的指导以及设计图纸需共同讨论所需。在这个工程中,从企业实际工作流程为学生接受甲方或业主的设计委托,对现场进行勘查,了解甲方的设计意图,收集资料,进行初步方案设计,然后进行一次提案,与甲方沟通、交流,投标后接着的修改、完善初步方案设计,最后定案并绘制完整设计图纸,并安排施工。由此对该流程进行合理的教学处理,转化为可行的教学步骤,利用20课内课时及部分课外时间完成整个学习项目。
3.4 团队合作的组织形式
整个班级学生为20位,分别分组为5人一组的四小组。由一开始的方案竞标开始,四组学生共同设计竞标此个模型室的设计方案,最终由优胜的小组接任管理整个设计的所有图纸。而其他小组的身份进行转化为木工小组、油漆小组、装饰采购小组。通过施工的过程,各个小组进入到自己选派的小组中进行完成各自相应的项目。每一个环节中,参与的小组作为主力,其他小组成员在旁监督检查项目质量,依次完成各个小组的施工任务。(1)接受任务,分组、分工。教师布置、讲解设计任务书,学生接受、分析、理解任务书,学生根据任务书要求,自由分组,分角色,分工。在此环节,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合理分工,对分组不完善的组进行适当的调配。
(2)现场参观。教师带队学生在周边的样板房中进行现场教学,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参观样板房、材料市场等。
(3)收集资料,确定风格,制定计划。学生通过图书馆、材料市场、实训场地、网络等多种渠道搜集、整理资料,讨论确定设计风格,制定工作计划。在此环节,教师应审核学生的工作计划是否合理,并指导学生根据所选设计风格整理资料,以提高学生的工作效率。
(4)讲解设计方案。每组讲解员上台讲解本组的草图方案,其他组给予修改意见,填写意见表,教师听完每组的方案后,给予鼓励,指出不足,提出修改意见最终选出优胜小组作为设计方与甲方合作。其它小组重新设置较色,依次安排为施工方与设计小组沟通协商,完成整个项目。
当然,作为第一轮尝试,笔者认为该课程设计有许多值得反思的地方,主要体现在对两个“有效”的思索上:如何进行有效的团队与个人评价;如何有效地利用资源,创设真实的实践环境。毕竟不是每学期学校都“恰巧”需要装修的。但无论如何,在这次实践中,笔者看到的是身处现场的学生们的热情,完成作品后的成就感,以及他们从其他参观者的赞扬中产生的自豪。这种学习的收获与快乐是从前在课堂教学中难 以获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