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浅析中学语文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最后更新时间:2023-12-2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7274 浏览:121303
论文导读:
摘 要: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在中学语文实际教学中如何能渗透德育教育是我们的研究课题之一,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注意调动学生的情感,挖掘德育的因素,激发学生道德情感,从而渗透道德教育,提高觉悟。
关键词:中学语文;新课标;德育教育
教育不仅传递知识,培养人的素质,也要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品德的教育,决不是政治这门学科就能办到的,它必须是各学科的综合教育。而语文学科中德育的渗透那更是必不可少。因此语文教师应抓住课本中好的素材,时时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中学语文课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有着便利的条例。
第一,政治课则会直接告诉你什么是错,什么是对,什么是丑,什么是美,什么是恶,什么是善,而语文课就不同于政治课,语文课对学生的品德教育是间接的,是让学生通过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品味,去体会错与对、恶与善、丑与美,对学生进行的是潜移默化的无声的教育,这种影响是长久的,能伴随人的一生,这是其它学科达不到的。
第二,语文学科自身也具有它的特点,对学生的品德教育也是不容忽视的,语文课文中的记叙、抒情、描写。议论性的语言以及小说中的正面形象、反面形象等,都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好素材,语文可以通过曲折的故事、美丽的传说、优美的语言,激发学生对美好事物的向往,所以说语文课本中的品德教育形象生动,富有变化,学生容易接受,从而避免了单一枯燥乏味的道理说教。让学生在潜意识中受到了美的启迪。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就应该让学生在朗读课文、听故事、写作的过程中,时时的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让学生无形中得到美的熏陶。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学习具有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这就决定了语文教学要“注重情感体验”,既要使学生理解主要内容,领会词句意思,领悟作者表达方法,也要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德育教育,并使两者互相渗透,相得益彰。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呢?

一、了解背景,激发情感,渗透德育教育

叶圣陶《语文论》中说道:“读古书阅读它而要得到真切了解,必须明了古人所处的环境和抱负。”因人的所作所为是在一定时空和具体历史条件下进行的,如果没有具体历史地看问题,就难以看出人物的优秀品质,那么也就难以从人物形象中受到教育和启发。
如:《詹天佑》中第四自然段的第一句话是:“詹天佑不怕困难,也不怕嘲笑,毅然接受了任务。”要想知道他为什么这样做,就应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当时中国正处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清王朝面临全面崩溃,帝国主义列强肆意瓜分中国,再加上清朝政府的黑暗学位论文参考文献格式www.7ctime.com
统治,中国的科学技术十分落后,发展十分困难。就在社会背景复杂,自然环境恶劣的情况下,詹天佑毫不犹豫地接受任务。这种为国为民甘心担风险的杰出的爱国精神,学生就自然而然领悟到了,油然产生对帝国主义侵略的仇恨,对詹天佑爱国的伟大形象的崇敬之情,从而产生教育感染作用。

二、品味情感,渗透德育教育

以情施教,要求教师在以振奋的情绪,高尚的情操感染学生,陶冶其情感的同时,也要情感化地处理教学内容,从而积极影响学生,充分发挥情感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作用。
教师要把握德育大纲,熟练《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明白各学段各年级的德育任务,理清各段各级语文教材中的德育因素,从宏观上具备驾驭语文教材德育因素的能力,才能在课堂四十五分钟里进行渗透。老师备课时要多角度思考,在备教材的同时要备德育目标,根据课文实际寻找二者渗透的最佳结合点。这个结合点可能是开篇导语,通过导语使学生具备理解课文的感情基础,使教学事半功倍。有的文章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的经历有特定的历史因素,它们也是很好的德育素材,要让学生了解。美国教育家爱默生说:“一个感人的故事可以影响一个人的一生,一种哲理的智慧可以改变千万人的命运。”我们也要通过故事情节教育学生。如学习《登上地球之颠》这篇课文时,中国登山健儿们书写世界登山史的新记录的故事,正是教师向学生进行意志品质、团结合作和自我牺牲精神教育的好时机。文学作品中的任物形象也有很好的品德示范作用;都德《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就是一个爱国主义好榜样;《音乐巨人贝多芬》能激发学生追求自己的理想,与苦难和困难作不屈不挠的斗争。对于有的文章,可在分析教材这一环节论文导读:过典型形象来促进的,因此,我们应凭借文字挖掘其形象的深层——形象的灵魂,来使学生从中受到感染,达到受教育的目的。如学习《同志的信任》时,首先引导学生读课文,感受鲁迅的任务形象。“白色恐怖”严重,环境极其险恶,而鲁迅先生却完成了同志的嘱咐,足见先生对革命事业的忠诚,也足见方志敏同志具有“革命的眼力”。当学生
诱导学生去发现真知,感悟其中的人生哲理和道德规范。如:《俭以养德》这样的议论文,只要把文章分析透了,学生就明白了节俭的意义,德育教育就渗透在里面了。还有一些说明文,如《中国石拱桥》,学习时教师可以问问,中国石拱桥历史如此悠久,结构如此坚固,说明了什么?自然就激起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总之,中学语文教材中可作为德育教育素材的内容比比皆是,教师只要善于抓住时机,完全可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实现“文与道”的统一与共进。

三、深化情感,渗透德育教育

道德情感的产生和发展,在语文教学中一般主要是通过典型形象来促进的,因此,我们应凭借文字挖掘其形象的深层——形象的灵魂,来使学生从中受到感染,达到受教育的目的。
如学习《同志的信任》时,首先引导学生读课文,感受鲁迅的任务形象。“白色恐怖”严重,环境极其险恶,而鲁迅先生却完成了同志的嘱咐,足见先生对革命事业的忠诚,也足见方志敏同志具有“革命的眼力”。当学生理解了人物形象后,再引导挖掘深层,他为什么会有这样表现?人物的外表是受人物内心支配的。是什么力量使他面对严重局势,不顾个人安危,这是由于他坚定的信念和对事业必胜的信心。当学生理解了人物的内心后。自然而然的对书中的人物产生敬意,从而使学生认识到树立好的品德的重要性,注意今后良好品德的培养形成。
马克思曾说:“、热情是人们强烈追求自己对象的本质力量。”小学生是富有热情的,他们的感情最真挚,最容易受到感染和熏陶。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注意调动学生的情感,挖掘德育的因素,激发学生道德情感,从而渗透道德教育,提高觉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