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阐述诗话近代报刊诗话中妇女形象重塑与复归

最后更新时间:2024-04-0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4493 浏览:108700
论文导读:

近代以来, 随着女性意识的崛起和妇女地位的相对提高, 闺秀诗人的创作和相关事迹也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在此之际, 女学报和女子学堂等的相继出现。据统计, 1902-1912年间, 全国各地陆续出版的女子报就有四十种之多。这无疑对女性意识的觉醒起到了有力推动作用; 女学堂的出现则对女性知识水平和自身地位的提高, 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如1909年, 《东方杂志》就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其云:
湖北女学堂前奉京师女子师范学堂咨调优等女生, 有二十名考取入都, 鄂督陈小帅亲往送行。中有金琼仙者赋五律二章留别小帅, 揽之击节叹赏。其二云: “招士黄金馆, 于今到秀娥。宫中有尧舜, 海外少风波。报国从今始, 知书自古多。临歧采芳菊, 一为使君歌。”
可见这些知识女性开始真正从“三从四德”传统礼教束缚中解脱出来, 成为社会建设的积极参与者。正因如此, 许多知识女性像秋瑾、吕碧城姐妹等的创作也受到很大关注。如当吕碧城旅津时, 其才华偶然被英敛之发现, 英氏便如获至宝, 并极力邀请二十二岁的吕碧城为《大公报》撰述, 这在当时是破天荒的事情。英敛之在《跋吕氏三姐妹集》中更是极力褒扬道:
吕氏三姐妹承渊源家学, 值过渡时代, 擅旧词华, 具新理想, 为吾国女学之先导, 吾国女界之标的。循华求实, 由筌得鱼, 未始影响于社会, 未始非民群进化之一阶, 此则予刊行是集之微意也。”[3]
这些新时代的女性既有旧文学才华又具新的思想, 成为当时女性群体的领军人物。民国成立后, 近代知识女性又开始自觉地对所属群体进行自我探究, 以张扬女性意识。如1916年刘墭女士曾对中国各省妇女进行深入考察, 并总结出不同地域的不同女性特点。她总结道:
直隶(烈)、山东(纯)、山西(俭)、河南(厚)、江苏(文源于:论文致谢范文www.7ctime.com
)、安徽(劲)、江西(谨)、浙江(侠)、福建(健)、湖北(敏)、湖南(勤)……以零陵以南, 妇女皆天足, 虽地近苗徭而有劳动神圣之风。甘肃(朴)、四川(智)、广东(聪)、广西(秀)、贵州(勇)、云南(明)、奉天(奋)、吉林(慧)、黑龙江(雄)、蒙古(忠)、新疆(亲)、西藏(乐)。[4]
这种对自身群体优点的探求, 无疑会对女性群体形象的提高产生较大影响。随着近代报刊事业的发展, 像《眉语》《女子世界》《女子杂志》《妇女时报》《妇女杂志》《香艳杂志》《中华妇女界》等专门女性刊物的出现, 也极大刺激了女性的创作热情, 并促进了世人对女性创作的进一步重视, 使得女性才华逐渐得到更多肯定的声音, 这对闺秀诗歌的进一步发展也创造了非常有利的条件。如《一虱室诗话》曾指出:
“女子无才便是德”, 平生最厌闻此语。男女同是人也, 天生男女, “一阴一阳, 谓之道也。”男女一般平等, 何才于男, 而不才于女耶?世俗狃于恶说, 生女不令识字, 以为伤造物之和。于是, 世界闺秀冥冥懵懵, 欲求一二能诗者, 几如凤毛麟角。[5]
正是在这种意识的支配下, 许多开明文人多以欣赏的姿态来对待女性才华, 这对其创作的保存和弘扬是大有裨益的。像南社成员中, 女诗人就占六十多名, 像吕碧城、徐自华、张默君等更是被柳亚子盛赞为“足以当女诗人之名而无愧”。[6]1878正是在这种思潮的影响下, 闺秀诗话的创作也出现了一个小高峰。据笔者统计, 自1911-1919年间, 近代报刊就出现了像《名闺诗话》《婉娈诗话》《妇人诗话》《绾春楼诗话》《绿蘼芜馆诗话》《古今闺阁诗话》等近四十种闺秀诗话作品。在此类报刊诗话中, 既有男性诗人的创作, 也有女性诗人的创作, 其共同推动着近代知识阶层对女性创作的重视。
当然我们也不可否认, 这种对女才华的弘扬还只是停留在少数开明文士和知识女性中, 并没有引起大多数男权阶层的认可。如以革命著称的近代学者章炳麟竟然对生女蕴莱的殉夫行为以支持和推动, 足见妇女解放远比想象的困难; 而且多数女性自身对这种宣传也并不甚热情, 秋瑾“知音寥寥”[7]的感叹则真实反映出进步知识女性在当时的生存现状。因而, 这种对女性群体及创作的重视也是在一定限度和范围内开展的。无论如何, 这种思想和女性意识已开始逐渐为社会所认知, 也使得近代报刊诗话中的妇女形象产成了重塑和复论文导读:厉禁,甚非女界前途之福也。然泾清渭浊,各循其流;贞节淫娃,亦复不少,安得一笔抹杀?谓女子之诗悉系“月上柳梢”之词,而无激昂慷慨之调乎?爰集有明及前清闺阁之诗,择其光明磊落,名贵不凡者,以供绣阁才媛之讽诵、浏览。从上可见作者重视诗歌的教化,尤其重女性的贞节德行,并对“光明磊落,名贵不凡”的女性诗人以
归的矛盾统一性现象。

二十世纪初叶, 正值新旧文明交替之际。在这种多元化文明的时代中, 近代报刊一方面有意提倡女权, 另一方面也把提倡女权与民族革命结合起来。丁初我在创办《女子世界》杂志时, 就开宗明义地指出: 女子者, 国民之母也。欲新中国, 必新女子; 欲强中国, 必强女子; 欲文明中国, 必先文明我女子; 欲普救我中国, 必先普救我女子!……自女权不昌, 而后民权堕落, 国权沦丧, 四千万方里、四百兆同胞乃有今日。絮果兰因, 可按而迹也。则吾今日为中国计, 舍振兴女学、提倡女权外, 其何以哉?[8]
他把女权的兴衰与民权的命运联系起来, 从而大声疾呼振兴女学, 这对知识女性及其形象的塑造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出于市场和报刊文学的双重需求, 报刊诗话一个重要的命题即是保存和弘扬女性创作, 像《玉台诗话》《桐荫丽话》《绾春楼诗话》等作品都以此为主要目的。如《女艺文志》所云:
昔者班固撰《汉书》, 仿刘氏《七略》, 而述《艺文志》遗文, 往往籍获以不坠; 或书虽佚而尚存, 后儒足资考订, 厥功甚多。然古今女子, 著述芬芳; 虽练经注史, 百无一二, 而诗文词章, 亦足昭垂来祀, 惜无人集而志之。其目不存, 其书亦湮, 滋可恫矣!虽然自班书以后, 史册煌煌, 而艺文有志者, 不过数代, 阙者尚多, 矧女子之作乎!窃不自揆, 博考古今, 裒为一志。[9]
从中可见作者保存和弘扬古代闺秀创作的苦心, 当然这也与《妇女杂志》有感于“惟女学之荒落”(《妇女杂志》发刊词), 而力图以此来振兴女学的目的密切相关。此外, 《绿施阁诗话》也宣称: “女界诸姐妹亦怵于国事之日蹙, 世道之日微, 思有以扶持之。”[10]体现出近代知识女性的强烈心声。摘自:本科毕业论文结论www.7ctime.com
从中可见吕碧城也极力主张“父母主婚”, 并以“少年无学问、无知识之男女”来告诫主张婚姻自由的男女青年。这种近代女性的自觉的回归使得报刊闺秀诗话在大力提倡妇女解放的同时, 又表现出对女权意识的反叛。此时, 近代报刊诗话中关于妇女形象的重新复归, 正是这一思想潮流的诗性反映。
总体而言, 在1916年前后, 报刊诗话已经非常重视对传统妇德的弘扬。值得注意的是, 部分报刊诗话在重视女性创作的同时, 也常带有恐惧和压制心理。因而, 它们也通过有意宣扬传统妇教观来规范女性德行, 试图将其限定在特定框架下, 表现出摇摆和反覆的矛盾心理。《苍崖室诗话》曾直言:
吾国文字, 冠绝寰球。香闺淑媛、绣阁名姝擅妙挥毫, 雅解吟哦者, 代不乏人。惟叶韵拈题, 寻章摘句, 恒多风流旖旎之作, 难免华而不实之讥, 如宋之朱淑贞、李易安辈, 率皆目为有才无德, 几至悬为厉禁, 甚非女界前途之福也。然泾清渭浊, 各循其流; 贞节淫娃, 亦复不少, 安得一笔抹杀?谓女子之诗悉系“月上柳梢”之词, 而无激昂慷慨之调乎?爰集有明及前清闺阁之诗, 择其光明磊落, 名贵不凡者, 以供绣阁才媛之讽诵、浏览。[19]
从上可见作者重视诗歌的教化, 尤其重女性的贞节德行, 并对“光明磊落, 名贵不凡”的女性诗人以充分尊重。因而这部诗话对守节六十余年的贞女摘自:学术论文翻译www.7ctime.com
刘夫人, 丈夫死后“刮双耳自誓”的邓铃女士, 庚申之变殉难的闺秀诗人方孟式等八位贞节烈女以很高称赞, 并录其诗以示崇扬, 以期有益于世道人心, 这是《苍崖室诗话》的出发点和目的, 也是近代报刊闺秀诗话的共通创作倾向之一。
如前所述, 《今妇人集》重视在保存和弘扬近代知识女性及其创作, 但它同时也在大力的宣扬从古代延续下来的女性德烈观, 并力图通过闺秀诗话的刊载表达出对传统文化规范回归的呼唤, 以诱导她们不要对男权社会形成严重挑战, 表现出男性文人明显的矛盾和不安心态。像“何爱文”条所云:
何爱文字景秋, 江苏金山县之五区头乡人。事父、事继母、事祖母能曲尽孝道, 曾肄业景贤、钦明二女校, 行冠侪辈, 以父母多病不能尽竟其业而去。民国二年三月, 其父病剧, 药石无效。中夜, 彷徨背人刮股肉和药以进, 终不能愈, 积哀成毁, 至于十月二而卒, 吾友姚光为之作传。[20]
作者对近代分妇女何爱文“刮股肉和药”的行为表示赞许之情, 并为论文导读:
之辑入《今妇人集》。可见当时大部分女性对旧道德的潜移默化还是相当自觉, 而男性文人也对于这种自残行为相当认可, 并视为孝道的充分表率。姚光在《何爱文传》中也旌扬道: “圣人设教, 一本《中庸》, 然过情而出于正, 岂不尤贤哉!况观女士行修于家, 又岂激发于一时者所能者哉!”[21]58他对近代女性的态度仍在传统一途, 因这种自残行为更能体现出圣人所设立的思路, 所以显得“尤贤”。此外, 《今妇人集》对章蕴莱殉夫行为的记载也有此意。作者一方面对章氏女“抑郁结于中, 时事刺激于内”的生存状况而导致她“燕处悠然, 以死为乐”的悲剧深表同情, 另一方面又对她杀身成仁的殉夫行为表示赞叹, “志气尤可哀”, 并附章炳麟为其女所作的传文, 意表彰这种舍生取义的悲壮行为。从中也可见作者对这种悲剧的矛盾心态。
此外, 《女艺文志》的创作也是如此, 它在保存和弘扬古代闺秀创作之际, 则首列班昭《女戒》以为教化; 《名闺诗话》在赞叹女性诗人才情的同时也把早慧与薄命联系起来, 或多或少传递出“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正统文人观念。他如《苎萝诗话》通过胡净鬘、陈道蕴、戴玉萼、陈昭华等二十多位乡邦闺秀诗人其人其事的记录, 来巩固传统的女性德烈观, 并以此为基础来唤起世人对女性创作的重视; 《铜琶铁笛斋诗话》通过摘录为殉夫殒命的贞女张春旸、吕银姑、刘珠及所适非偶郁郁而终的薄命女子薛小英等人的诗作, 表达出对诗歌教化作用的重视; 《醉月楼诗话》也对贞女节烈行为以同情和赞扬, 并因其人而传其诗, 表现出较为复杂的人文关怀。
这种对妇女形象的复归书写, 在女性创作的诗话中更具有典型性。鬓荭女史《桐荫丽话》在赞美近代知识女性如袁庆曾、钱希令、姚吉仙等人的才情时, 也通过几首绝命诗叙述了王贞女、周凤姑等闺秀女子为贞节操守而不惜殉难的事迹。值得注意的是, 这种对女性自残行为的旌扬不仅是社会对妇女道德传统的要求, 也是女性自觉追求的结果。正如闺秀诗人刘汝藻所云: “闺阁诗性情为上, 音节次之, 才华又次之。”[22]4517充分表明了女性群体对自身行为的思考, 体现出传统闺秀诗话的“原生态”特点。他如《两株红梅室闺秀诗话》也通过张藻、张凌仙、申屠氏等女性的其人其事在有意无意的传递着作为处在“三从四德”之内的贤妻良母形象, 并把德才兼备当作闺秀诗人的理想性典范。《评兰室诗话》也通过咏女学生夜游花园之诗, 对近代女性以自由之名行放浪之实的问题提出劝诫, 受到较为明显的时代思潮影响。

近代报刊诗话中妇女形象的重塑与回归是近代诗学的社会反映, 自有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内容。第一, 近代报刊诗话中妇女形象的重塑与回归是近代社会思潮影响的结果。近代社会文明是一个多元化的状态, 保守的、维新的、革命的文学交相杂糅, 呈现出争鸣之势。虽然在民国前期的社会文明在维新与革命的浪潮中, 不断推动着国人放眼世界的绝决眼光, 但随着民国的建立, 复古的思潮开始重新占领文化市场。
在辛亥革命之前, 大部分知识分子对革命抱有极大希望, 他们天真地认为只要革命成功了, 所有的问题都会得到彻底解决, 似乎“革命”成为了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但民国建立之后, 社会问题不但没有解决, 反而每况愈下。不但如此, 由于革命对旧社会制度冲击所带来的各种矛盾与问题并没有因此而消除, 反而因为革命的“胜利”而变得恶化起来。李泽厚先生曾指出: “辛亥革命使政权的实质并无改变, 却由于甩掉一个作为权力象征的清朝皇帝, 反而造成了公开的军阀割据, 内战不已, 人民的生命和权力连起码的保障也没有, 现实走到原来理想的反面。”[23]307在失望和厌倦之余, 传统儒家文化又被重新提上新的道德规范日程, 并带来了传统文化的回归思潮。近代国粹主义思潮的出现, 正是由于文化的产生而大行其道的。这种保存国粹的努力, 乃是中国文化自我更新的最后尝试, 在中国文化史上有着特殊的意义。提倡“诗界革命”的梁启超后来也承认: “正惟倾心新学、新政, 而愈感旧道德之可贵; 亦正惟实践旧道德, 而愈感新学、新政之不容已。”[24]68引进西方进化论的严复后来也认为: “中国目前危难, 全由人心之非, 而异日一线命根, 仍是数千年来先王教化之泽。”[25]678把复古当做唯一救命稻草了。这种矛盾心态不但造成了近代文论文导读:学的双重性质,也进一步刺激了文学思潮的复古潮流。正因如此,报刊诗话中妇女形象的塑造出现了明显的重塑与复归拉锯战,并为报刊诗话的发展带来了新的诗学气象。中专毕业论文www.7ctime.com上一页1234
学的双重性质, 也进一步刺激了文学思潮的复古潮流。正因如此, 报刊诗话中妇女形象的塑造出现了明显的重塑与复归拉锯战, 并为报刊诗话的发展带来了新的诗学气象。中专毕业论文www.7ctim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