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探索浅析我国钢铁企业信息化目前状况与有着理由题目

最后更新时间:2024-04-0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7920 浏览:24837
论文导读:管理体系逐步确立,企业最高决策层逐渐领衔信息化,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平得到提高;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网络信息安全防范意识增强;信息产业队伍逐渐强大,系统集成与维护、软件设计能力不断增强,自主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能力在信息化建设中得到提高;管理信息化建设不断深化;生产过程自动化建设快速发展
摘 要 我国钢铁企业对信息化的探索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20世纪末已开发出30余个实验系统,不少系统在局部业务中发挥了一定作用。但由于当时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这些系统拘泥于当时的管理模式,缺乏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多数IT系统与钢铁企业生产经营的核心业务有隔膜,所以作为整体系统留用的不多。新世纪以来,党提出了关于信息化的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从“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现代化,实现跨越式发展”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等都为钢铁工业信息化建设指明了方向,中国钢铁工业的信息化在新世纪拉开了序幕。
关键词 信息化;实施;人才
近年来,我国钢铁企业在总结国内外先进钢铁企业信息化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善于学习、敢于创新、勇于创造,突破性地解决了产销一体、管控衔接等重大关键性技术难题,一批体现自主创新的信息化工程涌现。钢铁企业的发展战略中开始纳入信息化内容,信息化的目标、方针、内容、任务、技术路线逐渐明晰,企业信息化的管理体系逐步确立,企业最高决策层逐渐领衔信息化,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平得到提高;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网络信息安全防范意识增强;信息产业队伍逐渐强大,系统集成与维护、软件设计能力不断增强,自主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能力在信息化建设中得到提高;管理信息化建设不断深化;生产过程自动化建设快速发展,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生产经营管理各个层面;信息化为推进钢铁企业实现精细化管理、优化业务流程提供了手段和平台,生产过程自动化为实现柔性制造、敏捷生产提供了条件。在钢铁企业信息化过程中,伴随着管理创新、技术创新、体制创新,造就了一批兼具管理与技术的复合型人才。随着国际国内环境的巨大变化,增强我国钢铁行业信息化环境下的工业竞争能力成为当前钢铁行业亟须自行探索和实践的迫切任务。

一、我国钢铁企业信息化发展状况

我国钢铁企业信息化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末,最初的系统只能够实现按原有的人工作业流程进行电子记账。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部分大型钢铁企业开始重点发展基础自动化,同时开始较大规模地建设计算机应用系统。到2000年末,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中用于生产经营管理的计算机设备达38400多台套,建成的计算机应用系统达4200多个。但当时的计算机系统主要为应用系统,仅能够满足个别环节的需求,而不是用于整个企业经营管理与生产控制的集成系统,层次较低,处于管理信息化的初级阶段。
自1998年宝钢率先建成产销一体化系统投入使用后,国内大多数钢铁企业开始意识到信息化的意义。进入2000年后,武钢、鞍钢、首钢、马钢、济钢等一批重点钢铁企业启动实施信息化项目并很快投入使用,掀起了我国钢铁企业的信息化浪潮。目前,我国全部大型钢铁企业都已完成信息化阶段性目标,并在持续推进信息化项目在全企业的应用,而一部分中小钢铁企业也已完成或正在实施不同阶段的信息化项目。总体来看,我国钢铁企业信息化目标明确,应用深入,效益显著,同时实施过程逐步规范,实施范围不断扩大。钢铁企业信息化整体情况较好,走在了各行业的前列。而且信息化外部环境也发展良好,形成了较为成熟的信息化市场。这些成就为我国钢铁企业信息化的持续推进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我国钢铁企业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1.信息化缺乏整体规划

钢铁企业信息化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然而信息化浪潮的快速袭来,使得部分钢铁企业为赶潮流不落后于其他企业而仓促上马信息化项目,导致其信息化建设缺乏必要的深入调研,对自身情况、需求以及信息化缺乏深入客观的认识,尤其是在信息化建设与企业发展战略及提高企业效益相结合方面严重不足,致使其信息化项目的整体规划不合理。

2.全员参与不到位

钢铁企业信息化涉及企业的管理、生产、工艺、技术、装备、人员等各个方面,涉及面广,参与人员多,而其推进阻力也非常大。对此企业提出“一把手”工程,即通过自上而下各层领导的重视与参与,积极配合信息化项目小组推进信息化建设。但是仅有各层领导是不够的,会造成调研不够深入、问题研究不透彻,需求无法得到切实满足等问题,更重要的是没有各生产、管理及支撑部门的全员参与会造成信息化建设推进不力,系统上线后应用效果不佳甚至影响企业的生产发展,出现倒退等严重后果。

3.信息化实论文导读:

施路线选择难
我国钢铁企业信息化设施路线通常为两种:一种是以宝钢、武钢、鞍钢等为代表,采取自主开发模式;另一种是以济钢、承钢、杭钢、首钢等为代表,采取套装软件模式。前者应用效果好,但是对钢铁企业本身要求非常高,其投资大、周期长,并且需要专门的技术队伍负责开发实施。后者投资相对较小、周期短,有成熟产品可以选择,但是适应性差,无法满足特殊需要,且对实施人员要求高。这两条路线是我国钢铁企业信息化所面临的选择难题。

4.信息化人才易流失

进入2000年后,伴随着我国钢铁企业信息化浪潮的到来,钢铁企业进入了信息化建设知识与经验从零开始、迅速学习与积累的过程。钢铁企业的信息化所涉及的组织、业务、技术复杂程度相当高,内容极为丰富,同时,不同钢铁企业的信息化因其需求不同而各具特色,造成其信息化建设对于人力资源的要求极高,一方面需要专门的复合型人才作为信息化骨干力量,另一方面也要求钢铁企业的全体人员参与信息化建设,从思想认识源于:硕士毕业论文www.7ctime.com
到知识体系进行转变。由于大量钢铁企业信息化项目的实施,对信息化专业人才的需求迅速增加,而由于前期积累不足,造成了人才的短期缺乏。此时,有钢铁企业信息化实施经验的人员,尤其是在钢铁企业参与实施信息化建设的骨干人员,成为了包括钢铁企业、软件提供商、咨询公司、信息化实施商等众多单位争相挖掘的重要人力资源。由此也使得该领域人才流动性非常大,尤其是在钢铁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的不同阶段之间,人才流失严重威胁着信息化建设的顺利推进。
作者简介:郭自翔(1984—),男,湖北武汉人,湖北工业大学硕士研究生,现任武钢自动化有限公司班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