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关于水浒传《水浒传》悲剧性结局引发深思封面

最后更新时间:2024-02-2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5039 浏览:12218
论文导读:
摘 要:《水浒传》作为一部悲剧性作品,其悲剧性结局令人惋惜,发人深思。本文主要围绕导致悲剧性结局的“招安”这一重要事件,着重分析导致“招安”的原因,即内部环境。
关键词:水浒;招安;环境
1003-2851(2013)-02-0207-01
《水浒传》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也是中国古典小说中反映封建社会农民起义的伟大现实主义巨著,在我国古代长篇小说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水浒传》以历史和传说中的北宋末年宋江起义故事为基本素材,经过作者的艺术加工和创作,描写了一场农民起义由发生、发展到失败的全过程。小说源于高俅发迹,残害忠良,于是各路英雄纷纷揭竿而起,造反于水泊梁山,多次打败以高俅、蔡京为代表的朝廷恶势力的进剿,而后接受招安,征辽、平田虎、战王庆、擒方腊。最后,梁山好汉为奸臣所害,魂聚蓼儿洼。这部小说中具有许多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地方。在此,笔者仅就其中“招安”的内部原因做一些分析与探讨。

一、妥协柔弱的宋江

宋江原是山东郓城县的押司,一个封建政权中的刀笔小吏。它出身于地主阶级家庭,“自幼学儒”、“曾攻经史”,脑子里有不少“忠君孝亲”、“封妻荫子”、“青史留名”的剥削阶级的思想。他幻想凭借自己的才能和本领,能够仕途通达,步步高升,从而达到光宗耀祖的目的,“也不枉了为人一世”。但由于当时权奸当道,官场黑暗,当权者任人唯亲,因此,他虽然“刀笔精通,吏道纯熟”,也只能长期做一名小吏,“虽有忠心,不能进步。”于是,他开始结交江湖好汉,另觅新径。
当晁盖等人劫取生辰纲案发,他主动、勇敢担着“血海似的干系”,给他们通风报信,表现了一个江湖好汉的本色。然而他并非有意支持晁盖等人造反。所以后来当他听说晁盖等人上了梁山并且擒何涛、俘黄安,把官兵打得落花流水,便以为这是犯了“弥天大罪”,干了“灭九族的勾当”,“于法度上却饶不得。”杀阎婆惜后,被迫无奈而开始了亡命生涯,然而他并未去梁山泊投奔晁盖,而是想托太公、柴进、花荣的庇护找个安全的避风港。他上梁山经过三次反复:一是大闹青州后,途中被骗奔丧回家,为官府所拿,刺配江州。二是刺配江州途中经过梁山,被救上山,不肯留下,反说好汉要陷他于不忠不孝,便随官差来到江州。结果于浔阳楼题反诗“他日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而闹了一场大风波。三是上梁山后,又要回乡迎父亲,又遭官兵追捕,幸好藏在九天玄女庙中脱险,遇救上山。第三十六回宋江对晁盖说:“小可不争随顺了,便是上逆天理,下违父教,做了不忠不孝之人,在世虽生何益”,就反映了封建礼教是如何严重的禁锢着他的行为,同时也体现出宋江性格中妥协性的一面,这是宋江出身、家庭、地位、所受教育而造成的结果,这也为他上梁山以后推行招安政策埋下了伏笔。

二、鱼龙混杂的组织机构

梁山队伍中,起义队伍成分十分复杂。其中有一些出身贫穷,遭受地主阶级压迫的,如李逵、李俊、张横、张顺等人。他们始终对招安持反对态度。例如,在菊花会上乐和唱宋江做的《满江红》,唱到“望天王降诏,早招安”时,引起李逵等人的极为不满。李逵便睁圆怪眼,大叫道:“招安、招安、招甚鸟安。”只一脚把桌子踢起,搬做粉碎。武松叫道:“今日也招安,明日也招安,冷了弟兄们的心!”鲁智深道:“如今满朝文武,多是奸邪,蒙蔽圣上,就比俺的直裰染做皂了,明日一个个寻趁罢!”但是他们的反叛思想,却一个个受到宋江的呵斥。同时,起义队伍也有一些出身于官僚阶级的人,包括一些暂时投奔梁山的将佐和在战争中被梁山起义军俘虏的军官。这些人从他们的阶级立场和功名前途出发,毫无疑问是赞成招安的。这部分人以宋江、卢俊义为代表,整体文化素质较高,政治方面也更为老练,更工于心计,逐渐成为这支义军队伍的思想主流。他们团结在唯一最高领袖宋江的旗帜下,成为接受招安的社会基础。此外,还有一部分人是为了暂时栖身,属动摇者。七十二地煞星以及领袖集团中的吴用当属此类。所以,起义队伍组织机构的多极化也是造成悲剧结局的一个重要原因。
此外,梁山泊队伍之所以接受招安,还包括封建统治阶级的拉拢、利诱。朝廷里的官员对梁山泊起义军的态度是不同的。一派以蔡京、童贯、高俅为首的权奸主张剿灭梁山泊起义军,这些污史实际上根本不懂得如何维护封建统治价级的利益,巩固封建统治的地位。另一派是以宿太尉、御士大夫崔靖为首的主张论文导读:
招安的开明绅士,招安既调动了梁山泊这支力量去抵抗辽兵,又缓和了阶级矛盾,削弱了起义军的力量,为日后逐个歼灭、各个击破奠定了基础,是一石二鸟的好办法。
由上可以看出,宋江怀着对朝廷的幻想把义军引上了绝路,朝廷“赦罪招安”是灭绝梁山义军的阴谋,是“怀柔”形式下的剿除法,朝廷对义军的根本态度是“扫清水泊,灭绝种类”,招安只是在征剿无望的情况下,对于义军这个“大患”才不得不考虑对策。所谓的“招安”只是利用义军外敌辽兵、内战方腊消灭自己的两便之策,而且这个策略迎合了宋江等人“一心招安”的幻想,岂不知卧榻之下,且容他人酣睡,征战方腊之后梁山好汉死的死,散地散,仅剩的二十七人,也被朝廷药死了“把寨为头”的宋江和卢俊义,使吴用、花荣深怕“来寻风流罪过”,双双自缢,死在宋江坟前。朝廷终于达到“尽数剿灭”、“灭绝种类”的、用武装镇压所未能达到的目的。“招安”满足了朝廷的要求,却造成了粱山义军的悲剧。
《水浒传》招安的悲剧结局,印证了摘自:毕业论文格式范文www.7ctime.com
两个不同阶级、两种不同矛盾是水火不相容的。悲剧结局虽然是由各种不同的原因交织产生的,但其中也昭示了一定的历史必然性,即宋江领导的梁山义军,一旦向统治阶级妥协、招安,那就意味着失败和悲剧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