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简谈践行在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中践行教师

最后更新时间:2024-01-2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9204 浏览:34613
论文导读:进了新课程的开展。综上所述,《教育技术能力标准》制定的背景要素包括信息化社会和新课程改革,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可以概括为图1。信息化社会要求教12345下一页
源于:论文书写格式www.7ctime.com
[摘 要] 《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征求意见稿)》颁布之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反响。本文作者把它和《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从背景、内容方面进行了比较,并总结了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经验,提出了在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中从专业理念、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等三方面践行教师专业标准的设想。
[关键词] 教师专业标准; 教育技术能力标准; 教育技术能力培训
[] A
[作者简介] 贾居坚(1967—),男,汉族,河南孟州人。中学高级教师,主要从事教育技术教研、教师教育基本理论研究。E-mail:laojia2008@msn.cn。
2011年12月,《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教师专业标准》)发布,引起了教育界人士的广泛讨论。2012年2月,教育部正式印发了《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和《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教师[2012]1号)。作为一名教育技术人,自然而然地想到了2004年12月颁布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以下简称《教育技术能力标准》)。本文试图对两套标准体系从标准制定的背景和标准的维度与内容去作比较分析,进而探讨如何在教育技术培训中践行教师专业标准。

一、标准制定的背景比较

(一)《教育技术能力标准》的制定背景

世纪之交,我国信息化飞速发展,正从工业社会逐步向信息化社会转化。信息化社会要求教师和学生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能力,而教师掌握信息技术能力,既有利于自身能力的提高,又有利于优化课堂教学效果,从而更高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提高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并有效推动其在课堂教学的应用成了当时的热点问题,旨在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项目与研究也广泛地开展起来。教育部于1999—2003年实施了“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基本上完成了中小学教师“计算机扫盲”的工作,使得教师具备了基本的信息技术能力。然后在2002年,开始着手进行《教育技术能力标准》的制定。经历了标准的体系框架及内容设计、征求意见、初稿研讨与修订、标准试验与进一步完善等四个阶段,历时近两年,经过试验之后制定出《教育技术能力标准》送审稿。2004年12月25日,教育部正式颁布《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
2001年新课程改革在全国各地全面展开,本次课程改革的范围包括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和课程管理体制,对中小学教师的传统教育教学观念是一次立体的、全方位的冲击,使得他们茫茫然不知所从。被称为“教育教学改革制高点”的教育技术正好为他们指明了道路。通过学习有技可用、有章可循的教育技术,在应用教育技术的过程中将学生为本、自主、探索、合作的学习方式等新课程理念内化到自己的教育教学观念之中,融合于自己的教学活动中。《教育技术能力标准》以及相应的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极大地推进了新课程的开展。
综上所述,《教育技术能力标准》制定的背景要素包括信息化社会和新课程改革,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可以概括为图1。信息化社会要求教论文导读:44),其中,“4”表示有四个能力素质维度,分别是应用教育技术的“意识与态度”、教育技术的“知识与技能”、教育技术的“应用与创新”、应用教育技术的“社会责任”。“14”表示十四个一级指标,“N”表示N个概要绩效指标,分别包括“意识与态度”维度中的“重要性的认识”、“应用意识”、“评价与反思”和“终身学习”;“知识
师拥有信息技术能力,这既有利于自身能力的提高,又有利于优化课堂教学效果,从而更高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这一切都推动了《教育技术能力标准》的产生;而《教育技术能力标准》的颁布与实施,大大提高了教师教育技术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运用新型教学方式开展教学活动,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推动新课程改革的实施。
图 1 《教育技术能力标准》制定背景因素的逻辑关系

(二)《教师专业标准》的制定背景

从上世纪80年代起,教师专业标准的制定就引起了国际教育界的关注,也成了教师教育改革和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热点问题。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先后依据国情制定了各种类型的教师专业标准,亚洲部分国家也着手制定不同形式的专业标准。可以说,教师专业标准的研究、制定与实施,已成为许多国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学质量的一种重要举措。
2001年开始的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经过广大基础教育工作者十多年的不懈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目前正处于进一步发展的瓶颈阶段。在新课程理念从耳熟能详到逐渐被广大教师接受之后,各级教育行政和培训部门以及教师本人都明显地感觉到制约新课程取得理想效果的主要因素是教师自身的素质。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对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论述,明确提出“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为了有效提升教师素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教育部从2004年开始就着手研究建立教师教育标准体系,包括《教师教育课程标准》、《教师专业标准》、《教师教育质量标准》和《教师教育机构认定标准》。《教师专业标准》是其中的重要标准,它的研制工作主要经历了课题研究、标准研究、征求意见、专家审议和审定统稿等五个阶段。
由此可见,《教师专业标准》的制定背景因素包括世界教师专业标准研究的推动和推进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需要。他们之间的逻辑关系可以这样概括(如图2所示):对教师素质的关注推动了世界教师专业标准的研究,也推动了中国的《教师专业标准》的制定。提升教师素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专业标准》制定的原动力,也是制定《教师专业标准》的根本目的。
图 2 《教师专业标准》制定背景因素的逻辑关系

(三)两套标准制定的背景比较

(1)相同的目的:两套标准都是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制定,目的都是为了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育教学效果。《教育技术能力标准》可以看作是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攻坚战的先锋部队,它有力地冲击了教师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接受新技术的同时也产生了新的教育思维方式;而《教师专业标准》是主力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也到了大会战的阶段。如果教师能够达到教师专业标准的要求,这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攻坚战必将取得圆满的胜利。(2)不同的视角:两套标准的不同之处在于《教育技术能力标准》是从具体的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入手,期望以教育技术能力的提升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而《教师专业标准》是从宏观着眼,既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导向图。

二、标准的内容比较

(一)《教育技术能力标准》的内容介绍

《教育技术能力标准》包含3个子标准(教学人员标准、管理人员标准和技术人员标准),总体结构可以概括为“4(14)N教育技术能力标准体系结构”(对于教学人员、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N分别为41、46和44),其中,“4”表示有四个能力素质维度,分别是应用教育技术的“意识与态度”、教育技术的“知识与技能”、教育技术的“应用与创新”、应用教育技术的“社会责任”。“14”表示十四个一级指标,“N”表示N个概要绩效指标,分别包括“意识与态度”维度中的“重要性的认识”、“应用意识”、“评价与反思”和“终身学习”;“知识与技能”维度中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应用与创新”维度中的“教学设计与实施”、“教学支持与管理”、“科研与发展”和“合作与交流”;“社会责任”维度的 “公平利用”、“有效应用”、“健康使用”和“规范行为”。

(二)《教师专业标准》的内容介绍

《教师专业标准》针对不同学段,分别制定了幼儿园、小学、中学教师专业标准,框架由基本理念、基本内容与实施建议等三大部分构成。基本理念提出教师要以师德为先,学生为本,能力为重,终身学习。基本内容总体结构可以概括为“3(14)N教师专业能力论文导读:345下一页
标准体系结构”(幼儿园、小学和中学,N分别为62、60和63),其中,“3”表示有三个能力素质维度,分别是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十四个一级指标分别包括“专业理念与师德”维度中的“对学生的态度与行为”、“教育教学的态度与行为”、“个人修养与行为”;“专业知识”维度中的“一般教育知识”、“学科知识”、“学科教学知识”和“通识性知识”;“专业能力”维度中的“教学设计”、“教学实施”、“班级管理与教育活动”、“教育教学评价”、“沟通与合作”和“反思与发展”。

(三)两套标准的内容对比

两套标准体系各自都有三套标准。鉴于《教师专业标准》的很多具体要求主要是针对教学一线教师,而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考核认证的对象是全体中小学教师,比较而言,专业知识在中学教师考试内容中所占的比重更大一些,所以我们选取《小学教师专业标准》与《教育技术能力标准》中的《教学人员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进行对比。本文一方面对标准的具体内容作比较,另一方面以教师知识能力构成为框架来比较两套标准。

1. 两套标准具体内容的比较

(1)《教育技术能力标准》体现了《教师专业标准》的基本理念:《教育技术能力标准》的一级指标明确提出要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与态度。为了落实《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而出版的《教育技术培训教程》中明确指出“突出混合学习思想”,“努力实现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结合”,其直接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是其根本目的,这也正体现了“学生为本”的思想。
表1 一级指标对比
(2)《教育技术能力标准》一级指标涵盖了《教师专业标准》的专业能力:《教师专业标准》所要求的专业能力中的一级指标几乎都在《教育技术能力标准》中出现(如表1所示)。只是具体到基本条目说明上,《教师专业标准》要求所掌握的“教学设计”、“教学实施”、“评价”、“沟通”与“反思”等能力体现在教育教学所有的活动中,而《教育技术能力标准》更多是强调运用“技术”来促进相应能力的发展。

2. 以教师知识结构为框架的比较

林崇德(2005)从教师知识的功能性角度出发,把教师的知识结构分为本体性知识、文化知识、实践知识和条件性知识等四部分。[3]《教师专业标准》基本包括了这四部分知识,其中“学科知识”即林先生分类中的本体性知识,“通识性知识”即文化知识,“小学生发展知识”、“教育教学知识”以及“激励与评价” 对应了条件性知识的三个方面——学生身心发展的知识、教与学的知识和学生成绩评价的知识。教师专业能力部分的形成应用过程也即是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积累过程。而《教育技术能力标准》不涉及本体性知识,仅仅包含了一定的条件性知识和文化知识的一部分——技术知识。因此可以说,教育技术能力是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一种条件性能力,是成功教学的重要工具。

三、在教育技术能力培训

中践行教师专业标准
从对两套标准的制定背景和内容对比中,我们看到了教育技术能力和教师专业能力的密切联系,也论证了教育技术能力是教师专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是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重要工具。而教育技术培训在中小学教师中得到了广泛推广并得到了普遍认可,那么我们就可以并且有必要在教育技术培训中落实教师专业标准。《教师专业标准》有三个维度,其中的师德教育属于道德教育的范畴,本文暂不对此进行讨论,本文主要讨论如何在教育技术培训中提升教师的专业理念、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摘自:本科毕业论文结论www.7ctime.com
 

(一)推动技术带来的专业理念的变革

技术是与人类的意志和目的密切相关的,是人为达到自身创造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目的而进行的实践活动。[4]因此技术的主观目的性是技术的本质特征之一,应用于教育领域旨在提升教育教学效果的技术也必将带来教育理念的改变。在教育技术培训中,培训者要引导学员意识并发掘技术带来的教育教学上的改变。

1. 引导教师反思自身的教学信念

教学信念是教学行动的指挥官,而信念却往往因其内隐性和长期沉淀形成的思想行为定势而难以得到改变,而教师专业发展通常需要改变教师的教学信念。Mueller和Zeidler(2002)认为教师形成的固定教学程序会影响他们关于科学教育目标的信念,[5]因此,在教育技术培训过程中,要引导教师意识到技术对教师教学生活的改变,并反思论文导读:
现象背后教学理念的改变。例如,教育技术初级培训中,信息化教学资源占有很大的比重。部分教师认为信息化教学资源的收集与处理往往花费了大量的备课时间,似乎不值得,“不用课件我也可以讲明白”,因此学习与使用的积极性不高。这种想法正是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以知识传授为目的的教育教学观的体现。而备课中提倡使用各种丰富的教学资源,尤其是信息化教学资源,不仅是为了让学生学得更明白,也是为了给信息社会的学生一个应用信息化教学资源的示范,并展示知识获得的一种方式。这正是以学生为中心、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根本目的的教育教学观的体现。在培训中,培训者要避免做仅仅传授技术的工匠,要做一名工程师,把技术应用的深层原理渗透给学员,使得参加培训的教师能够反思自身的教学观念,促进教学观念的潜移默化的转变。

2. 相信技术有利于促进教育公平的实现

颁布《教师专业标准》的重大意义之一就是促进教育公平。教育肩负着重要的社会使命,不但要启迪人的心智、锻炼人的品格、完善人的心性,还应在消除社会上的不平等、创造宽松和谐的社会中发挥重要作用。[6]
教育公正或公平是现代社会中政府在公共教育资源(机会、权利、利益、条件等)供给或配置过程中所应坚持的“应得”原则和所应实现的“相称”关系,其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地实现公共教育资源的平等、均衡、合理安排与有效利用。[7]而技术,尤其是数字技术可以有效地解决时间和空间的问题,我国连续推出的“中小学校校通”工程、“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数字化校园建设工程”等项目正是数字技术帮助实现教育公平的体现。在教育部2012年上半年颁布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再一次明确提出了“缩小基础教育数字鸿沟,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这也是政策上利用技术促进教育公平的体现。

(二)丰富专业知识的信息来源

在终身学习的社会里,个人进修可以有很多种方式。传统的全日制学习对于在职教师往往可望而不可即,因此利用信息技术获取免费的学习资源、参加网络互助学习共同体(如新教育运动)、参加正规的网络培训等都成为炙手可热的方式。这都是信息技术对于教育的贡献。在这种教育信息化的趋势中,教育技术作为工具,其主要贡献在于:它既是学习的资源,又是对问题进行思考的催化剂……作为思考活动的催化剂,它组织信息并对学习者进行展示,同时帮助他们培养自己对问题进行分析、说明和评估的能力。[8]例如教育技术能力教学人员中级培训中所教授的思维导图工具就可以催化学习者对所组织的信息的思考。

(三)识别教育技术培训内容中的专业能力

《教师专业标准》中很多条目都是关于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应用,有些条目很明显属于教育技术能力的范畴,如“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整合应用到教学中”,“具有适应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现代化的信息技术知识”。有些条目只要稍加分析,就可以在教育技术培训中找到踪迹或依据。这里,笔者进行了总结并分类,希望能够提请参加教育技术培训的师生注意。(具体内容详见表2)

1. 教学设计

教案编写是教师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条目中明确突出“合理利用教学资源,科学编写教学方案”。教育技术初级培训教材就是以一堂课的设计为主线贯穿了八大模块的内容,培训结果之一就是“一堂课的教学设计”。条目中除了对教学设计的结果——教案提出了要求,还对教学设计的一些要素提出了要求。例如《教师专业标准》中“调动小学生学习积极性,结合小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激发学习兴趣”,就是对学习者特征分析的应用,而中级培训主题二就是要求掌握学习者特征分析的方法。

2. 激励与评价

教育技术培训中讲到的新课程评价理念——“评价指标多元化、评价方法多样化和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是教师专业标准条目中“灵活使用多元评价方式”的前提,“重视发展,淡化甄别与选拔”是“给予小学生恰当的评价和指导,引导小学生进行积极的自我评价”的理论基础。中级培训中所讲到的“常用评价方法与设计”是指导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的具体工具。对这些培训内容的深入讲解和思考,可以从理念到操作层面上改变教师评价学生的方式。

3. 合作与反思

“沟通与合作”是教育技术能力标准的要求之一,在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很多活动中都注重培养教师的这种能力。例如“分享与修改教学设计”、“分享与修改素材论文导读:AvrilLoveless).教育技术与课堂教学.宋扬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2

5.上一页12345

资源”、“分享与修改课件”等活动都是注重培养教师的沟通与合作能力,这和教师标准对教师“与同事合作交流,分享经验和资源,共同发展”的要求是一致的。
“反思与发展”在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中也得到了重视,例如在初级培训结束时安排了“总结与反思”活动来引导教师反思,在中级培训结束时安排了“制定后续学习计划”的活动引导教师考虑自身发展。在这些活动中,培训者可以引导教师形成“主动收集分析相关信息,不断进行反思,改进教育教学工作”的意识,“制定专业发展规划,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质”,使得教师在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中践行教师专业标准。
[参考文献源于:论文格式怎么写www.7ctime.com
]
教育部师范司负责人就《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答记者问[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5,(2):21~23.
周南照总主编.教师教育改革与教师专业发展:国际视野与本土实践[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 [5] 朱旭东.教师专业发展理论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66,23.
[4] 刘美凤.教育技术学科定位问题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80.
[6] 顾明远.《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说明[N]. 中国教育报,2011~12~214(3).
[7] 石中英.教育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311.
[8] [英]艾薇儿·拉夫莱斯(Avril Loveless).教育技术与课堂教学[M].宋扬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