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试析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引领别样生物课堂

最后更新时间:2024-01-1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6848 浏览:22897
论文导读:
高中生物课堂在信息技术的引领下呈现出高效、别样、动态化的课堂。生物课程资源尽快的丰富起来,及时的补充最新生物科学信息、生物科学方面的新进展,以便更好地为教学服务,提高教学效果,实现高效课堂。
信息技术具有信息量大、链接丰富、实时性、互动性等特点。现在大多数高中学校都具备网络资源条件。高中生物新课标指出:“关于动态过程的内容,如细胞分裂,用静态图解表示则有较大局限性,用动画、录像片或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则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对各种课程资源的选择和整合,是合理利用课程资源需要遵循的重要原则。”高中生物课堂在信息技术的引领下呈现出高效、别样、动态化课堂。
1 新课程生物教学应用信息技术的必要性

1.1 新课程生物学科本身的特点决定信息技术的使用是必要的

新课程高中生物科学是一个集生物学、医学、化学等学科的庞大领域,涵盖了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信息技术以其巨大的信息能力、更快捷的连接功能等为师生提供浩如烟海的生物学资料。

1.2 新课程赋予高中生物科学新的内容

又一轮的课改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有些教学内容,课堂上也可以采取网络教学模式:课前将有关图片资料和反馈练习等内容制成网页,并使之形成完善的链接;课堂上学生上网学习,教师也通过校园网接受学生的反馈,给予适当的指导。这种方式能够更好地体现学生的自主性,有利于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信息技术的使用是生物科学新内容的补充。
2 信息技术与新课程生物教学整合的特色
1)新课程生物教学中我国科学家以及科学成就内容丰富,世界生物科学前沿成果素材较多,但又都不太详细,只是笼统的介绍。如何使学生对这些资料和信息更有信服感?如何使得这些资料在学生面前更有说服力、更有感染力?仅靠教师的一张嘴很难营造适合的课堂教学环境,信息技术的介入能很好地提供相关的素材和丰富的内容,这样一来就能很好地完成这一学习任务。
2)新课程生物教学插图、概念、模型、实验内容丰富,通过语言的讲解、有限的板书难以充分地提升其内在价值,而通过信息技术可以用动态的、形象的、持久的插图、实验等详细地展示出来。如图1所示,将该插图做成视频资料,使用之后更有利于学生理解光合作用。
3)新课程生物教学较多涉及化学、医学领域的问题,比如提到:“近些年来,诺贝尔化学奖屡屡授予生物科学领域的科学家,你怎样看待这一事实呢?”要使学生更多地了解和掌握与生物科学相关的化学、医学等交叉领域,仅靠一般的、传统的教学手段是难以实现的,而采用信息技术就能更加直接、快速地使生物科学与其他学科相关的信息形象地表现。
3 合理利用信息技术,实现高效课堂
“生物科学是自然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它是农业科学、医药科学、环境科学及其他源于:大学毕业论文范文www.7ctime.com
有关科学和技术的基础。”高中生物课程将在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兴趣是一个人求知的强大动力。许多著名的科学家或伟人在回忆中小学生活时,都谈到了启蒙老师如何引起他们对该学科的兴趣,把他们带领到科学的未知世界,从而对一生的事业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目前,九年义务教育七、八年级开设有生物课程,但不是中考考试科目。所以在高中阶段如何将学生学习生物科学的兴趣引导好并坚持下去是生物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一线教师也应积极参与校园网络建设,使得生物课程资源尽快地丰富起来,及时地补充最新生物科学信息、生物科学方面的新进展,以便更好地为教学服务,增论文导读:原来与人们的衣食住行以及生存都是息息相关的。类似这样的引入更加的直接,课堂效果更好。3.2教学方式更优化,成就别样课堂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一张嘴、一本书、一块黑板、一支笔传递教学内容,在如今已明显显现出其局限性。比如:内容单调、范围窄、速度慢,限制了学生探究方式、探究内容的扩展。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上辅助信
强教学效果,实现高效课堂。

3.1 情境创设更直接,效果更明显

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过程中,非常重视第一节高中生物课以及每一节课的导课。这一节课或这一个环节犹如抛砖引玉,引得好不仅能激起学生学习生物科学的兴趣,而且能使学生将这一兴趣坚持下去,甚至影响学生的一生。比如在学习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著的必修一“分子与细胞”一节课时,就借助于信息技术将该册书中所涉及到一些相关知识和生物学前沿的新进展与学生一起探讨。在这一课时,将邹承鲁院士的详细资料、科研成果以及“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的详细信息通过多媒体展示给学生,使学生认识到初中不怎么被重视的生物课,原来能学到如此重要的、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平时也不怎么被自己在意的生物学的相关知识以及科技前沿的一些东西,原来与人们的衣食住行以及生存都是息息相关的。类似这样的引入更加的直接,课堂效果更好。

3.2 教学方式更优化,成就别样课堂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一张嘴、一本书、一块黑板、一支笔传递教学内容,在如今已明显显现出其局限性。比如:内容单调、范围窄、速度慢,限制了学生探究方式、探究内容的扩展。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上辅助信息技术手段,起到了雪中送炭、事半功倍的作用。比如学习高中生物必修一“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一章的“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一节,学生在做“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实验时,先回忆初中化学学习过的过氧化氢制取氧气时,如何才能使过氧化氢分解得更快?然后再做对照试验。紧接着对照试验的结论提出新的问题:“为什么同无机催化剂相比,酶降低活化能的作用更显著,催化效果更好呢?”“为什么酶有这个作用呢?”引起学生的注意之后,通过信息技术展示“关于酶本质的探索”的更加详细的资料,使学生对“酶”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教学方式的变革源于教师观念的转变,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又促使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这种良性的循环使得生物别样课堂的诞生。

3.3 生物课堂更开放,实现动态化

课堂是学生的课堂,如何更有效地还给学生?记得十几年前的生物课,教师告诉学生哪些内容会考到、有可能考到,然后死记硬背,学习的唯一目的是为了考试。教师的知识很渊博,有时候讲得很精彩,但是不太适合学生去理解,学生纯粹变成了应试“机器”。在又一次的课改之后,每一位一线教师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不得不调整课堂结构,因为现在的学生已经受很多因素的影响,不再适合传统的教学方法了。再有一点,教学目标也发生了根深蒂固的变化,不再是为了升学这唯一的目标。所以,课堂必须开放,与新的教学方式、教学手段相适应,实现开放的课堂、动态化的课堂。
比如在探究“影响酶活性的条件”时,将实验进行到底,通过探究得出结论后,继续进行定量实验——用出现同一结果所需的时间来表示酶的活性,并根据实验数据绘制不同条件下酶活性的曲线图。然后通过信息技术查阅相关资料,探究除温度和酸碱度外,影响酶的活性的条件还有哪些?将课堂延伸、开放、动态化,使生物科学走进学生的生活。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对于一切来说,只有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多半是以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转移的,没有兴趣的强制性学习,是短暂的,不是持久的,甚至会扼杀学生求知的。只有学生真正地喜欢上生物科学,才会对学习产生内在的动力。而在学生喜欢生物,并走进生物科学的过程中,信息技术起到了积极的引领作用,似一面旗帜,不仅将学生引入生物的殿堂,更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有价值的课程资源。但在使用的过程中,也不能过分夸大信息技术的功能,它只是要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的一种手段,是辅助于教学的,学生仍是课堂的主体,不能为了使用信息技术而使用信息技术,成了僵化的机器。
(作者单位:河北省内丘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