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探讨物质中学化学教学中物质分类思想培养对策小结

最后更新时间:2024-02-1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2788 浏览:147642
论文导读:行了分类,而我们便是按照这一标准寻找物品的。而如果没有对物品进行分类,要找一件自己想买的物品简直是大海捞针。化学物质有3000多万种,分类的作用更是无可替代的。学生在生活中对于分类这一话题并不陌生,缺乏的是将分类的思想应用于化学中。通过上述生活中的实例,引入了本节学习的内容是化学物质的分类,同时使学生了解
以下笔者以人教版必修1第二章第一节“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这一节课的教学过程来说明培养学生化学物质分类思想的方法。

1.观察感知阶段:用实景图片创设情景,为科学方法寻找生活中的支撑点。

【教学片段1】
去百货商店买东西,我们能够便捷地找到自己所需的物品,是为什么呢?是因为工作人员在将这些物品陈列摆放之前,就按照事先设定的标准进行了分类,而我们便是按照这一标准寻找物品的。而如果没有对物品进行分类,要找一件自己想买的物品简直是大海捞针。化学物质有3000多万种,分类的作用更是无可替代的。
学生在生活中对于分类这一话题并不陌生,缺乏的是将分类的思想应用于化学中。通过上述生活中的实例,引入了本节学习的内容是化学物质的分类,同时使学生了解到分类要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的目的不仅是对已知事物的整理、归类(类似于购书中心工作人员的任务),更重要的是对于不熟悉的事物能有初步的认识以便进一步研究(类似于我们去购买图书)。因此选择可迁移的事例,从生活中寻找合适的教学生长点就变得十分必要。
2.加工整理和初步形成阶段:对分类方法进行辨析,提取出本质特源于:标准论文格式范例www.7ctime.com
征形成概念。
教材重点介绍了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法。两种方法均能应用于大量化学物质的分类。在对于同一组物质的不同分类结果的展示和辨析的过程中,可以使学生了解两种分类方法的联系、区别和意义。
【教学片段2】
有以下物质:海水、胆矾、空气、Cu、Ca(OH)2、HNO3、CuSO

4、CaO、Fe2O3、H2、NaOH、H2SO4,请对上述物质进行一次分类:

生1:海水、空气是混合物,其他是纯净物。
生2:空气、食盐水是混合物,Cu、H2是单质,CO2、Fe2O3是氧化物,H2SO

4、HNO3是酸, Ca(OH)2、NaOH是碱,CuSO胆矾是盐。

生3:空气、CO2、H2是气体,食盐水、H2SO4、HNO3是液体,Cu、Ca(OH)2、CuSO4、CaO、Fe2O

3、NaOH是固体。

从上述回答可以看出,学生对于大量的物质,由于关注的角度不同,自然会按照不同的标准给出多种分类方法,这就是介绍交叉分类法的最好契机。学生可以从自己的思考过程中对交叉分类法有着充分的认识:对于具体的一种物质来说,一种分类方式可以代表物质某一方面的特点,交叉分类法便于我们多角度地认识某一物质。而从前两组学生的分类过程——物质可以分为混合物和纯净物,纯净物可以分为单质和化合物,化合物又可以分为氧化物、酸、碱、盐,自然产生了树状分类法的教学点,使学生深刻的认识到:对于同类物质还可以再进行单一分类,这种分类方法叫做树状分类法。我们对物质的分类越细,对物质的认识就更加深刻,应用起来也更加方便。

3.巩固和拓展阶段:挖掘分类法应用的价值,使学生初步建立学习化学物质的一般方法。

本节课最大的难点是如何给学生提供运用所形成的分类思想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或通过其他途径帮助学生实现其分类思想的完善,使学生建立起研究物质性质的思路。针对这一问题,笔者有机整合了元素化合物中二氧化硫的性质教学,让学生真正认识到分类法提供了认识物质性质的思路和方法,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片段3】
师:SO2按照组成属于哪类物质?它可能具有怎样的性质?说明你推测的依据。
生:SO2按照组成应该属于非金属氧化物,由于CO2也是非金属氧化物,它们的性质可能相似, CO2能与水生成酸、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推测SO2可能具有的性质是与水反应和与碱反应。
师:请设计实验方案检验SO2是否能与水反应生成酸?是否能与NaOH反应?
生:设计实验方案,实施实验。
师:通过大家的实验,我们已经发现验证SO2的确具有与CO2类似的性质,我们把CO

2、SO2这种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称为酸性氧化物。

师:SO3,P2O5也是非金属氧化物,同样可以通过实验研究它是否与水反应,是否与碱反应。分类法的意义是同类物质的相似性可以举一反

三、从而形成研究未知物质的一般性方法。

分类法是一种非常有效的科学方法,我们研究和学习化学物质时,通常先将物质进行分类,通过类比推测它可能具有该类物质的通性,但是类比法有或然性,因此需要通过实验来验证其准确性。如果本节课仅以SO2的性质探究为例,不利于学生对类比法的或然性有所感悟,也不利于学生深化实验必要性的认识,为此补充了稀硝酸的性质讨论。
责任编辑 潘孟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