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简析治国以儒家治国方略看先秦“贤人政治”思想

最后更新时间:2024-01-1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2380 浏览:146311
论文导读:治、经济、文化等诸多领域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此后,“贤人政治”思想随之而产生。“在封建社会,不管是哪一种统治思想,都离不开人治这个核心概念”。但是,也应该区分尧舜禹这些英明的君主和夏桀商纣王这样的暴君,所以,在实行贤人政治的时候,要注意提高摘自:毕业论文提纲格式www.7ctime.com君主的修养,从而做到真正的“贤人
摘要:儒家思想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也是主流的价值观。同时,儒家思想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它推崇“礼”与“仁”,将“礼”与“仁”当做封建社会的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在这样的环境下,“贤人政治”这一思想才有了充分发展的空间。本文主要分析了儒家治国方略的内容与涵义,着重分析了先秦的“贤人政治”思想,以及“贤人政治”这一思想为君主治国策略带来的积极意义。
关键词:儒家治国方略 贤人政治思想
:A
春秋战国时期,在思想文化领域里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儒家当时仅仅是众多学术流派中的一个而已,并不是社会的主流的思想。自汉武帝刘彻登基称帝,采用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后,儒家思想才成为了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和主流价值观,并且在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领域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此后,“贤人政治”思想随之而产生。“在封建社会,不管是哪一种统治思想,都离不开人治这个核心概念”。但是,也应该区分尧舜禹这些英明的君主和夏桀商纣王这样的暴君,所以,在实行贤人政治的时候,要注意提高摘自:毕业论文提纲格式www.7ctime.com
君主的修养,从而做到真正的“贤人政治”。

一、儒家治国方略的理念

儒家治国方略是有着自己完整的一套系统的思想体系。儒家思想的三个核心是:哲学思想、思想、政治思想。这三个看似分散的内容,其实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
哲学思想指的是天人合一的思想。董仲舒在《春秋繁露·四时之副》讲到:“圣人副天之所行以为政。”北宋时期的程颢程颐讲道:“圣人奉天理物之道”(《文集》卷一),儒家的这种哲学思想,主张天地人是个相互统一的整体。天有天道,天道被叫做阴阳,是万物生长的起源;地有地道,地之道被叫做柔刚,是万物生长的地方;人有人道,人之道被叫做仁义,是成就万物的力量;强调了封建社会存在的合理性。
思想是以天人合一这一思想为基础的。孔子说:“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这句话讲的是一个统治者知道该怎样修身就知道该管理他人,从而就懂得怎样治理一个国家。所以,治国要从修身做起。《大学》里说:“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放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这句话讲的就是儒家的理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治国的前提是修身,只有做好了这一点,才能够提出好的治国方略。
政治思想是建立在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和修身的思想基础之上的。因此,儒家提出了仁政、民本等治国的理念。这些治国理念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融合了诸子百家的思想,在封建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逐步丰富、完善起来的”。儒家思想的产生到形成再完备,经历了漫长的过程,最终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一套体系。
儒家治国方略就是在这样的哲学思想、思想和政治思想下形成的。“贤人政治”这一思想是儒家众多治国方略中的一种。

二、贤人政治的内涵

“贤人政治”是儒家众多治国方略中的一种。据《札记·中庸》篇中记载:“哀公问政。子日: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故为政在人。”这句话的主要意思是说国家治理的好坏取决于最高统治者的贤明与否。孔子想要表的意思也就是,当一个国家的君主非常贤明的时候,他才会采取贤明有效的合理的治国策略。而当一个国家的君主昏庸、不注重自身修养的时候,他就很难做到贤明,“贤人政治”也就无从谈起。这句话的中心意思是在强调人的修养与品行在治国方面的重要性。

三、从儒家治国方略看先秦的“贤人政治”思想

“贤人政治”思想是儒家治国方略中非常有效的方法,它对于封建社会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下面,本文就从“贤人政治”的深层含义,即权力从何而来,要建立怎样的社会,应该奉行什么样的准则,该如何推行这些准则四个方面来详细地分析研究;再从“贤人政治”的重要意义,来详细分析“贤人政治”思想。
1 “贤人政治”的深层含义
首先,权力是怎么来的?在“贤人政治”思想中,君主的权力是天生的,是上天赋予的,所以,是非常神圣的,是不容于有任何质疑的。春秋后期的西周社会,礼乐制度崩溃。孔子对西周的贤人政治思想进行了补充和完善,将人事放在最为重要的位置上。由于当时的局面十分混乱,所以孔子希望有一个强有力的力量可以控制局面,结束这样分崩离析的无序状论文导读:人的主体性与能动性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他认为,并不是因为上天赋予了君主权力,君主的修养才得到了提高,从而变得非常贤明。而是由于人注重提高自身的修养,所以才会成为这个社会的主宰者。尽管荀子主张依法治国,但是这并不影响儒家理论体系的构成。因为当时的主流思想是“贤人政治”。其次,要
态。孔子认为,只有拥有一个贤明的最高统治者,才能够天下安定。“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强调的就是君主的主体性和号召力。由此我们知道,拥有一个贤明的君主是多么的重要。孔子在《论语·泰伯》中说道:“唯天为大,唯尧则之”。孔子认为,尧的权力是上天赐予的,所以,注定君主不会是除了尧以外的任何人;假如有人说自己才是真正的君主,那么就是违背了上天的意思,是要受到严重处罚的。因为,“君主才是权力的绝对拥有者”。儒家的思想中也有“民本”思想的成分,重视民心向背在治国方面的作用。但这是建立在君主对权力的绝对拥有之上的,并不是我们现代意义上的。因为,古代的人民是没有任何政治方面的选择和建议权力的。虽然孔子非常清楚地了解人民在政治稳定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并且认为统治者要对人民实行一些惠民的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对人民的剥削,另外也不能没有任何限制地使用民力,要取之有度。但是,这些措施的最终目的并不是为了改善人民的生活状况,而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者的统治,避免人民奋起反抗。所以,这种“民本”的理论显然只是一个幌子,从强调君主对权力的绝对拥有可以看出其真实的内容是“君权神授”,即“贤人政治”的本质是人治。儒家思想中有一个叛逆者,他就是荀子。荀子否定“君权神授”,主张人定胜天。他对人的主体性与能动性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他认为,并不是因为上天赋予了君主权力,君主的修养才得到了提高,从而变得非常贤明。而是由于人注重提高自身的修养,所以才会成为这个社会的主宰者。尽管荀子主张依法治国,但是这并不影响儒家理论体系的构成。因为当时的主流思想是“贤人政治”。其次,要建立什么样的社会。当君主拥有着绝对的权力,那么,建立什么样的社会必然是以此为基础的,并且要以此为中心,为此而服务。当时的社会秩序非常混乱,所以孔子提出了“礼”的思想,想要使人们处于一个“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的礼仪之邦。他认为这样的社会才是一个和谐稳定没有硝烟的理想社会,可以称之为心中的世外桃源,“孔子极其厌恶那些不遵守等级尊卑或者破坏等级尊卑理念的人们”。孔子在《论语·八佾》一文中,说道:“八佾舞予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可见,孔子对这种僭越的行为是多么的反感和发自内心地厌恶。显然,在孔子心中,“礼”是不可逾越的。一旦被逾越,就会成为众矢之的。孔子对周礼极为推崇,并且终其一生都在以此作为他人生的信条。孟子并没有完全执著于此,而是更加地重视“仁”,并将“仁者爱人”总结为“亲亲”,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样的民本思想。认为像秦始皇一样为了怕人民反抗而实施暴政,这样的做法虽然可以在短时间内稳固政权,但是最终也只是二代而亡,并不是世世代代稳定的有效做法。所以,孟子推行“仁政”。孟子认为国家想要富强、稳定而繁荣就必须要选贤任能,推行“贤人政治”,这也是一项有效的措施。但是归咎本质,其实也是一种人治的思想。荀子则像孔子一样非常重视“礼”,注重长幼、尊卑。所以,“贤人政治”必然是建立在“礼”的基础上的。因为“礼”是这个封建社会的信条。
再者,履行什么样的行为准则。孔子的“克己复礼为仁”,指的就是要在“礼”的前提下,推行“仁”的治国准则。“仁”其实就是封建社会的统治者为了维护自身的统治秩序而采取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措施和方法。更确切地说,是一种维护等级制度的工具。这个等级制度的核心理念就是“忠”、“孝”。在家庭范围之中,要孝敬父母兄长;而在社会层面上讲,这个孝就“不再是单纯的孝顺,而是忠君”,因为君就如同家中的长辈一样,所以,“忠”与“孝”指的其实是同一个意思。
最后,怎样实施这样的准则。实施这样的以“礼”“仁”为核心的行为准则的过程就是“贤人治国”,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人治。在“贤人治国”这个理念中,孔子推崇作为最高统治者的君主的个人素质、品行对治理国家的影响。君主作为整个国家的表率,必须要时时刻刻做好模范的作用,这样才能保证统治秩序的有序和稳定。孔子在《论语·子路》中提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充分说明了君主首先要重视“仁”和“礼”,并且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修养。
《荀子·正论》中也提到:“天下者至重也,非至强莫之能任;至大也,非至辨莫之能分;至众也,非至明莫之能和。此三至者非圣人莫之能尽,故非圣人莫之能王。”
2 “贤人政治论文导读:
”的重要意义和影响
“贤人政治”的思想在中国两千年的封建社会中具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它融汇了诸子百家的思想。从本质上说:“贤人政治”指的就是人治的社会。在人治的封建社会中,由于缺乏法律法规的约束力或者说约束力不够强,自然而然地,君主就会拥有更多的权力,而且这种权力是绝对的,没有限制的。这就更需要“贤人政治”的治国方略。因为只有当这个君主是儒家传统文化“仁”与“礼”理念的推崇者,是个遵守“仁”与“礼”行为准则的表率人物,是个修身自律的贤明的君主,这个国家才会得到良好的治理。同时,作为封建社会道德和模范的化身,君主自身的良好品德和行为,会通过各种途径传达到老百姓的身边,老百姓才会以君主为榜样,忠君爱国。这样,整个封建社会就处于“贤人政治”的氛围中;同时,也就加强了封建社会的统治。
儒家的“贤人政治”思想从某种程度上保证了社会的稳定和促进了社会的繁荣,但与此同时,也让老百姓对君主产生了畏惧的心理,在统治者对他们进行支配的时候,显得更加容易妥协。百姓逐渐将这种畏惧心理深入到自身的血液和骨髓之中去,在面对封建统治者残酷的剥削时,不敢反抗,只知道畏首畏尾。这是人治的缺陷,所以人治的封建社会仍然需要法治作为依据。儒家并没有完全抛弃“法治”;当“人治”出现漏洞时,法治会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所以,尽管孔子是“贤人政治”的忠实支持者,但是法治的思想和观念已经在慢慢地渗透于人们的心中。可以说,儒家的“贤人政治”也带有法治的痕迹。
四 结语
“贤人政治”是儒家治国方略中的重要一环。对于维护封建社会的统治秩序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促进了封建社会的快速发展,甚至于繁荣。可以说,“人治”在特定的时间内的积极作用是有目共睹的。所以,本文在阐述了儒家治国方略的理念,进一步解释了“贤人政治”的涵义,并着重分析了“贤人政治”这个儒家的治国方略是如何推行之后,得出了“贤人政治”的积极意义和对封建社会的繁荣稳定具有进步的意义;同时,也存在消极的作用,这种习惯性认知,即治人者永摘自:毕业论文题目www.7ctime.com
远是治人者,被统治者永远是被统治者的模式,使民众对于自己应该拥有的权力认识不足,并且胆怯懦弱。
参考文献:
刘长江:《中国古代治国方略嬗变述论》,《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年第6期。
王艳华:《人、人性与治国方略——儒法治国思想的人性论根基》,《学习与探索》,2007年第3期。
[3] 尉浩:《黄维元论儒家德法并举的治国方略及其现代意义》,《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
[4] 高续增:《儒家治国理论误国两千年》,《银行家》,2008年第5期。
[5] 杨思斌:《先秦儒法两家的治国方略与法律思想》,《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1期。
[6] 吴啸飞、杨曦希:《先秦儒家人治思想流变及影响叨》,《理论界》,2006年第8期。
作者简介:相丽,女,1968—,河南郑州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专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单位:郑州旅游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