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谈谈潮州《潮州歌册》成书源流及版本情况要求

最后更新时间:2024-04-0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2350 浏览:146764
论文导读:
摘 要:潮州歌册是用潮汕方言口语表述的以唱为主的民间说唱文学形式,其形成年代,《潮州府志》并没有记载。但对于“潮州歌册”渊源及形成的界定,至少可以上溯至明代。若从潮州歌册的结构、形式、演唱、内容来看,潮州歌册可以追溯到我国古代的一种民间说唱——“说话”和“变文”。到了近代才引起的重视,对进行了广泛的搜集和整理,并多次结集出版。它对源于:论文要求www.7ctime.com
于文字学、方言学、文献学以及民俗文学等科研学科都具有里程碑性的意义。
关键词:潮州歌册;版本;流变
1005-5312(2013)03-0107-01
潮州歌册又名潮州歌、潮州俗曲、潮州歌文,是清代道光初年开始流行于潮汕、闽南、港澳台及东南亚潮汕籍华侨聚居区的曲艺品种潮州歌的表演底本。潮州歌是用潮汕方言口语表述的以唱为主的民间说唱文学形式。据马风《潮汕文化丛谈》中写到,它是由唐代以来的潮州弹词演变而成。歌文都用潮汕方言编写,有曲有白,之所以称为“歌册”,可能是因为早期较短的歌文仅凭借记忆诵唱,而无稿本,较长一些的歌文只抄写在纸张上,凌散而未成册,当有了整齐统一的印本之后,就称之为歌册了。(见《别具一格的潮州歌册》吴奎信《文史知识》1997年第09期)
潮州歌册的形成年代,《潮州府志》并没有记载。它作为一种俗文化,特别是女子文化,被封建社会视为“书正歌邪字无曲”而未载入史册,可想而知。但对于“潮州歌册”渊源及形成的界定,至少可以上溯至明代。若从潮州歌册的结构、形式、演唱、内容来看,潮州歌册近似我国古代的一种民间说唱——“说话”和“变文”。(见《论潮州歌册的历史渊源与现状》 吴丽玲 《星海音乐学院学报》 1999年第2期)“说话”在隋代已广泛流传,它是一种讲故事的说唱形式,一般以七言为主,内容以说小说、史书、民间故事为主,说话的底本称 “话本”。另一种叫“变文”的民间说唱,内容主要演绎佛经和历史故事。而对照 “潮州歌册”的结构,内容、用词、句法,与“说话”“变文”皆有共通之处,均可寻出其与古代“说话”及“变文”两种说唱形式的传承关系。这就为我们提供了线索。原来在隋唐时期,随着佛教的盛行,一些取材于佛经或中国民间故事变文也开始在潮州一带流传开来,后经过唐代变文,宋代陶真,元明宝卷、词话等,进而从这一系列流变中分化出一种新的曲艺形式——弹词。
而弹词主要流行于南方,用琵琶、三弦伴奏,自弹自唱。如《二十四孝》、《娘娘落山》等皆是那时流传下来的弹词作品。但在明清时期,弹词虽然十分盛行,但因演唱弹词时技巧性要求很强,且又需乐器伴奏,难以普及大众。同时,弹词抄本除了抄写唱文外,还得给其标注伴奏曲调,所以在传抄时极其繁琐,错漏很多,难以保持其完整性。一些民间文人为了迎合大众口味,开始整理弹词唱本,除去繁琐的曲调标注,单录歌文。又因此种刻本即可唱又可读,且无需乐器伴奏,当时深受人民喜爱,一些书商也因此大量刻印刊行,使得弹词刻本开始流行于世。这些刻本题名后大多标有“全歌”字样,如《宋帝昺全歌》、《绿牡丹全歌》、《刘明珠全歌》等,群众统称这些刻本为“歌册”。
从简短篇幅、简单内容以及口头流传形式,发展成为编印成册的宏篇巨制的叙事歌册,潮州歌册从弹词中蜕变出来后,又汲取潮州当地的民间艺术营养,结合潮语的语法与音韵,融合潮州民歌、畬歌、俗曲等曲艺形式,不断地丰富和发展其表现力和艺术性,具有了鲜明的地方特色。
吴奎信在〈潮州歌册溯源〉一文中写道:“依据潮剧《明代潮州戏文五种》论证潮州歌册产生于明代初年,他还认为明代潮州戏文中的唱词其实就是潮州歌册的原始形态。”
潮州歌册自明代产生以后,逐步发展,晚清有了歌文册本至解放约100年间,是潮州歌册广泛流传的兴盛年代。(《别具一格的潮州歌册》,吴奎信《文史知识》1997年第09期)
潮州歌册历史悠久。据郭马风〈旧潮州歌册调查杂记〉考证,现在所能见到的最早印本,是清咸丰年间潮州李万利商号印的唱本。但后来又在民间发现了更早的手抄本,是淸代乾隆年间的重刊本,也就是说它的原刻本可能出版在乾隆时期之前,这样就把潮州歌册刻本文献的出版时间提前了起码一百多年。(详见《清乾隆年间潮州歌册已有刊物刻本》,马庆贤《 汕头特区晚报》 2005 年10 月20日。)而有记载的极盛时期,是在清乾隆论文导读:
至同治年间(1735-1874),潮州府城的李万利等书坊就大印特印潮州歌册(大量的是木刻版)。清乾隆以后至民国,潮州先后有老万利、万利生记、万利春记等多家书坊,印制歌册约五、六百部。除民国时期有个别铅印本与石印本外,清代流传下来的均是木刻版本,土纸材料,约三寸半宽,五寸长(约32开本大小),楷书字体,约今之三、四号字体大小,直行板式,每行印四句七言,每句约空出半字作间隔,清楚整齐;如逢情节变化或说白,句式变化为五言或三三七、三三四、三三五时,版本也按规格留空而不混乱,便于视唱。歌册每部短的二三万字,最长的有三、四十万字。由于不断流失,尤其经的抄毁,现在能开列书目的有300多部,保存下来的约200部左右。
1920年中国第一次大规模收集唱本时,刘复、李家瑞在全国各地收集俗曲唱本,并编列了《中国俗曲总目稿》,其中列出了6300多种唱本,却无一本潮州歌册,甚是遗憾。但是在同时期,广东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却收集到了238部的潮州歌册,并发表了该所风俗物品陈列室所的歌册书目。这是目前所知有关潮州歌册的最早记录,极为难得。
1949年解放后,曾有过改造歌册的尝试,也编印了一些新版潮州歌册,但流传不广。20世纪50年代中期和90年代初,曾对旧版潮州歌册组织过两次大规模的重印:
第一次印刷是在1955年,从1988年一封由施蛰存写给薛汕的信函中能得知,有一套歌册存于旧北京图书馆(即北京图书馆分馆),一套藏于旧北京市图书馆(现首都图书馆),一套薛氏自藏。
第二次印刷是在2003年,北京图书馆出版社主要依据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天津图书馆、中国国家图书馆旧藏为底本,搜集、整理了一部大型珍稀专题文献汇编,并以《稀见旧版曲艺曲本丛刊》为名结集出版(即现在我们看到的版本)。“潮州歌册卷”作为该《丛刊》推出的第一集,收集清代刊行潮州歌册最为著名的李万利、李春记、瑞文堂、友芝堂等书坊印行的潮州歌册130种。其中篇幅最长的多达70余卷,30余万言;最短的也有两卷,纸万余言。全书共计1460卷,纸2000万字,制为精装70册。至此,“旧版潮州歌册”的称谓得以正式确立。
参考文献:
吴奎信.别具一格的潮州歌册.文史知识,1997年第09期.
吴丽玲.论潮州歌册的历史渊源与现状.星海音乐学院学报,1999年第2期.
[3]马庆贤.清乾隆年间潮州歌册已有刊物刻本.汕头特区晚报,2005 年10 月20日.
[4]稀见旧版曲艺曲本丛刊.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