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试述货币政策我国货币政策时滞效应

最后更新时间:2024-04-0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8913 浏览:83182
论文导读:
摘要:货币政策时滞效应是影响一国货币政策有效性重要因素。系统地研究币政策时滞问题,不但对理论界研究货币政策的效应,而且对我国银行选择适当的时机进行宏观调控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在货币政策有效的前提下分析货币政策的时滞,包括时滞理论发展以及现实意义。接着根据我国经济现状自身的特点对中国货币政策时滞状况分析,最后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时滞效应,传导渠道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质的金融海啸,进而导致的全球的经济危机已经过去四年了。整个世界经济都受到严重的影响,各国政府纷纷推出各种经济政策以企图扭转萧条的经济局面。对于劳动密集型的我国,金融危机严重影响到了我国的出口额,出口额严重缩量,GDP增速减缓,通胀压力不断加大。最近的几年里,央行采取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这项政策使我国的GDP保持稳定的增长,然而货币流通的过多却使通胀压力逐渐显现。货币政策对于经济的积极影响不明显,这里不仅仅是因为货币政策本身对于经济影响的被动性,更是因为货币政策时滞而使其效果没有完全影响到经济。能够认清货币政策的时滞,就可以避免单一的以当前经济指标作为判断货币政策实施的效果标准。当前的货币政策已经在起作用了,只是还没有传导到实体经济中去,所以并不能在当前经济指标中完全的反应。为了保证经济平稳的发展,认识货币政策的时滞性是十分重要的。

(二)研究内容与方法

本文从我国货币政策时滞的历史来考察,理论和实践结合分析时滞的原因,切实提出了减少货币政策作用时间的一些建议。本论文拟采用理论与实践分析相结合,文字阐述与数据推证相结合的方法并建立模型展开对我国货币政策时滞详细而深入的研究。

二、货币政策时滞的相关理论

对于货币政策的时滞性研究是建立在货币政策是否能够对经济产生影响的基础之上。货币政策能否对经济有实质的影响,西方经济学家研究出了两种不同的理论:货币中性理论与非中性理论。以古典学派和新古典学派为代表的货币中性论,他们认为货币是经济增长的“外生变量”,货币供给的增减只会相应的使同比例的变动。而以凯恩斯主义与货币学派的货币理论为代表的货币非中性论认为货币对实际产出具有影响,是非中性的。
货币政策效应的时滞,是指从经济运行中产生影响货币政策目标实现的事件或趋势起,到新的货币政策表现出明显效果的时间间隔,即货币政策从反应、制订、实施、传导到生效的全部时间过程。一般可将货币政策效应的时滞分为内部时滞和外部时滞两部分。

(一)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凯恩斯主义认为,货币首先影响利率,利率是影响投资的重要解释变量,而投资又是国民生产总值的重要组成部分,即货币供应量减少(增加)→利率水平提高(降低)→投资需求减少(增加)→国民生产总值减少(增加);货币学派的代表人物弗里德曼则认为,货币供应量的变化,首先会影响商品的变化,从而影响供给,即货币供给量减少(增加)→商品下降(上升)→社会供给减少(增加)。
货币变化对实体经济是否存在影响,是经济学家们一直争论的焦点问题。货币和产出之间的关系到目前为止已经取得一些共识,如:在长期中通货膨胀率与货币增长率的相关关系几乎接近于1,通胀率或货币增长率与实际产出增长率之间没有任何固定的关联可摘自:学生论文www.7ctime.com
循;货币短期内与产出同向变化,并明显超前产出。在实践的操作中,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货币当局并没有放弃对于货币工具的使用。这项经济工具在控制通货膨胀,刺激经济发展,稳定汇率市场都起到举足轻重的关键作用。

(二)货币政策的时滞性

纵观古今中外的货币政策操作的经济史,我们不难发现很多情况下的货币政策的实施都没有给对改变经济现状有立竿见影的效果,而是随着货币量的慢慢渗透到经济实体中才慢慢的影响经济。这个影响时间的滞后性不仅在理论中得到证实,主流经济学通过各种经济工具进行实证分析,更进一步给滞后定量化了。主流经济学家及其相关的实证分析都表明货币政策短期能够对经济产生影响,即货币政策短期内是有效的。在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前提下,去研究货币政策的时滞对货币政策的效果有很大的意义。一旦央行出台的货币政策不合时宜,经济运行就容易出现激烈的波动,不利于整个社会的发展论文导读:
。然而,如果央行对货币政策时滞能准确预测,就易把握货币政策方向和力度,就能达到预定的经济政策目标。

三、我国货币政策时滞

(一)从1994年到1996年实施的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所表现出的时滞

从1990年4月到1991年2月,银行实行了三次降利率的货币政策。低利率刺激了投资,带动了国民生产的增长。从1990年到1992年,由于促进经济增长的货币政策的时滞存在,导致了潜在的通胀压力。在潜在的通胀压力释放时,它使通胀来势更加迅猛。从1990年到1994年,我国的GDP实际增长率由3.8%增长到1

1.8%,但通胀率却从3.1%上升至24.1%。

在1994年银行开始执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来控制通货膨胀,使物价涨回落。在1995年,为了进一步抑制通货膨胀,人民银行先后两次提高了存贷利率。

(二)1998年到2004年我国实施反通货紧缩的货币政策所表现出的时滞

1996年的经济增长减缓、物价持续下降的状况以及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冲击。1998年起央行开始实施了以反通货紧缩为内容的稳健货币政策。
1998年,央行开始全面实行资产负债比率的管理和风险的管理;改革了存款准备金制度,并将存款准备率从13%下调为了8%。1999年,为刺激经济增长,扩大内需,央行将存款准备率下调至6%;2000年到2001年,中国人民银行放宽了消费信贷执行标准,并对对我国消费信贷政策,农村信贷政策、国家助学贷款政策进行的调整;2002年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开展信贷创新等10条指导意见。结合对货币政策目标和执行效果的分析,我们发现这段时间里货币政策的时滞明显。这段时间里,虽然执行了反紧缩的货币政策,但是国内各类指数总体上均为下降趋势。其中商品零售指数和生产指数一直处于大幅度的下降。居民消费指数总体处于下降的态势,虽然在2000年和2001年略有反弹,但增长率很小,都不足1%,接着2002年居民消费指数为-0.8%。但在2003年我国物价水平出现了转折性变化,各项物价指数都是由负变为正。物价水平的长期负增长,再到正常增长,正是此期间反通货紧缩的货币政策时滞表现。

(三)2008年—2010我国货币政策效应时滞表现

2004年到2007年这段内的时间内,央行没有出台大的货币政策变动,基本上稳健的货币政策以及相关的辅助经济稳定增长的政策,主要是为了稳定经济的平稳迅速的发展为主要方向。2003年的GDP同比增长为9.1%,CPI同比增长1.2%。2004年的GDP同比增长为9.5%,CPI同比增长3.9%。2005年GDP同比增长9.9%,CPI同比增长1.8%。2006年的GDP同比10.7%,CPI同比增长1.5%。经济平稳增长,通货也平稳没有太多的波动。然而,2007年的GDP同比增长11.9%,而CPI却猛增到4.8%。由于受到美国信用危机引发的次贷危的影响,国内的通胀加剧。2007年底经济会议定下“从紧”的货币政策基调,这意味着2008年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2008年GDP增长9%,CPI同比增长5.9%。虽然央行控制货币量,但是并没有立即见效。到2009年CPI才回落0.7个百分点,直到2010年才真正对大幅度下降,同比增长3.3%。
结合对货币政策终极目标效果的分析,我们发现该期间外部效应时滞明显。2007年来我国的刺激经济发展的货币政策并未有很好的控制CPI的增长,08年5.9%、09年5.2%。09年后有出台相关紧缩的货币政策,以达到控制物价的目标,10年CPI同比增长

3.3%,但11年高达5.4%。货币政策的外部时滞非常明显。

四、政策建议

正确认识我国货币政策的时滞性,有助于货币政策有效性地提高。我源于:论文 格式www.7ctime.com
国货币政策的时滞性不仅与货币政策本身的传导机制相关,还与我国本身独特的经济体制密切相关。缩短货币政策时滞以及各时期的时滞期的相差性,有利于央行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同时将降低货币政策制定的难度。基于前文所分析的货币政策时滞的组成,可以将建议划分为两个方面。
其一,应该提高银行的独立性。这样做不仅能都减少内部时滞,还能提供其预见性,不至于以为的受经济变动地牵制。
其二论文导读:
,提高货币市场发育程度;加快利率市场化;提高市场主体的敏感性。主要是基于货币政策外部时滞研究提出的建议,因为货币到实体经济需要中间工具的传递。传递的信息不仅和市场的发育程度相关联,更与市场主题的敏感性相关。提高市场发育,市场主体对于经济政策的敏感性,可以缩短外部时滞。(作者单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
参考文献
潘志远:现代经济信息[J].我国货币政策时滞效应研究,49.
郝雁:对中国货币政策效应时滞的实证分析[J].南开经济研究,2004,(3):109.
[3]夏德仁,李念斋:货币银行学[M]第二版.中国金融出版社,242-243.
[4]王明舰,中国通货膨胀问题分析[J].经济计量方法与应用,2001.
[5]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货币执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