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关于有助入情才能入理有助启思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2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5791 浏览:118250
论文导读:

一、从生活经验出发,强化学生的感性认识

新课标提到我们的数学教学要做到: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孩子们有更多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因此,我特别注意从学生身边的喜闻乐见小事出发,创设有趣的生活小故事,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强化学生的感性认识,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引导学生从身边发生的小故事中观察、操作、交流,使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不可分,它既包含于每个人的生活之中,又是我们对生活的提炼,这样学生能很好地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又加深了对数学这一课程的理解,同时也激发了他们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积极性。我在教学一年级《分类》时,课前安排学生帮妈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比如收拾床铺、整理衣柜或者自己的书柜等,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家长不许帮忙,然后家长予以评价。课堂中让学生汇报自己是怎么做的,家长又是如何评价的。这样以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为切入点,创设开放式的活动情境,通过自己亲身实践活动激发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到整个教学工程当中,这样学生不但学会了课本中要求学会的知识,同时也对这部分知识系统有了非常明确和深刻的认识。课后又组织理自己的书包,这样学生既巩固了分类知识,又体会到了分类方法的多样性。并能做到举一反

三、把学到的知识很好地运用于生活,回归于生活。

二、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并使之得以有效的发挥

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源于:论文 格式www.7ctime.com
地点、不同的情境之中,人的思维活跃度会有微妙的变化。有效的情境,能使人的思维更为灵活,激发创新的灵感,特别是小学生,他们的思维还停留在形象化具体化的事物上,抽象的、创新的思维还有待我们去开发,而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又使他们成为天生的探索者,学习对他们来说本来就是一个积极地探究的过程。因此,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究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根据需要为学生创设他们既熟悉又能激发兴趣的探究情境,拓展学生的探究空间,给学生以探究的理由。我认为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不拘泥于教材,合理地、创造性地利用教材,以教材为主线,以生活为载体,使枯燥的知识变得有趣,这样即使只是来源于生活,又使生活有了创新。在学生第一次接触进位加法的起始知识的时候,我认为让学生很好地在掌握的基础上有所发现,进而有所创新应是我们教学的重中之重。因此,我先让他们在熟练地解决“9+1=10”的基础上,出示“9+2=?”在教学中先让学生动手数小棒,让他们各抒己见自己找到好办法,然后我在学生充分理解了实际操作的含义之后,引导他们总结出凑十法,并发现它的妙处,然后请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使用凑十法的过程,这样从形象化的数小棒总结出抽象凑十法。接着我趁热打铁,让学生有一个举一反三的过程,创造性地学习“8+3、“7+4”、“6+5”等同类题目。学生的创造潜能一下被挖掘出来,在整个过程中大家争先恐后地举起了自己的小手,这样不但让一个本来作为难点的知识变得简单了,而且也潜移默化地使学生知道了原来举一反三的学习方法真的很有效,很简单。

三、关注生活中的点滴,捕捉知识的切入点

我们的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到处有知识,只是缺少了那双发现它的眼睛。数学的身影存在于生活中每个角落,数学的价值来自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常规问题。我们的数学教学要重视让学生从生活中去体验,把数学问题生活化,通过对生活中的琐事提出问题,并加以解决达到巩固数学知识、提高数学技能技巧的目的。教学《乘车》时,我利用幻灯片演示,一辆公交车上原有2人,到达某一站时,没有下车的,前门上2人,后门上3人,求这时车上一共有几人?演示结束后,问学生你看到什么了?知道什么了?你想怎么做呀?这时学生的兴趣上来了,回答问题非常踊跃,并能总结出这是一道连加法计算题。这一情境为下面的连减法、加减混合计算奠定了夯实的基础。这些知识是学生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在不经意的一件件生活小事中学习了数学,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体会到了原来数学并不像想象的那样神秘,并不是那样的高不可及,他也不是我们为之畏惧的抽象的、枯燥的、乏味的课本知识,而是我们身边随处可见的一些小问题、小窍门,它就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当中。因此,学习数学对他们来说不再是负担,而是一种乐趣。这样下来,既增强了数学学科的亲和力,同时也激发了孩子们学习数学、学好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使我们的数学课堂焕发了生命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