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试议并购中国上市公司并购绩效

最后更新时间:2024-01-0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354 浏览:8056
论文导读:
摘要:并购是企业崛起扩张,提升效率、增强自身竞争力的重要对策,也是一国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优化资源配置,培育强大民族产业的重要手段。近年来,我国资本市场进展迅速,但近三分之二的并购活动并未给企业创造价值,反而是并购企业业绩在并购后大幅下滑。Jenson的“自由流量”论述认为现代企业在两权分离的情况下,股东和管理层之间有着信息不对称,而且两者之间的利益不完全一致。由此,当企业拥有大量自由流量且自身缺乏投资机会的时候,管理层往往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采取一些不利于企业成长的投资行为,并购就是最常见的方式。针对“自由流量”论述,西方学者进行了大量的实证检验。但我国目前相关探讨还较少。由此,基于自由流量论述对中国上市公司的并购绩效进行实证探讨,十分重要。本论文选取2006—2007年中国沪深两市发生的符合筛选条件的67家公司的并购活动为样本。在论述探讨部分,采取规范探讨的策略,重新界定了并购、并购绩效、自由流量的概念,浅析了当前我国并购市场的近况特点及自由流量不足的近况。在实证探讨部分,运用因子浅析的策略构建衡量并购企业并购绩效的综合得分模型;通过相关性浅析检验发现主并企业的并购绩效与其持有的流量的相关性;分别采取曼—惠特尼U非参数检验、多元线性回归浅析对企业的并购绩效进行了单因素浅析和多因素浅析。结果发现,主并企业的并购绩效与其并购前持有的自由流量呈负相关,但只有并购当年通过了显著性检验;主并企业并购绩效与资产负债率呈显著正相关;主并企业的并购绩效与其自身的企业规模呈显著的负相关联系;主并企业的并购企业与其管理层持股比例与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不呈显著相关性。本论文探讨表明,以短期来看,自由流量不足在中国资本市场确实有着,但长期来看,并未获得数据的支持。关于负债的“制约效应”本论文得以验证,这表明近年来我国对于金融市场尤其是原国有独资银行的一系列革新取得了成效,负债对于企业的约束力日趋“硬”化。我国上市企业的公司治理机制效用甚微,管理层激励措施与股权结构治理作用的发挥有待进一步提升,非国有控股企业的“挖空”目标企业的动机大于“支持”目标企业的动机,导致非国有控股企业的并购绩效与国有控股企业的并购绩效没有显著差别。本论文的革新之处在于,将企业剩余利益求索权顺序、企业流的来源(企业经营流、股东自由流、债权人自由流)、自由的形态(存量、流量、增量)等几个方面结合起来,对自由流量的概念进行重新的界定;对并购绩效的概念分“效率”和“效益”两个层面的界定;在探讨时采取营业利润增加率、营业收入增加率和资本增值率进行因子浅析,构建一个衡量企业成长性的综合评分模型,以便可以多维度、准确地反映企业的成长性。关键词:并并购绩效论文自由流量论文自由流量论述论文
本论文由www.7ctime.com,需要论文可以联系人员哦。摘要5-7
Abstract7-11
第1章 导论11-15

1.1 选题背景与探讨作用11-13

1.2 探讨思路和策略13

1.3 论文框架和主要内容13-14

1.4 本论文的革新点14-15

第2章 文献综述15-19

2.1 国外的相关探讨综述15-17

2.2 国内的相关探讨综述17-19

第3章 论述与近况浅析19-34

3.1 论述基础19-24

3.

1.1 自由流量论述背景浅析19-22

3.

1.2 自由流量假说22-24

3.2 相关概念的界定24-31
3.

2.1 并购及并购绩效的概念界定24-26

3.

2.2 自由流量概念的界定26-28

3.

2.3 企业并购绩效探讨策略28-31

3.3 近况浅析31-34

3.1 当前中国并购市场的近况及特点浅析31-32

3.3 我国自由流不足近况浅析32-34

第4章 探讨设计34-40

4.1 探讨假设34-35

4.2 探讨策略35

4.3 变量的定义35-38

4.4 模型的构建38

4.5 数据的来源和样本的选取38-40

第5章 实证浅析40-54

5.1 并购绩效的计算40-42

5.2 并购绩效与自由流量的相关性浅析42

5.3 并购绩效的单因素浅析42-51

5.3.1 自由现论文导读:考文献58-61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61-62致谢62-63上一页12
金流量对公司并购绩效的影响42-48
5.

3.2 不同负债水平对企业并购绩效的影响48-49

5.

3.3 控股股东性质对公司并购绩效的影响49-51

5.4 并购绩效的多因素浅析51-54
第6章 探讨结论、政策倡议及局限性54-58

6.1 探讨结论54-55

6.2 政策倡议55-56

6.3 探讨的局限性及今后探讨方向56-58

6.

3.1 探讨的局限性56-57

6.

3.2 今后探讨方向57-58

参考文献58-6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61-62
致谢6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