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浅谈汉语中国文化与汉语数字教学结论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1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9003 浏览:83127
论文导读:跟阿拉伯数字有所不同,并且不能替换。下面我们谈谈具体表现。1.表概数。例如:二三十岁(不能写作“

2、30岁”)、五六十年(不能写作“5、60年12下一页

无论中国人还是外国人,在学习汉语的时候,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汉语数字的用法。例如:
(1)A:你家里有几口人?
B:我家有4口人,爸爸、妈妈、哥哥和我。
(2)A:你们厂有多少工人?
B:我们厂有五百名工人。(《对外汉语教学语法释疑201例》,彭小川等,商务印书馆2011年,34页)
我们发现在有关汉语数字用法的教学方面,一般都讲解得比较简略,没有作为比较值得注意的内容来看待,比如彭小川等著的《对外汉语教学语法释疑201例》中,专门讲到“数量词”,但也限于讲解“二与两”、“口、名、位与个”、“只、头、条与匹”、“一群、一批与一堆”、“次、下、趟与遍”、“10多斤与10斤多”、“个个与每个”、“一个个与个个”、“一一是二吗”,侧重的主要是量词的用法。这样的话,很可能不能完全解决外国人学习汉语数字时的一些不明白的问题,不能很好地引导他们纠正一些用法上的错误。就以上面所举的例子来看,在表示数字的时候,既有用阿拉伯数字的“4口人”,又有用汉语数字的“五百名”,而一般人看来,“4口人”也可以写成“四口人”,“五百名”也可以写成“500名”。但是,汉语数字的用法其实并不是如此简单的,也不是完全无条件地可以跟阿拉伯数字替换使用的;另外,汉语数字跟汉字一样,其实蕴涵了丰富的中国文化,值得我们在教学中好好把握和挖掘。
表示汉语数字的词是数词,其实也是汉字。大家都知道“0 1 2 3 4 5 6 7 8 9 10”是阿拉伯数字;汉语也自有小写的“〇一二三四五六七十”和大写的“零壹贰叁肆伍陆柒捌玖拾”两套数字。
我们都知道阿拉伯数字在用法上有时候是可以跟汉语数字互相替换的,例如包含阿拉伯数字的“2012年10月24日”也可以写作“二〇一二年十月二十四日”,不过在颁发文件、奖状、牌匾时一般用汉语数字表述。但值得指出的是,我们经常看到“二0一二年十月二十四日”这样的字样,这是把阿拉伯数字的“0”当成了汉语数字的“〇”,而“0”和“〇”两个数字在计算机中的占位符不同,阿拉伯的“0”夹在汉语数字中间,显得很不对称。还要指出的是,如果写作“二零一二年十月二十四日”,这其实也不对,是把汉语数字源于:论文集www.7ctime.com
的小写和大写混用了。全部小写是“二〇一二年十月二十四日”,而全部大写就应该是“贰零壹贰年拾月贰拾肆日”,一般人是不会如此费事的。
有时候,阿拉伯数字不大好用汉语数字替换。比如“007”(英国间谍影片中詹姆斯·邦德的代号)、“110”(报警电话号码)、“119”(火警电话号码),如果写成“〇〇七”、“一一〇”、“一一九”甚至“零零七”或者“零零柒”,看起来就完全不像那么回事儿了。为什么会不中看呢?原因可能是因为“007”、“110”、“119”其实都是从国外引进的,进来的时候长的就是这副“阿拉伯模样”,换成中国面孔就不合适了;另外,“110”、“119”是用电话拨号呼叫的,而电话的拨号键盘都是用阿拉伯数字设计的,因此也就固化成为这种形式。
关于汉语数词的用法,我们在“百度”上搜索了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国家出版局、国家标准局、国家计量局、国务院、公布《关于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试行规定》的联合通知。发布日期是1987年1月1日,执行日期是1987年1月1日。其中第3条“应当使用汉字的两种主要情况”指出:
1.数字作为词素构成定型的词、词组、惯用语、缩略语或具有修辞色彩的语句。例:一律 十滴水 二倍体 三叶虫 八国联军 四氧化三铁 二万五千里长征 第三世界 “一二·九”运动 十月革命 “七五”计划 五省一市 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 上海二商局 第一书记 路易十

六、某部五连二排六班 白发三千丈 相差十万八千里

2.邻近的两个数字(一、二……九)并列连用,表示概数(连用的两个数字之间不应用顿号隔开)。例:二三米 三五天 十三四吨 四十五六岁 七八十种 一千七八百元 五六万套 十之
看起来说得很明白,但是不能直接地就这么拿去教学,得换成学生比较容易接受的方式。应该说,汉语数字在很多用法上跟阿拉伯数字有所不同,并且不能替换。下面我们谈谈具体表现。

1.表概数。例如:

二三十岁(不能写作“2、30岁”)、五六十年(不能写作“5、60年论文导读: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很有汉语特色和韵味。6.借代形象。例如:八字脚(眉)、十字街(结)7.隐语。例如:平头/旦底(“平”字的“头”、“旦”字的“底”都是“一”)、挖工(“工”字挖去中间的竖杠,就成了“二”)、横川(“川”字横过来看
”)、三十二三岁、一百五六十斤、一米六七

2.惯用语。例如:

不离十(不能写作“8、9不离10”)、不管三七二十一(不能写作“不管3721”)、年方二八(如果写成“年方28”就不是原来的“年方两个八”即十六岁的意思了)、九九归一、八字没有一撇(不能写作“8字没有一撇”,因为这个熟语利用汉字“八”由笔画“撇”笔和“捺”笔构成,“八字没有一撇”等于说事情还没有开头)、扁担倒了认不得是个“一”(这也是利用了“扁担”与汉字“一”之间的象形联系)。

3.指示排行。例如:

二叔(不能写作“2叔”)、三姑(不能写作“3姑”)、四姨太、五弟、六哥

4.代名。例如:

张三(不能写作“张3”)、李

四、王五、赵六

如果学生问,为什么不说“张一、李二”而说“张三、李四”?我们考虑可能跟古人对“一”的崇拜有关。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一”解释道:“一,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而老子在《道德经》中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由此可见,古人对“一”这个数,有一种近乎敬畏的崇拜感情。因为只有“一”最为元始和权威,“二”其次,也是很有权威性的,而“三生万物”,就是什么都可以从“三”而生,所以也就可以随意使用了,“张三”、“李三”、“赵三”都行。那再问一句,既然都可以说,为什么一般都说“张三李四”而不说“李三张四”呢?这可能跟“张”姓在中国历史上一直是大姓有关。俗话说“张王刘李陈,天下一半人”,也是把“张”放在大姓之首。

5.数字入诗。例如: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十枝花。
这首小诗很容易记诵,又有一定的意境,很方便用来教外国人学习和使用汉语数字。又如《玉台新咏·焦仲卿妻》:“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很有汉语特色和韵味。

6.借代形象。例如:

八字脚(眉)、十字街(结)

7.隐语。例如:

平头/旦底(“平”字的“头”、“旦”字的“底”都是“一”)、挖工(“工”字挖去中间的竖杠,就成了“二”)、横川(“川”字横过来看是“三”)、侧目(“目”字侧过来看是“四”)、缺丑(“丑”字缺了右上角的一小竖,是“五”)、断大(“大”字从中间断开来就是“六”)、皂底(“皂”字的下半部分看起来是“七”)、分头(“分”字的上半部分看起来是“八”)、未丸(“丸”字没有写中间的一小点,是“九”)、田心(“田”字的中心取出来就是“十”)。这些说法是中国旧社会的商人为了做生意时的特殊需要而使用的,设计上利用汉字的可拆分性,运用“拆字法”来提取这些说法的词语中隐含着的汉语数字“一”至“十”,这是中国的汉字文化的又一种表现。
以上是汉语数字跟阿拉伯数字在用法上的一些区别。可能还有值得多加注意的地方,我们可以结合教学实际,探讨怎样把趣味性、针对性、规范性结合起来,有趣、有效、有用地把汉语的数字教给学习者。
李思思,广西师范大学201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研究生。责任编校;石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