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试化建设我国文化建设基本情况征文

最后更新时间:2024-04-2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4194 浏览:11027
论文导读:神的内涵和本质,使得大学精神成为大学的灵魂、旗帜和品牌。国内大学非常注重大学精神的传承培养。(1)提炼校训精神:国内很多大学通过提炼、深刻领会和践行校训精神,将学校视为自己的精神文化圣地,促进自己精神境界的提升。如清华大学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西南联大的“刚毅坚卓”。(2)创新教育理念精神:很多大学以开放
[摘要]我国大学经历了规模性的外延发展阶段后,内涵性的文化建设成为发展的主调。就基本态势和发展状况而言,既有成就又有缺憾,既有经验又有教训。总体而言,我国大学文化建设注重突出特色文化,重视大学精神的凝练、传承和发展,注重大学形象的提升,在物质、精神、环境、制度文化上同时铺展,同时又显现了精神文化功利化、行为文化低俗化、制度文化行政化、环境文化趋同化、生活文化简单化的趋势。
[关键词]文化特色;大学精神;大学形象;大学文化
大学文化建设是一项具有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工作,是大学建设与文化底蕴的有机结合,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外延。我国的大学文化建设经历了外延性向内涵性发展的基本历程,展现了我国大学文化建设的全部生活和活动模式。我国大学文化建设在文化特色、大学精神、大学形象、物质精神环境制度文化等方面展示了自身的成就。

一、突出大学文化特色

为了应对急剧变革的时代,国内大学都借助各自的文化资源和发展优势,不断调整规划自己的办学特色,突出特色办学的发展理念,这是适应时展要求的必然结果。突出文化特色是我国当前大学建设的核心,是我国大学文化建设的首要选择。突出文化特色就是把文化建设的特色集结在办学理念、办学定位、办学规划上;突出大学文化特色,主要寄托在教师、学生和大学三重主体上,而且主要体现在大学教师这个特定的群体上,教师群落的教学观念、知识厚度、创新意识、引导效应最直接地体现出大学的文化特色建设上;突出大学文化特色,相当地体现在学校制度的设计上,而且主流观念的价值引导制度,校风、教风、学风的规范制度,环境建设的组织调控制度,文化建设的互动制度,文化活动的创新激励制度,创设效应的评价监督制度和舆情反馈制度,都直接展示了学校文化建设的特色;突出大学文化特色,还体现在富有品位的校园风貌上,因为任何一所大学所依托的自然景观、人文建筑、外在环境,内在氛围,无一不是大学文化特色的直接展示。
总之,个性和特色是大学文化的本质特征,是大学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具体举措如下:借助文化多样化发展大学特色文化:即通过大学办学定位、发展目标、发展模式、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等层面体现特色化;以个性化促生大学文化特色化:通过富有个性的校徽、校训、校歌以及校园环境、校园景观建设和资源开发,凸显自身的文化特色;通过传统文化转变促生文化特色化:转变相对封闭、保守、孤立的传统教育文化,走向开放、包容、合作的现代教育文化。大学教师向高端化、精细化、人文化、服务化新型角色转变,学生向普通化、知识化、个性化和多元化新型角色转变;在文化转变定位上转变权威型文化,走服务文化发展之路,改变指令性和行政命令缔造文化建设的模式,以实现文化特色创造;在科研和教训层次上由师训与摘自:本科毕业论文致谢www.7ctime.com
教研分离走向研训一体化,以“教研问题化,问题课题化,课题课程化”实现教学文化特色化。

二、重视大学精神传承

大学精神是时代精神的精粹,是大学文化建设的内在品质,是大学理想的凝练,是现代文明的信念升华;大学精神在于其内在气质,是大学文化建设的结晶,是大学建设内在涵养的展示。大学精神“主要表现为独立精神、创造精神、科学精神、人文精神、自由意志、包容意识等。”大学精神是大学文化的核心,是大学的灵魂和精神支柱,在大学的生存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大学精神可以展现大学追求的理想,传递大学的内在品格、自主意识和自由意志,可以展示大学自身的人文气质和历史神韵;大学精神具有强势的历史延承性和相对的稳定性,可以承袭历史、文化、社会变革而凝结成的时代精神,尤其是大学的校训、校风以及校歌,更能准确地表意大学精神的内涵和本质,使得大学精神成为大学的灵魂、旗帜和品牌。
国内大学非常注重大学精神的传承培养。(1)提炼校训精神:国内很多大学通过提炼、深刻领会和践行校训精神,将学校视为自己的精神文化圣地,促进自己精神境界的提升。如清华大学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西南联大的“刚毅坚卓”。(2)创新教育理念精神:很多大学以开放的视野和创新型的教育理念提炼大学精神。如蔡元培时期的北大校训“思想自由,兼容并包”。(3)注重传承和发展大学精神:很多大学立足于大学历史文化的继承与弘扬,立足学校发展的未来提炼自己的大学精神。如东南大学的“止论文导读:修养,陶冶人的情操;物质文化建设注重和强调细节,提升内涵升华,展现个性和魅力;物质文化建设注重发挥学校的资源优势,加强文化载体建设,如校报、广播站、电视台、新闻网、校园网络建设等新闻媒介的传播作用。(二)重视精神文化建设探求真理和追求学问的大学使命是大学精神文化的核心和要旨。国内大学注重创设一个积极健
于至善”。
总体而言,大学精神更多表达的是一种理性价值,这是大学在持久性的发展和延续过程中获得的理念升华和实践传承。[3]大学精神的凝练可以引领“大学人”的“思想行为、精神追求和发展方向,确保大学发展的和谐稳定。” 大学文化建设中,“大学精神可以弘扬时代的主旋律,成为树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成为鼓舞全体‘大学人’奋发进取的精神支撑,推动时展进步的力量之源。”[4]

三、注重提升大学形象

大学形象是大学特色与个性文化建设的依据,是大学存在和发展的生命力。提升大学形象就是提升大学自身的文化品格和个性,这既是大学文化的本质特征,也是一所大学赖以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所以,提升大学形象,就要对自身的文化进行继承、发展和创新,不断提升大学的文化品位;提升大学形象,要突出特色文化对办学、教学教风、学风校风的积极影响力,在不同领域、不同层面突出大学文化建设的个性与特色;提升大学形象,要通过富有个性的校徽、校训、校歌予以展示,要借助风格独异的校园环境、气韵别致的景观建设、和谐舒畅的育人环境、轻松愉快的学习工作氛围予以体现。[4]
总体而言,提升大学形象,更多的需要在“大学的办学理念、教育思想、大学精神、体制和制度、发展模式和管理模式等”方面展示出具有独特个性的内容,并借助具有历史积淀和现实感召的个性和特色文化,“不追风、不趋同,保持高品位,办出特色,展现自己的优势和风采。”

四、物质、精神、环境、制度文化齐上手

国内大学文化建设注重从物质、精神、环境、制度文化几个层面展开,形成一个完整系统的有机构成。其中,物质文化是大学文化建设的物质体现和必要基础;[5]精神文化是大学文化建设的灵魂和核心,是大学建设和发展的动力所在;[5]多层次、多元化、多样性的环境文化是大学文化建设成效性的外在表现;制度文化是促进大学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并使之转化为有序行动的保证。

(一)重视物质文化创新

物质文化建设注重展示人文魅力,布局规划注重融合自然环境,力求自然与人文景观的和谐统一;物质文化建设与创新坚持以人为本,立足于适应人的精神需要,提高人的修养,陶冶人的情操;物质文化建设注重和强调细节,提升内涵升华,展现个性和魅力;物质文化建设注重发挥学校的资源优势,加强文化载体建设,如校报、广播站、电视台、新闻网、校园网络建设等新闻媒介的传播作用。[3]

(二)重视精神文化建设

探求真理和追求学问的大学使命是大学精神文化的核心和要旨。国内大学注重创设一个积极健康、奋发向上的团队,以其价值选择、人格塑造、思维方式、精神气质、道德情感、行为模式来倡导大学精神氛围。注重以大学的价值观、理想追求、精神风貌、学校的个性和魅力展示精神文化建设。国内大学精神文化建设注重透射独特的文化感染力、凝聚力和震撼力。精神文化建构同时通过大学的使命、校训、校风及名师文化等文化要素形成和成熟起来。

(三)注重环境文化建设

国内大学注重展示环境文化对人产生的教育影响和精神陶冶作用;国内大学非常重视对历史文化建筑的保护,历史名校更是如此;国内大学有意识地利用环境文化建设来影响学生,以达到学校预期的教育绩效,培养出既有专业技能又具有人文关怀精神的、正直的、有道义感的学人;国内大学环境文化建设注意共性与个性文化的结合,积极培育能反映大学独有精神和文化特征的、富有生机活力的大学个性文化。

(四)注重制度文化建设

制度文化是使大学教育得以顺利进行的基本保证。经学校意志选择的制度化文化,具有强烈的、鲜明的规范性、组织性,属于校园范围内必须强制执行和严格遵从的文化类型,如培养目标、教学制度、校规校纪等。制度文化一经校园主体认同并沉源于:论文格式范文www.7ctime.com
淀于内心,就会促进师生产生自觉遵从和维护的精神要求。

五、国内大学文化建设存在的不足

国内大学文化建设也存在很多不良习气和倾向,严重地制约了国内大学文化建设的发展进程。

(一)精神文化的功利化趋向

由于历史和现实原因,中国大学的精神文化层面的功利化趋向明显。外来的高度重压,强化了大学的工具价值。救亡图存,建设国家、计划经济的强力整合,政治秩序的统一性规划都是大学实用化、功利化的原因。市场经济的软性侵蚀,诱发了大学的功利性操作。先进大学主体性丧失和论文导读:的趋势,大学甚至成为社会世俗现象的大观园。(三)制度文化的行政化趋向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给国内大学的发展打上了深深的历史烙印。大学内部实行行政为主导的管理模式,行政权力干涉学术权力,甚至替代学术权力。以的价值诉求为行为取向,导致权学交易、俯首听命等拜官主义价值取向,大学成为官僚体制的附庸物而非
大学理想衰落,出现了急功近利、实用性凌驾于学术性,侵蚀了大学 “学术自由”的高贵品格与精神。

(二)行为文化的庸俗化趋向

行为文化庸俗化指大学趋向非规范、非道德、非健康、非自律,甚至偏离大学本质属性的不良现象、不良行为,而且有“蔚然成风”之势。市侩作风:“学商不分”、“钱学交易”,庸俗的实用主义、功利主义和拜金主义横行。学术行为不良:学术、抄袭、剽窃、粗制滥造、学术近亲繁殖、学术评审“潜规则”等使大学陷入诚信危机。犬儒现象:社会庸俗文化对大学有逐渐渗透的趋势,大学甚至成为社会世俗现象的大观园。

(三)制度文化的行政化趋向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给国内大学的发展打上了深深的历史烙印。大学内部实行行政为主导的管理模式,行政权力干涉学术权力,甚至替代学术权力。以的价值诉求为行为取向,导致权学交易、俯首听命等拜官主义价值取向,大学成为官僚体制的附庸物而非学术机构。大学制度浓厚的行政色彩与其在社会改革发展中应有的先锋作用是不相匹配的。[4]

(四)环境文化的趋同化趋向

高校规划整齐划一、如出一辙,反映了特色个性、创新精神的缺乏。我国大学大部分院校的建筑都遵循实用主义原则,都是千楼一面的“火柴盒”,缺少人文精神。[4]大学校园整体绿化处于较好水平,但就绿化的质量或风格而言,大多整齐划一,人工痕迹严重,忽视自然风格。生活文化的简单化趋向。大学生活文化的肤浅性、无深度及缺乏人文性态势和现象明显。
[参考文献]
林坚.大学文化建设的基点和重点[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5):9-12.
刘柏清.大学文化建设策略要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12):92-93 .
[3]周德俭.大学文化及其地方高校的大学文化建设特点与思考[J].高教论坛,2009,(5):4-7.
[4]段溢波,舒国燕.大学文化建设的现实价值、现状分析与指导思想[J]. 法制与社会,2008,(35):296-297.
[5]杨德广.大学文化建设的内涵和作用[J]. 高校教育管理,2007,(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