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简论科学民国时期“计划科学”基本

最后更新时间:2024-02-2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5338 浏览:16531
论文导读:关键词:民国时期论文探讨院论文计划科学论文科学进展论文科学计划论文科学与社会的联系论文本论文由www.7ctime.com,需要论文可以联系人员哦。123下一页
摘要:“计划科学”是二十世纪上半叶出现的一件新事物,也是中国当代一个颇有争议的事物。本论文基于国外“计划科学”实践和争议的情况探讨,以民国时期国家最高学术探讨机关探讨院为中心,梳理了1949年以前“计划科学”在中国的实施、争议等情况,并浅析其在1949年后的影响。探讨内容主要包括:一、计划科学的背景与条件探讨。对西方“计划科学”的源流进行梳理,揭示苏联由计划经济走向计划科学的历程,并厘清了苏联布哈林“计划科学”论述对英国科学与社会运动的影响;探讨了二十世纪三四十年生于英国称为“贝-波之争”的关于计划科学的争论,揭示该争论的逻辑框架和主题以及在当时与中国的联系等;探讨1927年前中国政学两届的计划行为,包括国民政府的若干经济计划,“行政三联制”对计划论述的运用,社会上关于“计划政治”的讨论,中国科学社等单位的科学进展计划等。本部分探讨揭示了中研院科学进展计划的国际背景及国内基础。二、各个时期中研院的科学进展计划探讨。本部分对中研院筹建时期、建院初期、抗战时期以及战后复员及重建时期的各类计划进行梳理和浅析,认为:中研院的建立滥觞于庚款之议,在筹备上蔡元培坚持了学术第一的原则。该院的探讨范围,是结合中国学术实际情况,参照西方图书分类法而拟定。筹建者心目中的科学不仅包括自然科学,也包括运用科学及社会科学。该院初期的组织方式不是单纯的苏联方式,而是德皇威廉学会为主,苏联科学院及其他全国探讨会议等为辅的多种方式的综合,其院内体制在建院伊始即已确定。评议会之成立不力,实源于政治与学术之纠葛,而非科学进展情况。中研院建立后出现的年度计划、六年计划和三年计划本质上都是自下而上的,是院内各所馆计划的松散组合,探讨人员在方向选择上具有充分的自由。1931年形成的三年计划,反映该院在南京建成永久院址的愿望。评议会成立后推行的一系列活动及产生的效果,反映中研院在内迁前已基本确立学术领导地位。抗战时期,在推行的行政三联制的影响下,中研院计划工作出现常规化倾向。来自设计及检查部门的监督和检查对中研院计划内容并不能产生实质性影响。中研院此间为国家科技体制建设而勉力推动的国家科学奖励金设置和全国学术会议召开计划,反映教育部与中研院在此阶段的矛盾与竞争。院士制度是全国学术会议计划失败后机缘巧合而产生的。中研院的复员和重建计划真正在论述层面引入了西方元素。苏联的组织方式和贝-波之争中的相关论点都在此时进入中研院评议员视野,中国科学家开始寻求以西方新论述解决中国的科技体制不足。《倡助科学探讨意见》和李约瑟所著《中国科学与技术的近况和前景》的内容及后继影响,反映此时的中国在科学领域内开始谋求一种自上而下的集权计划。总之,1949年前中研院的科学进展计划经历了一个由自发到自觉的历程,中研院关于体制建设层面的计划基本由评议会作出,具有一定的集权性质,但探讨所的探讨计划则主要由探讨人员自下而上作出,体现出相当程度的自由。政治与学术的纠葛贯穿着中研院的计划历史。三、“计划科学”的论述探讨及影响浅析。中研院科学进展计划的形成与实施时期,中国发生了一些与“计划科学”相关的争论。对于“计划科学”建立的论述基础“科学的社会功能”不足,中国经历了一个以实践到论述的消化历程,接受并无障碍。而关于纯粹科学与运用科学的优先进展次序及计划框架下“学术自由”的保障不足,则争议纷纷。围绕在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的一批科学家讨论了贝-波之争所讨论的话题。这些论述探讨反映中国各界对与“计划科学”相关的科学、计划、自由、纯粹与运用科学、科学与社会、科学家的社会责任等概念的理解、消化、吸收的历程,也反映不同群体的认识差别。1949年前中研院的科学计划,对民国时期的科学进展产生了影响,同时也一定程度上奠定了建国后科学事业的基础。这一时期形成的计划科学观念奠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科学计划实施的思想基础,对《十二年远景规划》确有影响;其自下而上维护科学自主性的计划方式,被台湾中研院继承并发扬。关键词:民国时期论文探讨院论文计划科学论文科学进展论文科学计划论文科学与社会的联系论文
本论文由www.7ctime.com,需要论文可以联系人员哦。论文导读:
附图5-7
摘要7-9
Abstract9-16
绪论16-24
第一部分 计划科学的背景与条件24-58
第1章 时移世易——西方计划方式的产生及其争论26-41

1.1 苏联的计划经济与计划科学26-30

1.1 苏联的计划经济26-28

1.2 苏联的计划科学28-30

1.2 以英国为中心关于计划科学的争论30-39

1.2.1 争论的缘起30-32

1.2.2 争论的爆发32-34

1.2.3 争论的进展34-37

1.2.4 转折与尾声37-39

本章小结39-41
第2章 宏业远图——中国早期的计划思潮与实践41-58

2.1 中国的计划经济思潮与实践(1949年以前)41-50

2.

1.1 国民党早期的建设计划41-43

2.

1.2 国民政府的计划经济实践43-47

2.

1.3 知识界的计划经济与计划政治思潮47-50

2.2 中研院成立之前的科学进展计划50-56

2.1 “科学”之肇始与中国科学社的计划51-53

2.2 国立探讨院之倡立与中基会对中国科学之导向53-56

本章小结56-58
第二部分 中研院各个时期的科学进展计划58-152
第3章 帷幄运筹——中研院的初期建设计划60-85

3.1 中研院的筹建60-66

3.

1.1 中研院建立之缘起60-62

3.

1.2 中研院之筹建62-66

3.2 中研院探讨范围的选择与探讨所的确立66-74
3.

2.1 中研院探讨范围的选择66-70

3.

2.2 中研院探讨所的建立70-74

3.3 中研院组织方式的选择与院内体制的初步确立74-84

3.1 中研院组织方式的选择74-80

3.2 中研院的内部体制建设80-84

本章小结84-85
第4章 拔锚起航——中研院建院后的工作计划及科研领导地位的基本确立85-105

4.1 建院初期的六年计划与年度计划85-91

4.

1.1 六年计划之缘起85-86

4.

1.2 六年计划的内容及特点86-87

4.

1.3 六年计划的执行与年度计划87-91

4.2 中研院三年计划91-95
4.

2.1 三年计划的缘起及内容91-93

4.

2.2 三年计划与中研院选址不足浅析93-95

4.3 评议会的成立与中研院科研领导地位的基本确立95-103
4.

3.1 评议会的正式成立95-96

4.

3.2 中研院评议会对全国学术合作的有力推动96-99

4.

3.3 中研院科研领导地位的基本确立99-103

本章小结103-105
第5章 举步维艰——中研院战时计划及对国家科技体制建设的推进105-128

5.1 国民政府的“计划政治”与中研院计划105-116

5.

1.1 行政三联制的提出及推行105-109

5.

1.2 “计划政治”框架下的中研院计划工作109-116

5.2 中研院设立国家科学奖励金和召开全国学术会议计划116-120
5.

2.1 中研院对设立国家科学奖励金的努力116-118

5.

2.2 中研院的“全国学术会议”召开计划118-120

5.3 中研院与教育部在改善国家科技体制建设中的纠葛120-127
5.

3.1 教育部对国家科学奖励金设置权的争夺120-123

5.

3.2 以全国学术会议到院士会议123-127

本章小结127-128
第6章 美好憧憬——中研院的战后复员及重建计划128-152

6.1 中研院对国家科研机构系统的构想及对西方论述的运用128-136

6.

1.1 《我国战后科学探讨计划刍议》对国家科研机构系统的构想128-131

6.

1.2 《我国战后科学探讨计划刍议》对西方论述的运用131-135

6.

1.3 《我国战后科学探讨计划刍议》的实质及后继情况浅析135-136

6.2 二届二次评议会关于科学进展给政府的倡议136-142
6.

2.1 《倡助科学探讨意见》的形成及内容137-139

6.

2.2 《倡助科学探讨意见》的执行结果及评价139-142

6.3 李约瑟的中国科学进展规划及《进展运用科学十年计划》的产生142-150
6.

3.1 李约瑟的中国科学进展规划143-146

6.

3.2 李约瑟科学规划的执行情况浅析146-148

6.3.3 学术与政治的分野——《进展运用科学十年计划》的内容及结果浅析.148-150
本章小结150-152
第三部分 “计划科学”的论述探讨及影响浅析152-200
第7章 即事穷理——关于“计划科学”的论述探讨154-184
7.1 科学可以计划吗——中国的反响154论文导读:3《科学时代》等对“计划科学”的集中宣传162-1667.2如何计划和计划什么——计划路线的争议166-1827.2.1纯粹科学与运用科学之争166-1757.2.2学术自由的保障及“计划科学”具体路径不足175-182本章小结182-184第8章中研院“计划科学”的影响184-1998.1“计划科学”对民国科学的影响184-1888.

1.1基于论文的统计浅析184

-166
7.

1.1 科学与社会联系认识的演化154-157

7.

1.2 “科学统制”论述的提出及其争议157-162

7.

1.3 《科学时代》等对“计划科学”的集中宣传162-166

7.2 如何计划和计划什么——计划路线的争议166-182
7.

2.1 纯粹科学与运用科学之争166-175

7.

2.2 学术自由的保障及“计划科学”具体路径不足175-182

本章小结182-184
第8章 中研院“计划科学”的影响184-199
8.1 “计划科学”对民国科学的影响184-188
8.

1.1 基于论文的统计浅析184-186

8.

1.2 基于科学事业的浅析186-188

8.2 “计划科学”对社会思想的影响188-191
8.

2.1 科技政策思想基础的奠定188-190

8.

2.2 “计划教育”思想的进展190-191

8.3 民国“计划科学”在1949年后的影响191-199
8.

3.1 迁台后中研院的计划工作191-194

8.

3.2 新中国建立初期科学计划工作中的民国遗风194-199

本章小结199-200
结语200-203
致谢203-205
在读期间完成的论文及取得的其他探讨成果205-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