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有关于变革通过变革高校人才培养方式推动就业

最后更新时间:2024-02-2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7455 浏览:122594
论文导读:
[摘要]目前,随着高校扩招,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并成为世人普遍关注的焦点。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途径,就是高校必须树立“以学生就业为本”的理念,变革人才培养的模式和机制,从专业设置、职业教育、创业教育、就业指导和大学生就业心理调适五个层面着手,真正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为社会输送符合就业市场需求的高质量的合格人才。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 高校 人才培养模式
[作者简介]杜安立(1966- ),男,河南焦作人,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育科学系,讲师,主要从事教育心理学教学工作。(河南 焦作 454000)
[]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06-0103-02
摘自:本科毕业论文致谢www.7ctime.com
随着高校不断扩招,中学生上大学难的压力逐步得到缓解,越来越多的人能接受高等教育,有效地提高了全民族的素质。但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则愈来愈凸显,就业形势亦越来越严峻,大学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和供需比日趋下降。不少人将就业难归咎于扩招本身,认为扩招是中国高校的“大跃进”,直接导致就业市场供过于求,从而造成教育资源和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就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2010年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为631万人,和2009年毕业生人数611万相比多了20万人,而社会每年新增就业机会大约700万至800万个,由此而论,人才总量并非过剩而是远远不够。问题究竟出现在哪个环节呢?据调查,除了大学生就业认识存在误区,就业目标定位不切合实际外,一个主要原因是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相脱节,所培养的人才质量规格远远满足不了人才市场的需要,造成人才资源有效供给严重不足。因而,以大学生就业为中心,调整高校办学方向和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合格大学毕业生,是就业难的根本途径。

一、以市场需求为依据,建立和调整高校专业设置

高校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为社会各行各业提供合格人才。作为人才市场的供给方,高校必须以满足社会对人才质量规格的需要为办学原则,培养出基础理论扎实、实践能力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的实用型、技能型人才。而目前我国高校的专业设置缺乏与社会市场需求的沟通协调,从而导致人才供需不均衡,要么供过于求,出现人才过剩、就业扎堆的不良局面;要么供不应求或没有供给社会急需的热门、冷门行业的专业人才。这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毕业生就业,也同时制约了社会经济的顺利发展,造成教育资源和人才资源的极大浪费。因此,合理规划专业设置、深化学科专业结构改革,已成为目前高校发展的当务之急。
要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高校首先要做好市场调研工作,顺应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要求,建立与社会就业市场相对接的专业设置新机制,依据社会经济发展和国家建设的需要及时转变办学思想,变革高校人才培养的类型和规模,合理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模式,把培养学生的专业方向和专业结构定好位,按照就业市场的需求和毕业生的就业反馈系统,科学地确定专业招生规模,规划专业的课程结构,使得高校的学科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市场的要求相适应,紧密围绕区域经济特色和产业结构,增减相关专业的规模,增设社会急需的新专业,改造和提升传统专业,打造学校优势和品牌专业,凸显学校人才培养的优势和特色。通过专业调整和建设,培养出与社会需求相吻合的竞争力较强的实用型、技能型人才。

二、以学生就业为导向,强化职业教育

重学术教育轻职业教育是目前高校存在的一个通病。作为教学型高校,其人才培养的类型应是技能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但在教育实践中,课程设置中理论课偏多,实践课偏少,学生缺乏实践的时间和机会;任课教师在教学中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轻实践技能的训练和指导,重学术的熏陶轻职业能力的培养。教学型高校的学术化教育倾向不仅导致了与市场需求的错位,也直接导致了毕业生就业观念上的偏差,毕业生普遍将高学历等同于高就业能力,认为只要完成学业,具备专业理论知识,自然会具备未来的就业能力,满足自己寻找理想工作的意愿。其结果,高校成为脱离社会市场的“塔”,大学生成为呆在书斋里的 “书橱子”。从这个“塔”里走出来的毕业生即使博学多识、满腹经纶,也会因缺乏良好的专业技能和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在就业领域没有用武之地,最终导致就业无门。
论文导读:作适应性。无论学历有多高,理论知识多深厚,都要和“专业能力”寻求对称。由于轻视职业教育,脱离社会市场,大学生在动手、实践能力方面与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有差距,这些问题都直接造成了大学生的就业困难。为了避免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市场人才需求的错位或脱节,转变高校人才培养的观念势在必行。由培养知识型人才向培
 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已有了明显的转向:不再单纯地强调学历和学术水平,转而关注社会阅历和职业技能水平,特别是人才的可塑性、创新性和工作适应性。无论学历有多高,理论知识多深厚,都要和“专业能力”寻求对称。由于轻视职业教育,脱离社会市场,大学生在动手、实践能力方面与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有差距,这些问题都直接造成了大学生的就业困难。
为了避免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市场人才需求的错位或脱节,转变高校人才培养的观念势在必行。由培养知识型人才向培养技能型人才转变、由以学术教育为本向以职业教育为本转变,体现了现代社会就业市场对人才的要求,它不仅是贯彻落实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关键所在,也是高校以人为本、对学生未来发展负责的重要体现。为了培养出适应社会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专业型、技能型人才,高校须做好以下几点工作:第一,在教学内容中渗透对学生的职业意识教育、职业道德教育、职业规划教育,提高学生的择业就业能力和对就业岗位的适应能力。第二,适当增加实践课程的比重,注重实习和实训,利用学科教学引导学生既要善于动脑更要善于动手,重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第三,扩展教育视野及培训领地,积极实施校企联姻,在了解用人单位对人才的类型和质量规格具体要求基础上实施职业素质和技能的培训,将职业素质与技能的培训与学校日常教学、实习实训、社会实践等结合起来,使得高等教育的“产品”数量与质量与社会市场需求实现无缝对接。

三、以拓宽就业渠道为根本,进行创业教育

自主创业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体系改革的一个方向。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北京召开“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提出创业能力是学生的“第三本护照”,要求把创业能力提高到与目前学术教育和职业教育同等的地位。在高校中进行创业教育,鼓励大学生毕业后自主创业,既可以帮助学生解决自身的就业问题,还能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创业教育的宗旨就是助人自助。提高大学生就业信心和能力,主动就业。在西方发达国家,大学生自主创业非常普遍,美国大学生创业的比重高达20%~23%。我国的创业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但前景广阔。近几年,国务院及有关部门制定了一系列相关政策,鼓励毕业生通过各种渠道、各种形式就业,支持、扶助毕业生自主创业。不少高校积极地进行了创业教育尝试。
高校进行创业教育应做好以下工作:第一,提升创业意识。高校可利用广播、校报、板报等宣传工具,树立学生创业所必需的务实精神、创新精神和艰苦奋斗精神,以及自尊、自信、自强意识;在课堂教学源于:论文资料网www.7ctime.com
中渗透创业教育,并结合专业特点开设有关创业教育课,将创业教育纳入到课程体系中;开展与创业有关的班会和课外活动,营造创业氛围,激发学生的创业精神。第二,建立创业教育的支持网络。创业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依靠和调动学校各方面的力量。学校领导部门的重视是前提,这样可以在全校范围内形成一种积极的舆论导向;教务、学生、后勤、图书馆等部门的支持、协作是关键,可以充分发挥学校教育资源的优势,为学生提供创业信息、进行创业宣传和指导。这样,学校各部门的人员共同参与、 密切配合,形成立体化的创业教育网络。第三,为学生的创业实践提供机会。大学生的创业实践是学习创业知识、获得创业经验的最佳途径。在校内,支持学生到校办企业、后勤集团、图书馆、实验室勤工俭学,也可有偿协助教务处(科)、学生处(科)工作人员和任课教师做一些日常工作。在校外,鼓励学生利用课余、假期打工、参与策划、市场调研、试办公司,参加职业知识和证书培训等。

四、以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为重点,加强高校就业指导工作

就业指导工作是高校提高毕业生就业率的有力举措。高校应科学地构建就业指导的目标、内容、方式和手段,形成完整的就业指导理论体系,增强就业指导的系统性、针对性、实用性及有效性。
为了有效地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高校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开好大学生就业指导课。将其严格纳入到学校的教学计划中,全方位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之中。内容应包括:职业基本知识、就业程序与途径、职业生涯设计、求职面试的方法和技巧、就业心理辅导以及如何做到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个人选择和社会需要相结合、个人发展与职业前途并重论文导读:业指导的内容,不断强化学生的专业意识和就业意识,坚定专业信念,明确努力方向,不断调整自我、完善自我。4.树立“以生为本”的指导思想。与就业市场紧密挂钩,为毕业生积极开拓就业市场和渠道,帮助毕业生到对口单位或相关部门就业。学校领导层面不仅要亲力亲为,同时还要善于发挥各基层院系的作用,以各院系及专业教研室为主
等。
2.开设就业指导专题讲座或报告。聘请校内外专家、职业规划师、社会企业家等开设不同形式和内容的就业指导讲座或报告,这是对学校就业指导课的进一步延伸和完善。
3.通过新生开学典礼、各种会议、学生座谈会等途径对学生渗透职业指导的内容。引导学生重视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与训练,不断完善自身素质,为未来的就业做好充分的准备。专业教师应结合专业发展在教学和实训过程中渗透就业指导的内容,不断强化学生的专业意识和就业意识,坚定专业信念,明确努力方向,不断调整自我、完善自我。
4.树立“以生为本”的指导思想。与就业市场紧密挂钩,为毕业生积极开拓就业市场和渠道,帮助毕业生到对口单位或相关部门就业。学校领导层面不仅要亲力亲为,同时还要善于发挥各基层院系的作用,以各院系及专业教研室为主体,突破区域的限制,有针对性地走访专业对口单位及部门,建立联谊关系,这不仅可以为毕业生提供就业帮助,还可以为系部各专业扩展实习、实训基地,并且可以聘请联谊单位的领导或业务骨干作为系部的荣誉教授或客座教授,邀请他们定期或不定期地为大学生上课或开讲座。

五、以培养大学生良好就业心理为目标,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随着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就业难度不断增大,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也日益突出并逐步呈现前移趋势。许多刚刚入学的大一学生就开始担忧自己将来的就业问题,而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可能会更加凸显,他们因担心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而日益焦虑、担忧,或因就业遭受挫折而自卑自叹,怨天尤人,甚至一蹶不振。这些就业心理问题如果不及时予以解决,不仅会影响大学生的生活幸福指数,而且会为社会带来用人的困扰,滋生不稳定因素。如何调适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引导他们以正确的就业观念和良好的心态顺利地融入社会,已成为高校教育所不能回避的问题。
高校应充分调动各类教育资源,建立起全方位、立体化的心理教育网络。学校管理者、心理教育专职人员、班主任、任课教师等要共同参与担负起对大学生的心理保护和培育,通过新生心理普测、个体或团体心理咨询、心理健康教育课、心理健康讲座、就业指导课、素质拓展活动等多种渠道和形式,引导大学生树立积极、乐观的心态,增强心理承受力,缓解就业心理压力,帮助他们形成适应社会竞争、发展需求的心理素质,提升就业竞争力,以便顺利地走向社会、实现就业。
[参考文献]
[1]河南教育学院高等教育研究所,郑州师专教育科学研究所.大学生心理辅导[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6.
[2]王国贞,李福清.大学生就业指导[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
[3]张惠兰,陈明金.择业与创业——当代大学生就业教育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