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关于明辨明辨“学校文化主体”题目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0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4160 浏览:158204
论文导读:
【摘 要】近年来,学校文化研究日益兴起,人们对于学校文化主体的认识也得到进一步的深化。目前对学校文化主体是谁的认识主要存在企业文化主体观、学校主体观和泛化主体观三种观点;对于学校文化主体之间的关系的认识存在同质说和异质说两类看法;对于学校文化主源于:大学毕业论文格式www.7ctime.com
体之间的文化冲突成因则存在宏观层面的师生文化理念落差观和微观层面的师生间特殊关系观两种认识。在力图清晰地呈现上述几种观点的基础上,发现学校文化主体研究可以在两方面继续深入,一是要明确学校文化主体特质,扩大学校文化主体研究视野;二是要正确处理学校文化主体间的关系,发挥学生主体的作用。
【关键词】学校文化 文化主体
在学校管理中,近几年来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三流的学校管理靠权力,二流的学校管理靠制度,一流的学校管理靠文化。由此学校管理实践和改革研究中兴起了“文化热”,学校致力于学校文化建设,理论界热衷于学校文化的讨论。 可是近年来的学校文化研究存在一个普遍性的问题:研究成果理论色彩过于浓重,无法很好地实现与现实的接轨。存在这样的问题,一方面是由于文化内涵广阔,难以捕捉其实践性特征;另一方面也是由于研究者对学校文化的具体研究不够。关于学校文化主体的研究少之又少,相关观点的收集,只能从研究学校文化的文章和著作中找出只言片语来总结归纳。

一、学校文化主体是什么

学校文化主体是对学校文化产生一定影响,并能够控制学校文化发展方向和范围的群体。目前对于学校文化主体的认识主要存在三种观点:企业文化主体观、学校主体观、泛化主体观。
企业文化主体观认为学校文化的主体如同企业组织的文化主体,一般是学校组织中的领导者,即认为学校文化的主体是学校的领导层,学生和教师如同企业中的职工,一般只是学校文化的被动接受者,学生与教师的发展无关学校文化的进步。
学校主体观认为学校文化的建设需要学校校长、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李伟胜教授认为,“学校教育的运作过程与企业经营的运作过程有着本质的区别,因此在学校教育场景中,每一位成员都是教育的主体——每一位教师和学生都是自我发展的主体”。 俞国良认为,“青少年学生是学校文化的主要承受者和建设者,学校文化建设绝大部分要依靠他们的力量,学校的教职员工在学校文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主导作用,因此,他们是学校文化建设的主体”。[3] 崔允漷和周文叶认为,对历史最权威的解读者无疑是亲历和见证历史的人,同样,对学校文化最有发言权的便是亲历、见证学校成长与发展的人们,即学校校长、教师和学生。[4]
泛化主体观认为学校文化的建设主体除了校长、教师、学生之外还包括学校的其他工作人员。顾明远认为,“学校文化是经过长期发展历史积淀而形成的全校师生(包括员工,下同)的教育实践活动方式及其多创造的成果的总和”。[5] 赵中建提到,“我们应该着重分析校长、教师、学生、学校服务人员的在学校文化建设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及其应该承担的责任”。[6]从其表述中我们可以看到顾明远和赵中建都认为学校文化建设的主体分为四类:校长、教师、学生及学校的服务人员,只是两者的提法略有不同。
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学界对于学校文化主体的范围包括校长、教师和学生的观点是基本上赞同的,观点的主要分歧在于学校服务人员是否属于学校文化建设的主体。分析这个问题首先要了解具备什么样的能力的群体才能成为学校文化的主体。文化是人们对于传统的继承和创造,文化的发展不仅需要对前人思想进行理解和继承,还需要在理解和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即作为文化主体的群体应该具备两个方面的能力,其一是对学校文化的继承和实践能力,其二是对学校文化的再造能力。学校服务人员能够配合学校文化的发展,为学校文化的建设提供有效的保障,但是服务人员在学校文化的再造方面的能力较学校校长、教师和学生则显得过于薄弱,甚至没有能力。我们应该关注文化主体的创生作用,而不只关注文化对人的影响。[7] 学校文化的创生是学校文化发展的重要内容,判断学校文化主体更应该以学校文化创生能力为标准。由此看来,学校文化建设的主体更应该定位在学校校长、教师和学生之上。

二、学校文化主体之间的关系

学界基本上都认同学校文化主体包括校长、教师和学生三个群体,而对于校长、教师和学生各自在学校文化论文导读:
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关系到学校文化建设的具体实施。对于校长、教师和学生三者在学校文化建设中的关系主要存在同质说和异质说两种观点。
同质说观点认为,校长、教师和学生三者在学校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是相等的,并不在学校文化建设中突出校长、教师、学生中某一群体的特殊作用,三者的努力缺一不可。校长、教师和学生在学校文化建设中的职责和作用是相对的,并没有高低之分。
异质说观点则认为,学校文化建设的主体是学校校长和教师,学生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在学校文化建设中无法与校长和教师的地位相提并论。有人认为,“学校文化建设必须以教师为主导,由教师对学校文化建设给予操作性指导,并予以适当的调控,达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效果。充分地发挥教师在学校文化建设中的主导作用,是提高学校文化活动质量、加强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条件”。[8] 也有人认为,“学校文化建设首先需要校长努力学习,了解学校的历史,挖掘学校的优秀文化传统,学习当前的形势和教育理论,认真思考办学思路,策划学校文化的建设,提出设想和全体师生共同讨论,形成共识,然后精心设计,共同努力,把理念化为现实”。[9] 可见,持分层观点的学者们普遍认同在学校文化主体内部存在能力和地位的差别,在校长与教师、教师与学生、校长与学生之间存在功能上质的差别。
同质说观点认识到了学生和教师作为学校文化建设主体的重要性,突破了以往只重视领导及智囊团的主体作用,而对师生只强调宣传教育或塑造他们的灵魂,乃至把学生等同于消费者或顾客的局面。[10] 异质说观点根据校长、教师和学生能力和功能的不同,划分了三层关系,可以更加明确地落实学校文化建设的责任,有利于学校文化建设的推进。上述的两种观点虽然在对校长、教师和学生在建设学校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上存在一定的差别,但是他们都承认学生作为学校文化建设主体的地位,这对于推进学校文化建设具有非凡的意义。

三、学校文化主体之间的文化冲突成因

无论学校文化主体是否包括学校后勤服务人员,无论学校文化主体之间是否存在着层级的差异,不可否认的是学校文化主体不是单一的,而是由两个以上的主体构成的主体群。在这样的主体群中,担当着不同社会角色的人员共同推进着学校文化的发展。由于社会角色的不同,校长、教师和学生接受着不同的思想和知识,这使得他们形成了各自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学校文化系统中,由于文化的差异性,都会发生冲突,校长与教师群体和其他员工群体、管理人员与教师和学生、教师与学生等之间,都会发生冲突,而最显著和重要的冲突,具有全局意义的冲突,集中体现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文化冲突。”[11]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文化冲突直接影响到学校文化建设和学校正常教学秩序的保障,开展针对教师与学生文化冲突产生之原因的分析,对于正确处理该文化冲突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对师生文化冲突的原因探索主要基于两个层面:宏观层面的师生文化理念的落差和微观层面的师生间的特殊关系。
宏观层面师生文化理念落差观点认为,教师和学生在文化理念的接受程度上存在落差,造成教师和学生之间对于文化认同的冲突。而文化理念落差的解释又包括两层相反的含义,其一认为教师的理念领先于学生,其二则认为学生的理念领先于教师。教师文化理念领先说认为,学生生活所处的家庭文化环境相对稳定,与能够及时地反映时代精神的学校文化相比,家庭文化造成了学生理念上的滞后性,家长和学校教育理念的脱节以及家庭生活方式的不同都会造成师生之间的文化冲突;[12] 学生文化理念领先说则认为,“开放的社会带来了文化多元化和价值观的多样性,致使易于接受新思想、新观念的青少年学生,在一种超出学校控制的文化过程中形成了一些新的文化特质,与本质上具有守成性的教师群体形成冲突。”[13]
微观层面师生间特殊关系观点的支持者沃勒认为,师生文化冲突是学校生活的中心,他将师生间的文化冲突的原因归为两类,一是在文化传播过程中由学校的特殊功能引起的,师生之间产生冲突是因为教师代表更大团体的文化,而学生满脑子装的是地方团体的文化;二是教师属于成年人,而学生则属于相对弱势的未成年人,教师试图将成年人的文化强加于学生,而学生却代表了儿童团体的独特文化,二者之间必然产生冲突。[14]
宏观层面师生文化理念落差的观点从师生之间接受新兴理念的差距出发,呈现了师论文导读:
生文化冲突产生的最本质的原因;微观层面师生间特殊关系的观点为我们呈现更为具体的师生文化冲突产生的机理。这些观点的提出对于缓和师生文化冲突,构建优良的学校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对学校文化主体研究的期望

1.明确学校文化主体特质,扩大学校文化主体研究视野
目前对于学校文化主体是什么的研究还局限在校园范围以内,大多是针对校长、教师、学生和后勤管理人员的研究。之所以产生研究对象范围之争和研究范围受限的状况,其重要的原因之一是没有明确的对学校文化主体应该具备的特质或者能力的统一认识。学校中的人员都可以称为学校文化建设的主体,还是需要具备一定特质或能力的人员才能够成为学校文化建设的主体?答案很明确,要成为学校文化建设的主体,必须具备一定的特质或者能力,而这种能力正是促进文化发展的关键因素——创新能力。学校文化主体必须具备为学校主动创生新文化的特质和能力,而不是任何学校成员都可以自然而然的称为学校文化主体。研究学校文化主体是什么的问题,首先要明确学校文化主体的特质或能力,依此突破校园的空间约束,扩大学校文化主体的研究视野。
校长、教师和学生是学校中的主要群体,在学校文化建设中理所当然地承担着主体性的任务,但是除了校园里的校长、教师和学生之外,我们还应当认识到在学校之外也存在着创生学校文化的力量——与学校开展合作的学校文化建设领域的专家学者。虽然专家学者不能如校长、教师和学生一般长久性的参与到学校文化建设当中,但是在其参与的过程中,对于学校文化建设的创生作用远远大于一般校长、教师和学生的贡献。因此,我们不能将学校文化主体研究视野局限在学校之内,应该在形成对学校文化主体特质和能力形成统一认识的基础上,依此扩展研究视野。
2.正确处理学校文化主体间的关系,发挥学生主体的作用
校长、教师和学生作为学校文化建设的主体,各自承担着不同的任务,发挥着不同的功能。从承担的任务来看,校长统领全局,谋划学校文化发展整体蓝图;教师上传下达,沟通学校文化发展各部分;学生具体落实,实践学校文化发展的每一步。从发挥的功能来看,无论是校长、教师和学生在参与学校文化建设的过程中,都发挥着主动创生的功能。校长的谋划全局需要自主创生,教师在上传下达的同时也在创生着新的学校文化,学生在实践中也在发挥着智慧,创生着独具学生特色的学校文化。校长、教师和学生作为学校文化的主体,其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是其共同性是不能忽略的。学校文化实践者要正确处理主体之间的关系,推进学校文化发展顺利前进。
校长、教师和学生在学校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差异只是相对意义上的差异,学生主体虽然处在差异中较弱的层次,但是其意义和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在学校文化主体研究中,我们应该重视学生主体性的实现,发挥学生主体应有的作用,创造出基础夯实的学校文化。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上海摘自:毕业论文格式下载www.7ctime.com
,200062)
参考文献:
[1]杨骞.学校文化建设中的相关因素分析[J].教育研究,2009(1).
[2][7][11]参见李伟胜《学校文化建设的新思路:主体创生》,出版中.
[3][8]俞国良.学校文化新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
[4]崔允漷,周文叶.学校文化建设:一种专业的视角[J].教育发展研究,2007(5).
[5][9]顾明远.论学校文化建设[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5).
[6]赵中建.学校文化[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10][13]倪胜利.教育文化论纲[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1.
[12]林存华,郁琴芳.家庭传统文化与师生文化冲突[J].当代教育科学,2011(6).
[14]郑金洲.教育文化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