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简析煤层高瓦斯综采工作面煤层自燃封闭火区治理技术网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2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7879 浏览:24170
论文导读:1.3封闭火区治理39-444.1.4启封前火区治理44-494.1.5启封494.1.6启封历程49-504.1.7启封浅析504.1.8恢复生产后防火措施50-524.2杨柳矿高瓦斯综采工作面封闭火区治理52-614.2.1概况52-534.2.2治理总体思路534.2.3火区治理历程53-544.2.4治理效果浅析54-594.2.5启封后应急处理59-614.3小结61-625结论62-63致谢6
摘要:高瓦斯煤层综采工作面由于煤层自燃隐患后火灾进展迅速,给我们救灾灭火的时间非常有限,造成很多工作面不得不封闭。封闭工作面后如果没有采取有效防灭火治理手段造成火区启封在很短的时间再次复燃不得不再次封闭。以目前的防治煤炭自燃发火的技术来看:灌浆防灭火技术、液态CO_2防灭火技术、胶体防灭火技术、均压防灭火技术等都在国内外得到了比较广泛的运用。如何在高瓦斯综采工作面不同矿井条件下由于煤层自燃封闭工作面后综合运用防灭火技术对火区进行有效的治理,保证启封的安全顺利是一个有待解决和实践验证的课题。本论文对高分子胶体防灭火技术、液态CO_2防灭火技术、均压防灭火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如何在现场实践中针对不同矿井实际情况综合运用,对火区快速有效的治理保证工作面安全启封做出了探讨和探讨。在淮南潘一煤矿2131(3)工作面与淮北杨柳煤矿10414工作面两个高瓦斯综采工作面煤层自燃封闭火区的治理历程中综合运用了几种防灭火技术,并成功保证了两个工作面安全启封,形成了一套针对高瓦斯综采工作面煤层自燃封闭火区治理行之有效的综合治理技术系统。关键词:高瓦斯煤层论文自燃论文胶体论文液态CO_2论文封闭火区论文
本论文由www.7ctime.com,需要论文可以联系人员哦。摘要2-3
ABSTRACT3-6
1 绪论6-9

1.1 不足的提出6

1.2 国内外探讨近况6-8

1.2. 制约漏风技术7

1.2.2 火区惰化技术7

1.2.3 煤体阻化技术7

1.2.4 吸热降温技术7-8

1.2.5 胶体防灭火技术8

1.3 探讨内容8

1.4 探讨策略和技术路线8-9

2 高瓦斯综采工作面自然发火的特点及治理思路9-12

2.1 高瓦斯煤层自然发火的特点9-10

2.

1.1 高瓦斯工作面自燃规律9-10

2.2 封闭火区治理总体思路10-11

2.1 采空区内高温范围大不易判断10-11

2.2 采空区高温范围不大较易判断11

2.3 小结11-12

3 高瓦斯综采工作面封闭火区治理技术探讨12-37

3.1 煤火灾害防控和治理技术12

3.2 新型胶体防灭火技术12-15

3.

2.1 胶体微观原理12-15

3.3 胶体防灭火材料组成及性能15-17

3.1 胶体防灭火材料的性能16

3.2 胶体防灭火技术的特点16-17

3.4 液态二氧化碳防灭火技术17-33

3.4.1 惰性气体的防灭火原理18-19

3.4.2 液态二氧化碳的理化性质及惰化降温作用19-20

3.4.3 CO_2与 N_2抑制煤层自燃氧化机理20-25

3.4.4 空气环境中二氧化碳抑制甲烷爆炸25-29

3.4.5 采空区注入液态 CO_2后氧化带宽度的变化规律29-30

3.4.6 采空区最佳注液态 CO_2量30-31

3.4.7 液态 CO_2出口的最佳位置31-33

3.5 井下移动液态二氧化碳防灭火装置及运用工艺33-35

3.5.1 液态二氧化碳的来源和储运33

3.5.2 液态二氧化碳的注入策略33-34

3.5.3 液态二氧化碳释放口的选择34

3.5.4 液态二氧化碳装置34-35

3.6 小结35-37

4 综合防灭火技术在高瓦斯综采工作面封闭火区治理的运用37-62

4.1 潘一矿高瓦斯综采工作面封闭火区治理37-52

4.

1.1 工作面概况37-38

4.

1.2 事故历程及浅析38-39

4.

1.3 封闭火区治理39-44

4.

1.4 启封前火区治理44-49

4.

1.5 启封49

4.

1.6 启封历程49-50

4.

1.7 启封浅析50

4.

1.8 恢复生产后防火措施50-52

4.2 杨柳矿高瓦斯综采工作面封闭火区治理52-61
4.

2.1 概况52-53

4.

2.2 治理总体思路53

4.

2.3 火区治理历程53-54

4.

2.4 治理效果浅析54-59

4.

2.5 启封后应急处理59-61

4.3 小结61-62
5 结论62-63
致谢63-64
参考文献6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