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浅谈班组石油企业班组安全氛围测量指标系统结论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2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6302 浏览:18114
论文导读:
摘要:安全文化是预防事故和提升企业安全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安全氛围通常被用来描述安全文化当前的状态。安全氛围测评不仅可以收集员工对企业安全情况的看法和态度,反映企业安全近况,还能为组织制定未来的健康安全政策提供依据,以而推动企业安全文化的建设。班组安全氛围是企业安全氛围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进行测评可以更好地推动班组安全文化建设。但是,目前国内相关领域仍面对着安全氛围调查工具缺乏的不足。由此,本论文旨在构建一套具有较强科学性和实用性的石油企业班组安全氛围测评指标系统,以推动班组乃至整个石油企业安全文化的持续进展。首先,在国内外相关论述探讨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石油企业班组的实际情况,确定了安全氛围维度:领导重视与参与、班组长行为、安全培训、风险识别、作业场所的安全性、安全监督员、工友行为和制度与规范等八个维度,并构建了石油企业班组安全氛围测量指标系统;其次,依据所构建的安全氛围测量指标系统,编制安全氛围调查问卷,结合Edu测评软件对某石油企业进行测评,运用SPSS16.0软件对回收的有效问卷进行信度和效度检验;再次,提出安全氛围概念模型,运用AMOS7.0软件对所设定的模型进行拟合、评价、修正与解释,以而验证安全氛围概念模型及确立了石油企业班组安全氛围测评指标系统。最后,运用方差浅析法对该企业的班组安全氛围情况进行了总体浅析以及群体差别性浅析,对其有着的不足提出了整改措施。通过本探讨,最终确定了一套适用于石油企业的班组安全氛围测评指标系统。这套测评指标系统能够较全面的反映石油企业安全近况,有利于企业提出针对性的整改措施,以而有效地推动石油企业安全文化的进展。关键词:石油企业论文班组安全氛围测量论文指标系统论文结构方程模型论文
本论文由www.7ctime.com,需要论文可以联系人员哦。摘要2-3
ABSTRACT3-7
1 绪论7-21

1.1 探讨背景及作用7-9

1.1 选题背景7-8

1.2 探讨作用8-9

1.2 国内外探讨近况9-18

1.2.1 安全文化与安全氛围的定义9-11

1.2.2 安全氛围维度探讨11-15

1.2.3 安全氛围的测量探讨15-17

1.2.4 探讨近况综述17-18

1.3 探讨内容、策略与技术路线18-21

2 安全氛围论述及石油班组安全氛围指标系统的构建21-34

2.1 石油企业班组安全氛围简述21-22

2.

1.1 安全氛围概念21

2.

1.2 石油企业班组安全氛围概念21-22

2.2 石油班组地位及班组安全氛围重要量22-24

2.1 石油班组的地位22-23

2.2 石油班组安全氛围的重要量23-24

2.3 班组安全氛围测量与企业安全氛围测量的比较24-25

2.4 安全氛围相关论述25-27

2.5 安全氛围维度的划分及指标系统建立27-32

2.6 本章小结32-34

3 安全氛围问卷编制及调查数据的统计与浅析34-56

3.1 安全氛围问卷的编制与实施34-35

3.

1.1 安全氛围问卷的编制34

3.

1.2 安全氛围问卷的实施34-35

3.2 安全氛围问卷调查数据的统计35-36

3.3 安全氛围问卷浅析36-55

3.1 信度浅析36-42

3.2 效度浅析42-55

3.4 本章小结55-56

4 石油班组安全氛围概念模型的验证56-76

4.1 结构方程模型56-58

4.

1.1 结构方程模型介绍56-57

4.

1.2 结构方程模型浅析历程57-58

4.2 安全氛围概念模型的验证58-75
4.

2.1 安全氛围概念模型的设定58-60

4.

2.2 安全氛围概念模型的识别60-61

4.

2.3 安全氛围概念模型的评价61-69

4.

2.4 安全氛围概念模型的修正与评价69-73

4.

2.5 安全氛围概念模型结果的解释73-75

4.3 本章小结75-76
5 河北某石油企业班组安全氛围情况浅析76-92

5.1 石油企业安全氛围的总体情况浅析76-81

5.2 石油企业安全氛围的差别性比较81-90

5.

2.1 总量表的群体差别性浅析81-82

5.

2.2 各因素的群体性差别性浅析82-90

5.3 整改措施90-91

5.4 本章小结91-92

6 结论92-94
6.1 本论文所做的主要工作论文导读:及结论92-936.1.1本论文所做的工作926.1.2结论92-936.2展望93-94致谢94-95参考文献95-100附录100-112上一页12
及结论92-93
6.

1.1 本论文所做的工作92

6.

1.2 结论92-93

6.2 展望93-94
致谢94-95
参考文献95-100
附录10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