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浅析素质教育少儿民族舞蹈教育与素质教育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1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6025 浏览:18254
论文导读:艺术美来影响和教育少儿,它所产生的效果是其它形式的教育所不能替代的。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青年父母愿意让孩子从幼儿时代就接受音乐、舞蹈、美术教育,就是看到了幼儿美育的潜在作用。舞蹈艺术可以把少年儿童的内心世界带到崇高的境地,既能达到自我娱乐的目的,又能美化心灵。从内容上讲,它体现了美的理想、美的观念、美的
民族舞蹈艺术对我国少年儿童的高尚品德、集体荣誉感、纪律观念等综合素质方面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少儿学习民族舞蹈不仅仅是一种意志和体力的磨练,更是一种情操的升华。
民族文化少儿舞蹈素质教育云南2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特色鲜明、风格浓郁的歌舞,每逢节日集会、婚丧喜庆都有盛大的歌舞活动。云南一年四季都有民族节日盛会,一年四季都可以在“歌舞的海洋”里徜徉。云南的民族歌舞资源在全国乃至世界都是首屈一指的。目前,云南已收集到的各民族民歌民曲有2万多首,舞蹈6718套,戏剧2000多个,器乐200多种,叙事长诗50多部,大多数都来源于生活,来源于生产实践,不仅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而且具有极高的民俗学价值。正是凭借着多样性民族文化资源优势,云南的少数民族舞蹈在各种比赛中屡获大奖。纵观云南的获奖节目,也无一不是少数民族题材。
目前,少儿民族舞蹈教育正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舞蹈作为一门形体艺术,能够凭借其独特的艺术手段开发儿童的智力,并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舞蹈艺术的形式美能增强少儿的审美感知能力,使他们在精神上得到很大程度的满足。少数民族舞蹈更以其独特的精神内涵和形式美感,成为少儿舞蹈教育不可替代的重要形式。抓好民族舞蹈艺术教育对促进少年儿童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特殊作用。尤其是在云南这样一个多民族的省份,充分利用丰富的舞蹈资源来提升少年儿童的素质教育更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少儿民族舞蹈教育与美育

美育是通过人们对美的感受、鉴别、欣赏和创造,以生动形象的文化艺术形式为手段,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价值观、世界观,促进人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全面发展的一种教育方式。少儿舞蹈是少儿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基础教育学科里,占有重要的位置,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利用艺术美来影响和教育少儿,它所产生的效果是其它形式的教育所不能替代的。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青年父母愿意让孩子从幼儿时代就接受音乐、舞蹈、美术教育,就是看到了幼儿美育的潜在作用。
舞蹈艺术可以把少年儿童的内心世界带到崇高的境地,既能达到自我娱乐的目的,又能美化心灵。从内容上讲,它体现了美的理想、美的观念、美的情感和美的趣味。从形式上讲,它体现了美的人体、美的舞姿、美的造型、美的服饰。通过对舞蹈艺术美的欣赏,可以培养少年儿童对自然美、社会美的鉴赏力,掌握美的本质和规律,使艺术的美融化在心里,使之思想上得到启迪,心灵上得到净化,思想境界得到升华,使高尚的道德品质和高尚的情操在追求美的理想中统一起来。
舞蹈是看得见的音乐,流动的雕塑、舞蹈艺术有画的意境,有诗的魅力,有流畅的造型,有独特的形式美。民族舞蹈其丰富的表现形式,生动的舞姿造型,对少年儿童更加具有吸引力。例如傣族的孔雀舞。傣族人民对孔雀怀有深厚的感情,在他们心目中,美丽的孔雀是聪明、机智而善良的吉祥鸟,是幸福的象征。因此,在他们的日常生活和舞蹈艺术中,把孔雀作为模仿的对象,傣族人民以跳孔雀舞来表达自己美好的愿望和理想。孔雀舞的语汇是非常丰富的,比如手上的动作就有好几种,手臂、手腕、手掌、手指都有各不相同的作用和表现形式。孩子最有兴趣也最易学会的是表现孔雀形象的手式。这个手式是食指和大拇指相捏成个椭圆形,象征孔雀的嘴,手腕一拱其它三个指头向上伸直,代表孔雀头上的羽翎,这手掌就形成了一个孔雀头的静态。而食指和大姆指上下捏合就犹如孔雀的嘴巴在张合,再把手腕朝内一弯,一个动态的孔雀头的艺术形象就活灵活现地形成了。教师这样一说,这样一比,充满童趣,吻合童心,孩子们是非常容易地就学会了。
孩子们可以想象在阳光明媚的林中空地上,在清清的小溪边,在绿绿的凤尾竹下,一群群孔雀欢快而自由地与傣族人民共同翩翩起舞……然后模仿孔雀漫步森林、饮泉嬉水、飞跑下山、展翅、登枝、抖翅、开屏、追逐、飞翔,等等。
通过学习民族舞蹈,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就受到了美的熏陶。在少儿舞蹈培训中,通过纠正他们的自然姿态,对他们的头、肩、腰、手、腿等部位进行有目的的训练,使他们的软开度、协调性、自控能力、弹跳力、耐力、血液循环和身体各关节肌肉的生理机能都得到全面的锻炼,使孩子们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身体素质、形体气质都有了明显的变化和提升。由此可见,舞蹈是少儿艺术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它不仅体现在审美情操的陶冶上,更体论文导读:
现在形体健美的实践中,这一点是其他任何艺术教育都无法替代的。

二、少儿民族舞蹈教育与德育

舞蹈教育是提高一个人思想品质、陶冶道德情操的一种教育方式,舞蹈艺术通过人的肢体动作这种舞蹈语汇来表达或再现人类对真、善、美的追求与向往,对假、丑、恶的鞭笞与不屑。
儿童的心理特征表明少儿是通过感知和依靠现象来认识事物的,而儿童的生理特点又是活泼的、好动的,舞蹈通过人体动作、造型和表情,形象地表达一定思想内容的直观性,正恰恰适应了少儿的心理、生理特征。少儿舞蹈形式优美,动作有趣,且内容反映少儿自己的生活。生动活泼的舞蹈动作使他们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参与舞蹈学习,在寓教娱乐之中感知世界、认识事物进而受到思想道德教育。融于民族舞蹈中的民族精神,更能对孩子起到激励与引导作用。且许多民族舞蹈都伴有相应的民间传说,这些传说通常是以扬善弃恶、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爱护花草树木、动物飞禽和歌颂美好的生活等思想内容为主题,将生活中简单的道理用形象化的舞蹈语言表现出来,告诉人们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美的、什么是丑的;应该爱什么、恨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等。能通过学习民族舞蹈培养孩子们对真善美、假恶丑的是非判断能力。
现在的少年儿童大多是独生子源于:论文摘要怎么写www.7ctime.com
女,父母往往对孩子偏重于生活上的关心、呵护,而忽视对他们进行思想上的教育和引导,甚至以溺爱来代替正常的亲情,使许多孩子缺乏吃苦精神。通过学习民族舞蹈,孩子们从此多了一份对民族地区自然环境、人文历史以及少数民族生存现状的关注。从而更多了一份对大自然的热爱,更加珍惜自己已有的幸福生活。如在教授蒙古族舞蹈组合《小小牧羊人》之前,教师除了要用优美的舞姿和动听的音乐来感染学生,还要用尽可能生动形象的语言来讲解舞蹈内容,这样学生会很快地对要学习的舞蹈产生兴趣。在教授的过程中,教师应尽量讲清楚每一个动作的要领,让学生理解动作的要求,并按照动作的规范做到位。少儿民族舞蹈组合动作简单,但要求少儿有情感的表演,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培养少儿把自己想象成为舞蹈中的主角,体会在舞蹈时的主人公真实的情感表达,就成为教师教授完基本动作后的又一个重点。用生动的语言激发少儿去体会舞蹈中小牧羊人对小羊的爱和对大自然的爱,那么,在舞蹈中少儿表演的是自己,也就才能流露出自己真实的情感,这样不仅诱发了少儿的舞蹈,提高了舞蹈学习的兴趣,同时真实的情感还容易感染别人,感染观众。
学习民族舞蹈不仅仅是一种意志和体力的磨练,更是一种情操的升华。民族舞蹈艺术对培养我国少年儿童的高尚品德、集体荣誉感、纪律观念等综合素质方面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是少儿美育教育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少儿民族舞蹈教育与智育

智力,也称智能,是成才的基础。心理学家认为智力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及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一般情况下它指的是人的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的综合,其核心是思维能力。智力与个人的神经系统、特别是脑的结构和机能密切相关,它是以人的先天素质为基础,并在实践活动和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形成的。心理学家布隆把智力看作是学习、保持知识、推理和顺应新环境的能力。在舞蹈艺术的教育活动中,舞蹈的表演意识与儿童的心理素质、思维反应关系十分密切,儿童的心理素质好,思维反应敏捷,舞蹈的表演意识就强烈。有研究发现,舞蹈动作能力与儿童的智力发展显著相关,因为舞蹈动作能力是一种复杂的动作技能,具有复杂的层次结构。
一个简单的舞蹈动作需要综合的知识和能力才能掌握。一个少儿舞蹈的完成,要对每一个小演员的手、眼、身、法、步进行无数次的调动和配合。这种调动配合,极易促进大脑进入兴奋状态。这时,老师稍加启发,儿童就会随音乐的起伏展开积极的想象,如模仿小白兔怎样蹦蹦跳跳,模仿小蜜峰如何忙着采蜜,这些简单的动作稍作加工,就能使孩子们在练习中对某一些事物的认识从模糊到清晰,从简单到复杂,从抽象到具体,促进他们的思维能力,最终使他们的想象力有新的突破,创造力得到更好的发挥。许多参加民族舞蹈培训的孩子已经在学校的各种活动中崭露头角,自己创编舞蹈,并组织同学排练参加学校的大型活动演出。其创新能力、组织能力深得老师、同学和家长的喜爱。
教授民族舞蹈,教给学生的不仅是舞蹈动作论文导读:则称为“山地民族”。他们勤劳、勇敢,热情、豪放,其舞蹈动作也是稳重、扎实、古朴、粗犷,风格浓郁,独具特点的,体现了佤族人民剽悍的气质和热爱大自然的豪放胸怀。这样的民族舞蹈教学不但能让孩子们更深地领会到民族舞蹈的精神,以便更好地表现该民族舞蹈,同时也拓宽了孩子们的视野,直接增加了其知识储备。四、结语 
,还有整个民族的文化。授课前,教师首先必须深入研究和了解所授课的民族,准确抓住该民族舞蹈的风格特点,然后把舞蹈动作一一进行分解再教给学生。如教授佤族舞蹈时,首先应该告诉孩子们,佤族分布在哪些地区,具有什么样的生活环境、宗教信仰、生活习俗,而这些民族文化又是如何反映在民族舞蹈中的。“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居住在我省西南部边境的佤族,是我国南方诸多民族中的一支古老的民族,它跨境而居,主要分布在我们云南的临沧地区、思茅地区和缅甸佤邦,在泰国、老挝也有少量分布。随着社会形式的过渡和发展,佤族社会渐渐由原来的狩猎采集过渡到以不稳定的农业经济作物种植为主。佤族又称阿佤人,“佤”与“阿佤”在佤族语言中意为“住在山上的人”,这说明佤族人民很早就依山而居,并因住在山区而得名,佤族居住地又称为阿佤山区,山岭重叠,平坝较少。由于长期的山地行走,佤族舞蹈的身体特点为上身微微前倾,双脚屈膝,舞蹈动律在双膝的屈伸过程中,上身作呼吸式波浪、上下随动,就像爬山时的样子。佤族人民把绘有佤族崖画的山崖视为“神圣之地”,由于山区自然条件恶劣,千百年来,对于自然的崇拜就成为佤族的原始信仰,他们认为万物有灵,如日、月、山川、河流、树林等都有“神灵”,都要崇拜和祭祀。每逢旱季或年节,佤族人民要到崖画地点举行庄严的祭祀活动,以祈求风调雨顺的好年景。因此,佤族舞蹈中的木鼓舞、剽牛舞、臼棒舞等,就是以祭祀舞蹈形式传承下来的、意有美好祝愿的舞蹈形式。蒙占族被称为“马背上的民族”,傣族人民被称为“水的民族’,而佤族则称为“山地民族”。他们勤劳、勇敢,热情、豪放,其舞蹈动作也是稳重、扎实、古朴、粗犷,风格浓郁,独具特点的,体现了佤族人民剽悍的气质和热爱大自然的豪放胸怀。
这样的民族舞蹈教学不但能让孩子们更深地领会到民族舞蹈的精神,以便更好地表现该民族舞蹈,同时也拓宽了孩子们的视野,直接增加了其知识储备。
四、结语
综上所述,少儿民族舞蹈教育在素质教育中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它是在音乐中舞蹈,在舞蹈中表现音乐,通过舞蹈勾勒出一副副美丽的民族画卷,书写着一部部民族的宏伟诗篇,就是因为有很多元素组成这样的综合性教育,在少儿民族舞蹈教学中不仅培养了少儿的舞蹈素质,还在很多方面陶冶了他们的情操;也正是通过民族舞蹈教学,让少儿增长了知识、开阔了眼界、明辨了是非、分清了美丑,从而达到德、智、体、美素质的全面提高。道德的熏陶,智力的开发,舞蹈表演技能的掌握,同时对音乐、美术、文学等艺术审美能力的加强,这些都是书本上所学不到的,因此只有加强少儿民族舞蹈教育,素质教育的实施才会更加牢固,更加完整。
少儿民族舞蹈教学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艺术教育事业,摆在少儿民族舞蹈教师面前的任务是十分光荣而艰巨的。要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中播下美的种子,启迪美的灵魂,培养和造就一批民族舞蹈的优秀人才,教师们除了埋头于课堂教学实践之外,还必须深入民间,认真的向民间艺人学习,感受民间艺术的魅力,尽量掌握好第一手资料,并把所学到的民间素材进行整理,吸取精华,在遵循规范性、科学性、训练性和系统性的舞蹈教学规律的前提下,依据少儿的教学特征,编排适应少儿教学的、可行的民间舞蹈训练教材,同时把民间舞蹈的文化基础知识在教学中不断的灌输给孩子们。
民族艺术就如散落乡间的美玉,经过优秀的民间舞蹈教师的打磨,再传到孩子的手里,那么这块民族艺术的瑰宝就有望通过孩子们的手代代相传。因此,少儿民族舞蹈源于:论文的基本格式www.7ctime.com
艺术教育客观上还将起到传承民族文化的作用。在民族艺术传承濒临困境,社会各界强烈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今天,少儿民族舞蹈教育不失为传承民族文化的一种极好的方式。孩子们在学习民族舞蹈的过程中,除了直接学习民间舞蹈文化外,教师的正确引导还将激起孩子们对民族文化的关注和热爱,那么民族文化传承走出困境也就指日可待了。通过民族舞蹈教育为民族文化传承做出积极的贡献,这也是每个民族舞蹈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少儿民族舞蹈的学习不仅有助于陶冶孩子们的情操,而且能够开发少儿智力,启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他们懂得通过民族舞蹈这种特殊的语汇去表现各民族人民的丰富生活和道德理想。少儿民族舞蹈教育对于促进少年儿童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也将为民族文化传承做出积极的贡献。
参考文献:
杜燕.浅谈舞蹈艺论文导读:技,2006,(6).冉少敏.舞蹈教育对儿童智能提高的作用.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05,(5).李金惠.浅谈少儿民族舞蹈教学.民族艺术研究,1995,(3).石裕祖.云南少数民族舞蹈史.云南大学出版社,2006.高主旗.西盟佤族民间舞蹈.国际文化出版社.刘金吾.从舞蹈王国中走来.云南民族出版社.上一页1234
术培训与少儿全面发展的关系[J].青海教育,2005,(10).
赵冷松.试论舞蹈艺术在少儿美育中的教育作用[J].内江科技,2006,(6).
[3]冉少敏.舞蹈教育对儿童智能提高的作用[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05,(5).
[4]李金惠.浅谈少儿民族舞蹈教学[J].民族艺术研究,1995,(3).
[5]石裕祖.云南少数民族舞蹈史[M].云南大学出版社,2006.
[6]高主旗.西盟佤族民间舞蹈[M].国际文化出版社.
[7]刘金吾.从舞蹈王国中走来[M].云南民族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