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浅析综述关于企业社会责任国内外综述

最后更新时间:2024-02-1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6620 浏览:22227
论文导读:、李立清(2006)、王红英等(2006)、金碚等(2006)、陈留彬(2007)、卢岚(2007)、李雄飞(2007)、辛杰(2008)、黎友焕等(2010),基于利益相关者角度,运用模糊评价法、层次分析法等不同的方法,立足于我国的具体情况,建立了不同的CSR评价指标、标准和体系。还有很多学者从不同的研究视角对中国CSR指标体系进行探讨,如金立印(2006)基于
摘 要:企业在经营活动中产生的负面问题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关注,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也正成为学者们研究和讨论的焦点。本文主要介绍了企业社会责任国内外的研究概况和主要成果,分析了目前研究的热点问题,对进一步的研究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利益相关者;研究
1008-4428(2012)11-09 -03
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以下简称 CSR)的研究源于上世纪20年代,主要是由于企业为追求利润,无视企业社会责任,在与消费者、员工、供应商、投资者、债权人、政摘自:毕业论文结论怎么写www.7ctime.com
府、社区的关系处理方面,不断暴露出许多问题,如产品质量与安全、侵害员工权益、拖欠供应商货款、偷税漏税、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问题等。企业的不良表现引起了社会公众、企业管理者、学者以及政府的广泛关注,诸多学者展开了对社会责任的研究,CSR的理论和实践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早期对CSR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企业是否应该承担社会责任的争论上。经过几十年的辩驳,社会责任得到学术界和企业界普遍认同。近些年来,CSR与绩效的关系、消费者对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响应、CSR标准和评价体系、CSR的影响因素、CSR与公司治理、CSR的信息披露研究构成了国内外学者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CSR与绩效关系研究

为了验证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与企业绩效的关系,从20 世纪70年始,许多学者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研究结论主要有正相关论、负相关论和不相关论。正相关论是多数学者所得到的结论,包括Bragdon & Marlin(1972)、Parket & EilBed(1975)、Cochran & Wood,(1984)、Johnson & Greening(1994)、Dowell et al(2000)等;负相关论主要有Vance(1975)、Freeman 和Jaggy(1984)、Arlow,Ackelsberg(1991)等;不相关论主要有Anderson & Frankle(1980)、Mc Williams 和Siegel(2000)等。
近几年我国学者也开始从理论和实证研究探讨CSR与财务绩效的关系,如方苑(2008)、张洪波(2009)、张文宝(2010)的研究结果均表明CSR与财务绩效呈正相关性;温素彬(2008)、史艳青(2010)研究表明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对其长期财务绩效具有正向影响作用。姜启军(2009)发现,短期内履行CSR的企业的利润不一定超过不履行CSR的企业。李建升、林巧燕(2007)认为CSR对企业财务绩效的影响不确定。
国内外学者的大部分实证研究表明CSR与财务绩效是正向相关的,但仍有一些研究发现CSR与财务绩效之间存在负向关系或没有关系。导致上述不同结果主要是由于各研究中对CSR和财务绩效的衡量标准、采用的样本、研究方法各不相同。

二、CSR标准和评价体系的研究

随着企业社会责任研究和实践的深入,出现了一些衡量企业社会责任的标准和评价体系,进一步促进了企业社会责任的发展。目前,国际上比较有影响力的衡量CSR的指标体系,有道琼斯可持续发展指数(DJSI)、多米尼社会责任投资指数(KLD)和全球报告倡议(GRI)和ISO26000。DJSI关注企业发展对环保、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三重影响;多米尼400社会指数由KLD公司发布,评估企业在环境、多元化、员工关系、人权、社区关系以及产品质量和安全七个维度的内容;GRI《指南》从经济、环境和社会业绩三个角度(亦称“三重底线”)出发,指导企业编制可持续发展或社会责任报告;ISO26000标准具有极广的适用性,覆盖了组织管理、人权、劳工、环境、公平经营、消费者权益保护、社区参与、社会发展、利益相关方合作等社会责任九个方面内容。目前我国比较有影响力的社会责任标准和评价体系有《中国公司责任报告编制大纲(草案)》、《中国公司责任评价办法(草案)》,所界定的公司责任包括股东责任、社会责任和环境责任。从行业的角度,中国纺织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CSC9000T),对纺织业中CSR的要求作了较全面的规定,侧重强调了员工权益方面的内容。
除以上的衡量CSR的体系外,学者们运用了各种方法和工具对CSR进行测量和评价。如Folger & Nurt(1975)采用污染指数评价社会责任,还有些学者使用企业在社会上的声誉来衡量和评价CSR(如Jean & Alison,1988;Simpson & Kohers,2002)。财富企业声誉报告是在企业声誉评价方面经常被使用的指标。以上各种评价工具的指标虽然易于获得,但是测量结果无法综合反映企业的整体社会绩效状况,具有局限性。基于此,很多学者(Modic,1988;Carroll,2004;Thompson&Zakaria,2004;Di2ma Jamali,2008)通过考虑企业对利益相关群体承担社会责任的情况来衡量企业整体社会绩效水平,其中影响最大的是Jeffery Sonnefeld(1982)的外部利益相关者评价模式和Clarkson(1995)的RDAP模式。除此之外,E. K. Laitinen(1996)等很多学者通过财务指标对CSR的绩效进行评价和研究,做出了较大贡献。但利用财务指标对CSR虽然客观公正、具有可比性,可往往不够全面,一些不能用财务指标衡量的CSR无法纳入评价体系。
国内学者也对社会责任的评价体系进行了积极的研究。马学斌、徐岩(1995)、陈留彬(2006)、北京大学民营经济研究院(2006)、李立清(2006)、王红英等(2006)、金碚等(2006)、陈留彬(2007)、卢岚(2007)、李雄飞(2007)、辛杰(2008)、黎友焕等(2010),基于利益相关者角度,运用模糊评价法、层次分析法等不同的方法,立足于我国的具体情况,建立了不同的CSR评价指标、标准和体系。还有很多学者从不同的研究视角对中国CSR指标体系进行探讨,如金立印(2006)基于消费者视角,开发了一组用于测评企业社会责任运动的量表体系,并对其进行了实证检验。这些研究能借鉴国外的研究成果,立足中国企业实际情况,建立的评价指标和体系比较全面、具有操作性,但仍存在局限性,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加以实际应用、检验和推广。摘自:毕业论文格式设置www.7ctim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