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关于浅谈语言训练有效策略基本

最后更新时间:2024-02-1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5224 浏览:16898
论文导读:。我们可以说,训练是有效课堂的有机组成部分,贯穿于整个过程之中。传统训练最受诟病之处在于其机械性和重复性,这要做辩证分析,不能全盘否定。首先肯定一点,训练不避重复。苏立康教授指出:训练不到位,包括训练的次数不到位都可能影响训练的质量。(见《思考》)其次,当然要克服机械性,强调灵活性;克服盲目性,注意目的性
摘要:本文以对苏立康教授访谈为出发点,深入探讨了训练在有效课堂中实际运用,即如何消除机械性,提高有效性。亮点在于对历来备受诟病的训练的重复性做了新的阐释。
关键词:唯能力论 消除机械性 提倡有效性
读了魏本亚先生与苏立康教授的对话(见《中学语文课程改革十年的深度思考》一文,载《语文建设》2011第4期。以下简称《思考》),感受最深的是对话所表现出的实事求是的态度,尤其在对待训练问题上。在这个课改时代,训练好像是一个背时的弃儿,只配做口诛笔伐的对象。而实际情况是,教学中训练几乎从来没有在教学中消失,不管应试教育还是素质教育,旧课标还是新课标。
面对这种理论和实践严重脱节的现状,对话直接了当地指出了训练存在的合理性,这种求真务实的治学作风令人钦佩。
对话对训练回归的强调也是有的放矢的。它针对的是目前重能力轻训练——我们姑且称之为“唯能力论”或“祛训练化”的潮流。这种潮流在教学中的表现至少有以下几方面:
重过程轻结果、重口头轻书写、重形式轻内容、重个性轻共性、重表现轻总结。
总之一句话,重能力培养,轻知识积累。学生活动前所未有地受到重视,这固然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似乎和西方的教学理念合拍,但流弊所及,教师或绞尽脑汁让学生活动,运用各种形式讨论、发言,课堂如广场,上课如过节;或无目标无步骤地“探究”文本,让学生写一些所谓“小论文”,学生过程没头没脑,结果一头雾水等等。
毋庸讳言,传统的训练方法的确存在不小的问题,但一棒子打死并非科学的做法,矫枉过正总要付出代价。近十年来“祛训练化”高调引导的不良后果已经显现。学生学习多年,“能力”据说应该很强,但能自考论文www.7ctime.com
力在哪里连学生自己都没底,而可见的则是学生基础知识掌握不牢,有整体下滑的趋势(语见《思考》)。具体表现在,知识体系凌乱,文化积淀薄弱,书写水平滑坡等。越是低年级问题越突出,学过的知识性的东西如过眼烟云,一俟使用即捉襟见肘,不知能力何在。这样的学生小学、初中、高中每一次升级,甚至从低年级升到毕业班,系统梳理知识成了不可跨越的必修课,显然这是对宝贵的教育教学时间的浪费。
况且,语言还包括符号,符号的要素包括现场的气息,俗称语境,如果不能从实用方面加以强化,符号能力就一直处于沉睡状态,“语感”就无从谈起,而唤醒的最佳方法就是训练。可以说,学习的过程根本就是训练的过程,学习固然不为训练,而训练必然伴随着学习。我们可以说,训练是有效课堂的有机组成部分,贯穿于整个过程之中。
传统训练最受诟病之处在于其机械性和重复性,这要做辩证分析,不能全盘否定。首先肯定一点,训练不避重复。苏立康教授指出:训练不到位,包括训练的次数不到位都可能影响训练的质量。(见《思考》)
其次,当然要克服机械性,强调灵活性;克服盲目性,注意目的性。训练不避讳练习,但不等于练习题,无目的地机械地做练习不是训练。训练避不开重复,但不必然等于重复,重复也不意味着机械。方式可以灵活多样。
以下几个方面是笔者对训练中如何绕开机械重复的认识。

1.激发兴趣或明确责任。

由于训练的主体学生知识的局限性,训练应主动与受动并重。这就要求教师向专家型人才过渡,至少完成两项任务:一是引导兴趣,二是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有兴趣是最好的,还要强调责任。一个有责任感的人,才懂得珍惜,懂得奋斗,奋斗带来的苦闷也就可以有动力承当了。学习无疑是艰苦的,痛并快乐着是一种诗意的描述,所以我觉得责任更重要。我给学生举过姚明的例子。他在美国男子职业篮球联盟多次受伤,仍不言弃,为什么?如果不是出于热爱,至少也是出于责任。但不管出于热爱还是责任,表现于外都是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执着。
写作方面,首先灌输责任意识,不管表情达意的需要还是应对考试的需要都要求学生把写作当成重要的学习内容,从这个意义上讲,接受训练是必需的。当然在具体训练过程中必须激发兴趣。首先是对差一些的作文的个别辅导。关键是鼓励。首先称谓上我一般都叫他作者——这个称谓会让学生对写作有一种创作的神圣感。谈话中重点在指出其习作的亮点、优点,态度一定要真诚而不做作,这样的鼓励才能让他看到自己进步的希望,好让他在下一次写作中扬长避短。对优秀作品,我经常搞作文展览,把每次的优秀习作在各班“巡展”,并将其中不拘格论文导读:辞为?”)就需要反复习练,过一段时间要有所反复;另外“而”还有实词的一面,当“是”“做”“成为”“担任”“认为”等意思,意义纷繁,当然更要有所突出。3.口头与书写并重,视情况取舍。语文版课文《崔杼弑其君》语言比较艰深,头绪纷繁,多维度解读效果才会更好。首先要求学生结合注解熟读是必要的,读出人物处事的情态。
套的作品推荐到《语文报》《语文学习报》《写作》等报刊,发表者拿到证书和稿费自然更有写作热情。

2.因材施教和因地制宜。

学生基础不同,材质有异,特长各别,接受自然有迟速的差异。接受迅速且牢固者可少重复甚至不重复,而接受迟缓者则宜相应加量,应避免一刀切,更不要搞惩罚性重复。
学有难易,知识梯度不同,自然要根据具体情况决定工作方针。难易决定重复的多少,如,同为文言虚词,“而”“为”“之”等词就比“则” “也”“乃”等词要难,应安排前者强化训练,才能确保掌握。每个词内部也有等差,如“为”,义项比较多,有的较冷僻,像句末的语气助词(如“何辞为?”)就需要反复习练,过一段时间要有所反复;另外“而”还有实词的一面,当“是”“做”“成为”“担任”“认为”等意思,意义纷繁,当然更要有所突出。

3.口头与书写并重,视情况取舍。

语文版课文《崔杼弑其君》语言比较艰深,头绪纷繁,多维度解读效果才会更好。首先要求学生结合注解熟读是必要的,读出人物处事的情态。对于崔杼弑君一节,安排学生当堂以同桌为单位进行表演性对话式的朗读,要求大家站起来,并配合以表情。后半部分安排写作训练。我教了两次尝试了两个思路。其一、在重点赏析晏子描法的基础上,结合文章的空白点安排如下写作训练:选择一位史家加以描写,要求作运用语言、动作描写突出人物性格。其二、仿照史官秉笔直书的特点,以晏子、崔杼、史官为不同的评价对象,分组书写对各自对象的评语,要求体现爱憎,至少用一种修辞。